摘要:【目的】近自然修复是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在不同修复措施下草地植物功能群落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是否一致目前仍不明确。【方法】本项研究聚焦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寒草甸地区,针对3种不同的自然恢复措施(禁牧BG、生长季休牧RG、传统休牧TG)以及放牧对照组CK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近自然恢复措施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揭示在近自然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和功能群对土壤因子响应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BG、RG和TG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为禾本科植物,CK(全年放牧)样地中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为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和重要值均表现为BG最高,CK最低。相较于放牧对照,近自然修复措施显著提高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对于土壤养分,经过近20年恢复措施,退化高寒草甸的土壤碱解氮下降,而土壤全碳和有机质含量增加。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因素。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植物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影响最为显著,其单独解释了植物功能群分布的11.35%。【结论】综上,在实施修复措施之后,土壤容重在保持东祁连山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稳定生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结果为青藏高原草地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