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优先出版
- 主编推荐 过刊浏览
-
2024,44(5):1-1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1
Abstract: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地下啮齿动物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方法】 选取高低海拔分布的4 个甘肃鼢鼠种群,使用几何形态学分析其头骨形态的种内变异,并选取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及植被归一化指数作为生态因子,利用偏最小二乘(Two ‐block partial leastsquares,Two‐block PLS)研究头骨形变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果】 不同海拔分布下的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大小无显著差异,但头骨形状间差异显著,基于头骨形状数据可以将4 个地理种群准确判别;鼻骨、顶嵴、枕骨、听泡、臼齿及颌颌缝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结构形状随海拔、年降水量及植被归一化指数变化的趋势明显,反映了环境在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形状差异形成中的作用。此外,甘肃鼢鼠的头骨形状进化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 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形状差异显著;在海拔、降水及植被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头骨背面结构鼻骨、顶嵴及枕骨等和头骨腹面结构听泡、臼齿及颌颌缝等具有明显的形变趋势,反映了不同环境下甘肃鼢鼠头骨的适应性进化。
-
2024,44(5):14-2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2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不同物候期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光合特征对密度的适应特性,也为防控技术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设置5 个播种时间(5 月28 日、6 月13 日、6 月28 日、7 月16 日和7 月29 日)和5 个密度(5、7、9、18 和21 株/m2)水平,以空间代时间测量少花蒺藜草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分析不同密度和物候期下少花蒺藜草光合特征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拟合Pn-Gs方程参数与密度关系。【结果】 1)物候期和密度对少花蒺藜草Pn、Gs、Tr 和Ci 均有显著影响(P<0. 05),除Gs 外,物候期和密度对其他光合性能参数的交互影响不显著;2)抽穗期少花蒺藜草Pn、Gs、Tr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 05),而Ci显著低于其他时期(P<0. 05);3)中等密度(9 株/m2)下Pn、Gs、Tr显著高于其他密度(P<0. 05),Ci显著低于其他密度(P<0. 05);4)少花蒺藜草Pn-Gs的拟合方程参数a 随密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密度为13. 65 株/m2时,参数a 有最大值,为19. 45。【结论】 不同物候期少花蒺藜草光合特征具有一定内在调节机制,少花蒺藜草通过调整气孔闭合,改变光合强度响应密度变化,密度越高净光合速率受气孔限制影响越大,但存在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非气孔因素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更大。
-
2024,44(5):22-3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3
Abstract:
【目的】 探究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 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巨能 551 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0、0. 094、0. 188、0. 282、0. 376、0. 470 mg/mL)的Cp2 粉红色素处理紫花苜蓿,并测定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结果】 1)Cp2 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2)Cp2 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呈现出浓度效应:随着Cp2 粉红色素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幼苗叶片黄化、整株萎蔫的症状愈加明显,且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向着渐短渐粗的趋势发展、叶绿素含量较CK 显著降低。0. 470mg/mL 处理使紫花苜蓿幼苗根系长度和叶绿素含量降至最低,叶片相对电导率达到最高(P<0. 05);3)与对照相比,Cp2 粉红色素致使紫花苜蓿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降低;0. 188~0. 470 mg/mL 处理诱导紫花苜蓿幼苗体内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较CK 显著升高;4)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p2 粉红色素致使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较CK 产生了实质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降解叶绿素、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方面。【结论】 桃色欧文氏菌Cp2 分泌的粉红色素能够显著抑制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发育,该结果为揭示桃色欧文氏菌Cp2 的致病机理及紫花苜蓿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
2024,44(5):33-4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4
Abstract:
【目的】 为了获得非洲哈茨木霉AD-G4 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 利用单因素试验、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试验对非洲哈茨木霉AD-G4 菌株的固体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 适合此菌株产生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燕麦粉和小麦秸秆1∶1;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值7. 0,含水量52%,孢子浓度5. 40×106 个/mL,温度28 ℃ ,培养天数为8 d。【结论】 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非洲哈茨木霉AD-G4 分生孢子产量达到1. 91×1010 个/g。通过培养条件优化确定了适合非洲哈茨木霉AD-G4 菌株产生分生孢子的条件,为高效开发非洲哈茨木霉生防菌剂奠定了基础。
-
2024,44(5):43-5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5
Abstract:
【目的】 探究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CYP3A25 基因的分子结构及蛋白质的三维构象差异。【方法】 检测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CYP3A25 基因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情况,并结合其他7 种啮齿动物分析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空间构象差异。【结果】 在PCR 结果检测中成功获得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CYP3A25 基因CDS 区,长度均为1 307 bp,并检测出基因序列差异及蛋白质空间构象差异。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高原鼢鼠与色列盲鼹鼠(Nannospalax galili)属于同一分支,高原鼠兔更趋同于智人(Homo sapiens)。对CYP3A25 基因序列差异介导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分析后,发现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相较小家鼠都有3 个氨基酸序列差异导致的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结论】 研究表明不同物种CYP3A25 基因存在较大的序列差异,并且这种序列差异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说明不同物种在CYP3A25 基因的分子表征和潜在的解毒代谢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为理解不同物种的解毒代谢基因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24,44(5):51-6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6
Abstract:
【目的】 研究皋兰县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植被特征,分析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了解该区植被资源现状,为该区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研究区30 个网格的植被特征调查数据,以物种重要值为指标,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皋兰县植物群落组成及影响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 TWINSPAN 分类将皋兰县荒漠草原植物划分为7 类:群落Ⅰ(红砂+细叶亚菊群落)、群落Ⅱ(盐爪爪+滩地韭群落)、群落Ⅲ(红砂+蓍状亚菊群落)、群落Ⅳ(盐爪爪+栉叶蒿群落)、群落Ⅴ(锦鸡儿+短花针茅群落)、群落Ⅵ(红砂+长芒草群落)和群落Ⅶ(中亚紫菀木+长芒草群落);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各群落的高度和盖度较低;群落Ⅰ和群落Ⅲ的物种组成最丰富,物种相似性最高,且群落Ⅲ物种均匀度最高,分布范围最广。植被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一年生植物为主;CCA 排序显示,最冷月最低温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对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昼夜温差月均值和年均温。【结论】 皋兰县境内主要优势种为红砂、细叶亚菊、蓍状亚菊,温度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该区植物群落类型单一,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政府应加强该区植物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该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2024,44(5):61-7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7
Abstract:
【目的】 探明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精子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季节性特征。【方法】 分析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睾丸形态、血清激素和睾丸特异性基因的季节特征。【结果】 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睾丸重量增加,睾酮分泌升高,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和精子中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上调。非繁殖期睾丸萎缩,睾酮分泌水平降低,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和精子中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高原鼢鼠睾丸形态、激素和基因表达具有季节性差异,非繁殖期高原鼢鼠睾丸精子发生停滞在精原细胞阶段。这为揭示高原鼢鼠睾丸发育机理提供了参考,对了解动物季节性繁殖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
2024,44(5):72-8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8
Abstract:
【目的】 探讨淮南采煤沉陷区种植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有机碳库组分的含量,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类型、改善矿区复垦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未改造地、人工草地、石楠林地、水杉林地、刺槐林地、刺槐-侧柏混交林地6 种人工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有机碳库组分含量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种植人工植被有效降低了土壤pH 值;人工植被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改造地,而全钾及速效钾含量低于未改造地。除过氧化氢酶以外,其余4 种酶活性在未改造地中均处于最低水平。刺槐-侧柏混交林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含量均高于其他人工植被。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除过氧化氢酶以外,其余4 种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显著。各人工植被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含量,刺槐-侧柏混交林的总有机碳量与可溶性有机碳量均高于其余5 种类型样地,刺槐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所有类型样地中达到最高水平,水杉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在在所有类型样地中达到最高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是土壤酶活性重要的影响因子,能解释酶活性变异的66. 04%。【结论】 种植人工植被改善了复垦矿区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的含量。土壤酶活性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可以用来表征淮南采煤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及有机碳固持能力。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模式对土壤肥力、固碳能力提升效果更显著,对矿区土壤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
2024,44(5):82-8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09
Abstract:
【目的】 探究桃色欧文氏菌Cp2 脂多糖(Erwinia persicinaCp2 Lipopolysaccharides,Cp2-LPSe)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以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N2为材料,用试剂盒法提取纯化Cp2-LPSe,用不同浓度Cp2-LPSe(0、0. 157、0. 314、0. 471、0. 628 与0. 785 EU/mL)处理秀丽隐杆线虫,测定其咽泵次数、繁殖能力、体脂含量、寿命长短、运动速度、运动振幅、身体弯曲频率等指标。【结果】 各Cp2-LPSe 浓度的处理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发育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浓度低于0. 314 EU/mL Cp2-LPSe 时,除体脂含量外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P<0. 05),并在0. 314 EU/mL 达到最大值;浓度超过0. 314 EU/mL 时,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0. 05)。【结论】 低于0. 314 EU/mLCp2-LPSe 处理秀丽隐杆线虫会提高其咽泵次数、运动速度、身体弯曲频率、运动振幅,在体脂含量不增高的前提下提高其繁殖能力、延长其寿命,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为Cp2-LPSe 作为一种延缓机体衰老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2024,44(5):88-9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0
Abstract:
【目的】 探讨马蔺(Iris lactea)不同种质花瓣抗氧化能力的差异,筛选出花瓣抗氧化能力强的马蔺种质资源,为马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我国6 个省区不同生境条件下22 份马蔺种质资源,对其盛花期花瓣的花青素、类黄酮、总酚、原花青素、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各种质材料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22 份马蔺种质间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原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64. 41%,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仅为4. 53%;花青素含量为0. 15~0. 56 mg/g,类黄酮含量为0. 51~1. 34 mg/g,总酚含量为1. 19~1. 90 mg/g,原花青素含量为0~0. 19 mg/g;羟自由基清除率在24. 97%~50. 82%,总抗氧化能力为1. 98~2. 36 μmol Trolox/g;2)测定的6 项生理生化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根据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参试的22 份马蔺种质资源抗氧化能力聚为3 大类,包括抗氧化能力强的8 份(ML011、ML012、ML013、ML014、ML016、ML019、ML029 和ML035),抗氧化能力中等的9 份和抗氧化能力弱的5 份; 3)马蔺种质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价排序结果为ML014 > ML013 > ML011 > ML012 > ML035 >ML19>ML016>ML029>ML018>ML008>ML010 > ML006 > ML020 > ML005 > ML009 > ML007 > ML023>ML017>ML032>ML015>ML004>ML001,与聚类分析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22 份马蔺种质材料中ML011、ML012、ML013、ML014、ML016、ML019、ML029 和ML035 抗氧化能力强,为优异马蔺种质资源的挖掘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2024,44(5):99-10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1
Abstract:
【目的】 研究甘肃高寒阴湿区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猫尾草种质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所选猫尾草种质的最佳氮肥施用量。【方法】 通过裂区试验,研究4 个氮肥施用量(A1,0 kg/hm2,;A2,90 kg/hm2;A3,180 kg/hm2;A4,360 kg/hm2),对4 个猫尾草种质(B1,猫尾草新品系,B2,川西猫尾草,B3,岷山猫尾草,B4,克劳沃1 号猫尾草)的株高、枝条数、鲜(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 4 个氮肥施用量中,A4 处理下的平均株高和鲜(干)草产量最高,且平均粗蛋白(CP)含量和粗脂肪(EE)含量均较高;4 个猫尾草种质中,猫尾草新品系在4 个氮肥施用量下的平均株高、鲜(干)草产量、CP 含量和EE 含量均最高,牧草品质较高;氮肥施用量×猫尾草种质交互作用中,氮肥施用量对4 个猫尾草种质的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猫尾草新品系在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时,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最好,川西猫尾草和克劳沃1 号猫尾草在氮肥施用量为360 kg/hm2时,生产性能最好,岷山猫尾草在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 时,生产性能最好。【结论】 猫尾草新品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川西猫尾草和克劳沃1 号猫尾草最佳氮肥施用量为360 kg/ hm2,岷山猫尾草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
-
赵力兴,徐兴健,其格其,李宇宇,王松杰,姜永成,王洋,候伟峰,王忠民
2024,44(5):106-11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2
Abstract:
【目的】 探究大兴安岭南段草甸草原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大兴安岭南段不同退化程度草甸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分析,并计算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 1) 研究区植物共22 科52 属61 种,植物种类主要集中在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豆科。2) 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种类,群落的生物量、高度、盖度、Shannon-Wiener 指数和Simpson 指数显著降低。3)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在群落中的重要值逐渐增加,形成狼毒型退化草地。【结论】 随着大兴安岭南段草甸草原退化程度加重,群落结构趋向单一,多样性逐渐降低,草地质量急剧下降,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被破坏。
-
2024,44(5):115-12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3
Abstract:
【目的】 探究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垂穗披碱草在盐渍化土壤中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分离的4 株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盐浓度处理,采用沙培法种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将4 株植物根际促生菌[(TznFn7、MYnI4、MYP(m)Jn8 和TznG2)]接种剂接种在种植垂穗披碱草的河沙中,测定不同菌株处理和不同盐浓度下垂穗披碱草生长指标和生理特性,研究垂穗披碱草在菌株接种剂处理下的耐盐性。【结果】 在150 mmol/L 盐浓度下,与CK 相比各接种处理的CAT 活性提高2. 08%~7. 35%,接种菌株TznFn7、TznG2 处理下与CK 相比POD 活性提高了27. 24%、13. 30%,各接种处理下SOD 活性提高5. 18%~24. 03%,与CK 相比各接种处理的MDA 含量降低25. 87%~47. 53%。【结论】 在盐胁迫下,接种不同PGPR 菌剂不仅促进垂穗披碱草生长,同时有效提高了植物CAT、POD 和SOD 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植物细胞MDA 含量。本研究选用的PGPR菌株改善了盐胁迫下植物生长,减轻了植物细胞损伤,提高了植物耐盐性,为盐渍化土壤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花蕊,董瑞,包达尔罕,蔡新成,甘瑞勋,蔡斌,余涛,楚彬,唐庄生,花立民
2024,44(5):124-13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4
Abstract:
【目的】 对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快速、高效及无损伤估算。【方法】 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2 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Visible 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分析VDVI 与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上生物量进行无人机遥感估算。【结果】 VDVI 指数与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70. 68%,最优估产模型为y=-17070x2+2 120. 4x+4. 950 6;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80. 76%,最优估产模型为y=332. 15x2+39. 712x+14. 638。【结论】 小型可见光无人机结合VDVI 指数被证明可用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物量快速无损估算,可为高寒草地高效估产提供实用帮助。
-
2024,44(5):132-140, DOI: DOI: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5
Abstract:
【目的】 对18 个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引进品种与南疆本地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通过种植19个油莎豆品种[吉油豆(JYD)( 8、9、12、13、14、15、18、21、23、24、25、26、38);吉莎( JS)( 12、14);策勒( CL)(1、2、3);南疆54团本土品种“丰产2号(FC-2)”],对农艺性状(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和千粒重等)和产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 JYD-23 的出苗率显著高于JYD-12、JYD-25、CL-1、CL-2 和FC-2。JS-12 的千粒重、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显著高于JYD-21、JYD-12 和JYD-14。JYD-13 的饲草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FC-2。CL-3 的根的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JYD-23 和FC-2。JYD-21 的分蘖数显著高于JYD-9、JYD-18、JYD-26、JYD-21、JYD-15、JS-14、JYD-8、JS-12、JYD-25、JYD-24、JYD-12、JYD-14、CL-1、CL-2、JYD-13 和FC-2。JYD-9 的块茎鲜重和块茎干重均显著高于JYD-18、JYD-21、JYD-15、JYD-8、JYD-25、JYD-24、JYD-12、JYD-14、CL-3、JYD-13 和FC-2。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19 个油莎豆品种进行综合效应评价发现,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为CL-1、CL-3 和JYD-38,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为JS-14、JYD-14 和JYD-9,农艺性状和产量综合评价表现较好的品种为JS-14、JYD-14 和JYD-9。【结论】 综合考虑,19 个油莎豆品种中CL-1、CL-3、JYD-38、JS-14、JYD-14 和JYD-9 表现较好,可在南疆区域示范推广,但考虑到种植时间较短(仅一年),仍需继续进行观察。
-
2024,44(5):141-15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6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万寿菊(Tagetes erecta)不同生育时期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以兰州新区在中度盐碱地种植的万寿菊为研究对象,分析不施改良剂(CK),施过磷酸钙+硫酸亚铁(T1)、磷石膏(T2)和微生物菌剂(T3)4 个处理对万寿菊3 个生育时期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就3 个时期对4 个处理的改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施用过磷酸钙+硫酸亚铁提高万寿菊叶片中的POD 活性;施用磷石膏可以提高万寿菊的株高和叶片的POD 活性;施用微生物菌剂能提高万寿菊的茎粗与叶片中的POD、CAT 活性,叶片中的POD 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 05)。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施用改良剂处理下万寿菊的8 个差异显著的指标归纳成2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2. 5%;得到万寿菊的改良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株高、茎粗、分枝数、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通过隶属函数值评定不同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万寿菊的耐盐性强弱顺序为:拔节期,T3>T1>CK>T2;现蕾期,CK>T1>T3>T2;初花期,T1>T3>CK>T2。综合比对4 种处理在中度盐碱地改良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微生物菌剂>过磷酸钙+硫酸亚铁>磷石膏>CK。【结论】 施用效果最好的改良剂为微生物菌剂。本研究为园林植物在盐碱地绿化的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
2024,44(5):151-157, DOI: DOI: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7
Abstract:
【目的】 分析刺叶柄棘豆的专性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高寒荒漠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高寒荒漠草地毒杂草的治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 年5 月和2021 年5月分别在哈尔腾乡哈尔腾村,利用大疆MG‐1P 智能植保无人机喷洒生物保护剂和除草剂毒杂净一号,调查群落结构特征,探明除草剂的防治效果。【结果】 1)喷施专性除草剂使刺叶柄棘豆重要值显著下降,在2020 年和2021 年分别降低44. 24% 和55. 30%;其他植物种的重要值有所提高,其中针茅的重要值增幅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物种;2)专性除草剂喷施显著降低灌木多度和刺叶柄棘豆多度,两年间分别下降20. 9% 和85. 9%;3)专性除草剂喷施对灌木高度、草本和群落冠层高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4)专性除草剂的喷施使灌木和灌草的Simpson 多样性指数两年间分别显著降低14. 1% 和5. 78%,使灌木植物的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两年间平均显著增加13. 23%;然而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 指数、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 喷施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可以有效灭除毒杂草刺叶柄棘豆,并未对其他植物物种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优化群落结构。
-
2024,44(5):158-16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8
Abstract:
【目的】 研究融雪剂对路域植物群落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的影响,并筛选耐性植物。【方法】在太原市某道路两侧,进行植物样方调查,对植物及根际土壤样本采集。测定路域植物根际土壤含盐量、土壤酶活性、植物叶和根中抗逆性指标。【结果】 1)与对照组(低盐)比,融雪剂组(高盐)植物群落优势种根际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且与含盐量呈负相关。融雪剂组优势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降低,但与含盐量无相关性。土壤含盐量大小顺序为女贞>草地早熟禾>堪察加景天>冬青>刺槐;2)融雪剂组植物叶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低,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高。融雪剂组堪察加景天和女贞叶和根中丙二醛含量低于冬青和草地早熟禾。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融雪剂组冬青叶中比对照组低,而女贞叶中含量比对照组高。【结论】 融雪剂对植物叶绿素合成、抗寒、抗氧化和细胞保水性有不良影响,且对路域土壤有不利影响。堪察加景天和女贞植物抗逆性高于冬青和草地早熟禾。
-
2024,44(5):166-17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19
Abstract:
【目的】 警戒行为是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鸣叫是其警戒行为的重要表现,研究高原鼠兔警戒鸣叫对于理解高原鼠兔生存策略,丰富啮齿动物声音通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 本研究于 2021 年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原鼠兔分布区,选取20 只高原鼠兔成体,用强指向话筒采集鸣叫声并用Adobe Audition 2020 分析其警戒声讯信号特征;用单反相机记录鸣叫时伴随行为以识别警戒鸣声。【结果】 1)高原鼠兔雌雄性个体均可发出警戒声,警戒声属于短鸣,警戒声发出后其他个体表现出停止采食、环顾四周的警戒行为; 2)警戒短鸣由1 个音节构成,时长0. 1~0. 3s; 3)在自然无干扰状态下和遥控模型干扰下获取的高原鼠兔警戒鸣声特征不同,将两种不同鸣声特征的警戒鸣声在野外回放后均可观察到高原鼠兔做出警戒行为响应。【结论】 高原鼠兔可以利用声讯信号传递风险信息,其警戒鸣声是一种极为短促的短鸣鸣声,且在不同风险程度下警戒鸣声存在差异。
-
贺有龙,周睿,罗雪云,旦知才让,刘永琦,华热,韩建芳,马晓军,张永基
2024,44(5):174-18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0
Abstract:
【目的】 建立青海田鼠(Lasiopodomy sfuscus)年龄组划分标准,为其监测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共采集935 例青海田鼠个体样本,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其体重和胴体重进行分析,通过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为辅助指标来划分青海田鼠年龄结构,分析不同季节青海田鼠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 捕获到的青海田鼠可划分为5 个年龄组,即幼年组(Ⅰ龄组,雄性胴体重≤18 g,雌性胴体重≤12 g)、亚成体组(Ⅱ龄组,18 g<雄性胴体重≤25 g,12 g<雌性胴体重≤21 g)、成年Ⅰ组(Ⅲ龄组,25 g<雄性胴体重≤34 g,21 g<雌性胴体重≤27 g)、成年Ⅱ组(Ⅳ龄组,34 g<雄性胴体重≤42 g,27 g<雌性胴体重≤36 g)、老年组(Ⅴ龄组,雄性胴体重>42 g,雌性胴体重>36 g);青海田鼠种群结构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1-2 月为冬眠期,只有极少数越冬成年个体活动,3 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种群主要以幼年体、亚成体和成年体为主,7-8 月达到繁殖高峰,亚成体和成年体比例增大,并在10 月份结束繁殖,种群主要以成体和老年体为主。【结论】 采用胴体重对青海田鼠种群年龄进行划分最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填补了我国青海田鼠年龄鉴定标准的空白,为其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2024,44(5):183-18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1
Abstract:
【目的】 探讨芨芨草种子萌发对不同类型盐胁迫的响应。【方法】 以3 个不同地区(编号分别为YL、BT 和ZY)采集的芨芨草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中性盐处理下其种子的萌发特性,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种质资源。【结果】 低浓度NaCl对BT 芨芨草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aCl 对ZY、YL 和BT 芨芨草萌发具有抑制作用,Na2SO4 对3种芨芨草的胚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NaCl、Na2SO4 和混合盐3 种盐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加,3 种芨芨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逐渐降低,胚芽长和胚根长逐渐减小。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3 种盐胁迫处理下芨芨草种子耐盐性强弱依次为:(ZY-混合盐)>(BT-NaCl)>(YL-混合盐)>(YL-Na2SO4)>(ZY-Na2SO4)>(ZY- NaCl)>(BT-混合盐)>(BT- Na2SO4 >(YL-NaCl)。【结论】 ZY 和YL 芨芨草对混合盐耐受性最强,对NaCl 耐受性最差。BT 芨芨草对NaCl 耐受性最强,对Na2SO4耐受性最差
-
2024,44(5):190-19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2
Abstract:
【目的】 明确沼液对生长期黄芪10 种无机元素积累的影响,分析无机元素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方法】 用不同浓度沼液分别对黄芪进行叶面喷施、土壤施肥和叶面喷施+土壤施肥,研究其对黄芪无机元素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沼液叶面喷施,以80% 沼液处理的Fe、K、Ca、Mg、Na、Ni含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 05)。沼液土壤施肥,采收期数据显示:80% 沼液土壤施肥处理的Fe、K、Ca、Na、Mn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10 个处理(P<0. 05),Ni 含量以CF 处理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 05)。相关性分析表明,Fe 含量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含量,Na 含量与芒柄花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g 含量与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含量,Na 与黄芪皂苷Ⅲ含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判别分析发现造成沼液与其他处理差异的主要元素有Ca、Na、Mn、Fe、Mg。【结论】 适宜的沼液施用模式可促进黄芪根无机元素的累积,且与有效成分存在密切关系。
-
2024,44(5):200-20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3
Abstract:
【目的】 了解20 份燕麦种质间的相对亲缘关系。【方法】 利用8 对SSR 多态性引物对20 份燕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8 对引物共扩增出44 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40 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 5 个位点。SSR 标记位点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香农指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 630 8、3. 052 4、1. 271 0、0. 673 1 和0. 552 1。聚类结果表明:20 份燕麦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 14~1. 00,在相似系数0. 59 处,可将20 份材料分为7 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 个主成分占总变异的83. 44%,根据第一及第二主成分可将20 份种质分为4 个大组,且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所选用引物多态性较好,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燕麦种质间遗传关系与其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燕麦遗传改良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
2024,44(5):207-21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4
Abstract:
【目的】 研究干旱胁迫对草坪草的影响及筛选抗旱能力较强的草坪草品种。【方法】 选取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生长的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各4个品种,分别用10% 和20% 的PEG-6000 进行干旱胁迫的模拟试验,测定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各品种的生长速率、外观表现、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丙二醛含量等生长及生理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草坪草受到的胁迫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不同草坪草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和表现均受到一定的抑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减少,丙二醛含量增加,且存在较大的品种差异。【结论】 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各品种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绿拓> 丽川> 交战> 闪电> 反叛者Ⅳ > 泰绿>精华>反叛者Ⅴ。
-
2024,44(5):214-21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5
Abstract:
【目的】 探究种源地对红花绿绒蒿果实及种子性状的影响。【方法】 测量不同种源地红花绿绒蒿果实大小、种子大小及千粒重,测定不同种源地红花绿绒蒿根际土成分含量,进行果实及种子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果实长与土壤pH 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1),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种子长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种子千粒重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 土壤因子显著影响红花绿绒蒿果实性状,气候因子显著影响红花绿绒蒿种子性状。
-
2024,44(5):220-22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6
Abstract:
【目的】 磷矿粉是一种难溶性磷肥,探索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施用的可能性,以期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难溶性磷矿资源。【方法】 以3 个不同品位磷矿粉为磷肥源(PRⅠ、PRⅡ和PRⅢ),以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为对照(CK),对3 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陇东苜蓿和金皇后进行了土培盆栽试验,分别测定其株高、叶数、叶绿素含量(SPAD 值)、地上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结果】 地上生物量干、鲜重均表现出PRⅠ于阿尔冈金苜蓿最高,分别较CK 提高了111. 07% 和98. 09%;根系生物量干、鲜重表现出PRⅡ于陇东苜蓿最高,分别较CK 提高了483. 33% 和502. 97%。PRⅢ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株高较高,较CK 提高了16. 66%,在陇东紫花苜蓿上与CK 基本相同;叶片数施PRⅠ品位磷矿粉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上最多,较CK 提高了57. 07%;叶绿素SPAD 值施PRⅠ磷矿粉于陇东紫花苜蓿上最大,较CK 提高了32. 56%,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上次之,较CK 提高了15. 45%。【结论】 PRⅠ磷矿粉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陇东紫花苜蓿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对磷矿粉表现出较好的吸收利用能力,金皇后紫花苜蓿的施用效果最差。
-
2024,44(5):228-233, DOI: DOI: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7
Abstract:
【目的】 探究低温层积过程中匙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 hookeri)种子生理生化变化与休眠解除的内在联系。【方法】 通过低温层积处理(60 d)解除匙叶翼首花种子休眠,观测不同层积时间种子发芽率、内源抑制物及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活性变化。【结果】 在低温层积过程中,匙叶翼首花种子发芽率在层积后期(45~60 d)显著提高(P<0. 05);在层积后,GA 含量显著升高(P<0. 05),萌发促进物和抑制物比例(GA/ABA、IAA/ABA、 GA+IAA/ABA)也呈升高趋势;种子发芽率与GA 显著正相关(P<0. 05)。【结论】 匙叶翼首花种子内部存在内源抑制物;匙叶翼首花种子浸提液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对种子发芽率、根长和胚轴长的抑制先增强后减弱;内源激素比例平衡及GA 含量的上升也是匙叶翼首花种子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
-
2024,44(5):243-25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29
Abstract:
【目的】 全面分析氮沉降对全球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和磷化学计量学影响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 Space 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 CoreCollection 数据库2000-2021 年收录的14 912 篇有关氮沉降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21 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的发文量逐年上升;美国的论文数量位居前列(4 199 篇),中国发文量排名第2(3 831 篇);文献作者聚类分析参数为Q=0. 438 0(>0. 3)、S=0. 786 5(>0. 7),表明存在重要的聚类结构;共同引用的参考文献网络分析的模块化Q 值和平均轮廓值均大于0. 6,第1 个大规模聚类被命名为"#0 nitrogen deposition",同时,Q=0. 679 2(>0. 3)和S=0. 870 5(>0. 7)。【结论】 土壤温度敏感性和碳汇等主要内容是未来的研究热点。日后的研究应关注氮沉降驱动土壤微生物活动、制约土壤碳循环、多层网络稳定性机制、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等方面。
-
2024,44(5):256-26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5.030
Abstract:
【目的】 探究放牧强度对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单个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的影响,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 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的方法,对29 篇内蒙古草原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的文章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细菌多样性比真菌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更敏感,重度放牧显著降低细菌Shannon-Wiener 指数。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降低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真菌多样性在调节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建议在内蒙古草原进行轻度放牧,以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2024年第44卷第5期
研究报告
-
秋播高羊茅生长、生理特性及氮需求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米明, 董可帅, 王鑫, 张欣欣, 赵俊福, 井大炜, 司东霞
Abstract:
【目的】明确氮肥施用对秋播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生理特性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和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方法】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越冬期和返青期高羊茅地上部生长生理特性、氮磷钾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对不同氮肥用量(0、6、12、18 g N/m2)的响应。【结果】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高羊茅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养分浓度和养分吸收量,增加株高、单株叶片数和分蘖数,促进地上部生长;随氮肥用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丙二醛含量下降,有利于增强植株对低温胁迫的抗性,降低低温伤害;氮肥用量12 g N/m2情况下,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36.76%;适宜高羊茅生长的氮肥用量范围为6.5~30.2 g N/m2,获得 80% 最大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地上部氮浓度为2.75%。【结论】氮肥施用显著影响高羊茅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氮肥用量6.5 g/m2和地上部氮浓度2.75%可分别作为高羊茅养护管理氮肥用量推荐和植株氮营养诊断的参考。
-
麦豆混播前茬处理对不同品种夏播饲用甜高粱生长 及产量组成的影响
刘泽宇, 刘欢, 张玉霞, 王显国, 王振国, 崔凤娟, 张庆昕, 刘庭玉
Abstract:
为了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麦豆饲用作物复种饲用高粱的适宜生产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设置10:0、8:2、7:3、6:4、5:5和0:10等6个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比例的前茬处理,复种‘晋牧1号’、‘晋牧4号’、‘通甜1号’、‘辽甜1号’和‘北甜C4’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测定饲用甜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组成。结果表明:前茬麦豆饲用作物混播比例为6:4时显著提高复种饲用甜高粱株高、茎粗、叶面积(P<0.05),麦豆混播比例为0:10时,对复种饲用甜高粱的茁壮度和茎叶比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在不同饲用高粱品种之间,‘辽甜1号’的茎粗、叶面积、叶重最高,分别为26.89 mm、758.62 cm2、182.33 g,‘北甜C4’的株高、单株茎重和茎叶比最高,采用Topsis综合分析表明,在西辽河平原采用6:4前茬混播比例,复种‘辽甜1号’饲用甜高粱品种,得分最高为0.609,生长和产量组成的综合表现最好。
-
抗蚜苜蓿材料F1代对豌豆蚜的抗性评价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评估两个苜蓿材料F1代(R1和R2)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抗性水平,并探讨其抗性机理,为苜蓿抗蚜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在豌豆蚜持续为害后,评价两个苜蓿材料F1代的抗蚜水平,并观测其植株的农艺性状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豌豆蚜为害早期(7d),R1和R2均表现为高抗,但在为害后期(14d),R2苜蓿表现为高抗(HR),而R1苜蓿仅为中抗(MR)。在豌豆蚜为害后,R2苜蓿的茎粗减少率、株高下降率、叶面积减少率、茎叶比和根冠比均显著小于R1,分枝数增加率显著高于R1;R2苜蓿的叶面积、分枝数、茎叶重、根重和根冠比均高于R1苜蓿。两个苜蓿材料在豌豆蚜的持续为害后,根茎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上升,R2苜蓿可溶性糖和蔗糖的根冠比均高于R1苜蓿。以上说明,R2苜蓿在受害后可将光合产物更多的分配到茎秆和地下部分,用于分枝和根系生长,从而提高了苜蓿的补偿生长能力,产生了更强的耐害性。
-
MgCl2、MgSO4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索MgCl2、MgSO4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中苜1号”紫花苜蓿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MgCl2、MgSO4溶液模拟中性盐盐胁迫环境,设置200 mmol/L浓度的中性盐对“中苜1号”紫花苜蓿幼苗进行盐胁迫,研究“中苜1号”在盐胁迫下0、3、6、24 h的生理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MgCl2胁迫下“中苜1号”叶片内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MgSO4胁迫下苜蓿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丙二醛的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两种盐胁迫下,“中苜1号”叶片抗氧化酶P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综上,“中苜1号”在MgCl2、MgSO4胁迫的影响下,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受到影响,通过光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对胁迫产生响应并调节。
-
生境光伏电站建设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荒漠植被群落和土壤的影响
舒茂龙, 吴旭东, 马建宝, 王占军, 季波, 田英, 刘立超, 胡玉
Abstract:
【目的】光伏电站建设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群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提高植被盖度和植物生产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方法】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生境的华润,华秦,光源和国能4个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调查各个光伏电站内的不同位置(光伏板下(BX)、光伏板间(BJ)及电站围栏外草地(CK))植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测定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土壤化学性质,进而探讨光伏电站建设对植被群落的影响。【结果】(1)4个电站BJ的植物盖度较CK增加了1.3-1.5倍,生物量较CK分别增加了1.2-2.6倍;各电站的植被高度均以光伏板下最高。(2)各电站植被异质性增加。BX,BJ和CK生活型发生明显变化,BX的多年生植物重要值均较高,优势种植物的地位在BJ被打破。4个电站BX植被生物量的变异系数为30.10%-52.14%,均为最高,BJ其次,CK均为最低。(3)各电站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数均以BJ最高,但辛普森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位置无显著差异。(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植被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P<0.05),但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电导率均与物种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综上,光伏板的建设一定程度改善了干旱带草原植被的群落结构并增加了植被生产力,但也使植被异质性增加。
-
昆仑山北坡天然草地类型、分布与植物区系研究
Abstract:
为有效保护和利用一牧场天然草地种子植物资源,于2021-2022年对其区域内的种子植物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整理出了该地区的种子植物名录,分析了一牧场天然草地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根据草地分类,研究区具有3个典型的草地类型,分别为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草原,三者在研究区垂直分布,致使三者的生态环境与群落组成也存在着差异。一牧场天然草地共有种子植物47科185属345种,被子植物46科184属343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种子植物区系中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4科占重要地位,单种科构成科的主体。本区植物区系在属的分布型中,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88.65%,温带成分占优势,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研究区内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新疆省重点保护植物,5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一牧场天然草地的地理成分多样,生物多样性较低,区系成分在垂直梯度上呈现出干旱到半干旱以过渡的特征。通过调查对一牧场的植物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评估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
不同隔离层对高羊茅无土草皮质量的影响
王鑫, 刘炀, 岳跃森, 滕珂, 滕文军, 张辉, 温海峰, 范希峰
Abstract:
为探讨高羊茅(Festuca elata)无土草皮生产的适宜隔离层,本研究以7种材料(棉布、80?g无纺布、120?g无纺布、200目尼龙网、300目尼龙网、100?g土工布、150?g土工布)做隔离层,分析了不同隔离层材料对高羊茅无土草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隔离层处理显著影响高羊茅草皮表观质量、生物量与起卷质量(P<0.05);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300目尼龙网处理下生产出的高羊茅无土草皮质量最佳,其次是200目尼龙网与80?g无纺布;尼龙网与无纺布均是适宜高羊茅无土草皮生产的隔离层材料。
-
叠氮化钠诱导燕麦突变体筛选及叶色突变体表型与光合特性分析
Abstract: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的发育及叶绿素代谢合成的重要材料。化学诱变作为诱导植物突变的有效手段之一,产生的叶色突变体对研究植物光合系统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叠氮化钠诱导后的燕麦M2代群体进行突变体筛选,共获得叶皱缩、茎萎缩、高秆变异、分蘖数变异等8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平均突变频率为0.65%。对白条纹叶突变体的表型、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幼苗期的叶片就开始出现不规则白色条纹。随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各部位叶片均出现白色条纹,造成色素含量及光合性能显著下降。除叶绿素b以外,白条纹叶突变体的其他色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其中类胡萝卜素的降幅最大,为43.80%。另外,白条纹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较野生型分别下降了68.23%、70.09%、66.85%和12.61%(P<0.05)。色素含量的降低及光合性能的减弱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其农艺性状指标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主穗粒数和主穗粒重较野生型降幅较大,分别达16.95%和26.59%。
-
不同香豆素含量紫花苜蓿的碳氮代谢差异
Abstract: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香豆素含量紫花苜蓿的碳氮代谢差异,明确碳氮代谢对香豆素含量的影响,进而探明影响香豆素含量高低的关键碳氮代谢指标。【方法】以高香豆素紫花苜蓿“陇中”和低香豆素紫花苜蓿“WL656HQ”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进行紫花苜蓿幼苗培养。【结果】陇中苜蓿叶片的香豆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WL656HQ。陇中苜蓿各部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WL656HQ。陇中苜蓿叶片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低于WL656HQ。香豆素含量与蔗糖合成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83,P<0.01)。【结论】陇中苜蓿的碳代谢强度高于WL656HQ,其初级代谢产物更多地用于合成香豆素。香豆素合成过程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当香豆素积累较多时,碳氮代谢强度会降低。淀粉和蔗糖合成酶是影响紫花苜蓿香豆素合成的重要碳氮代谢指标。蔗糖合成酶活性直接影响香豆素含量,淀粉主要通过蔗糖合成酶对香豆素产生间接作用。蔗糖合成酶是香豆素含量的主要决定因子,淀粉是香豆素含量的主要限定因子。
-
甘肃省天然草原不同生态功能区毒杂草分布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Abstract:
根据甘肃省自然气候的地域分异性规律,将全省草原划分为五个草原生态功能区。从全省2022年已调查的1772个天然草原样地数据库中提取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单位面积毒杂草鲜草产量以及毒杂草盖度毒三个字段的属性,得到各个样地害草优势度。采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得到甘肃省天然草原各生态功能区毒杂草优势度分布栅格值(Z),根据Z值大小将毒杂草危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害3个等级。结果表明:甘肃全省毒杂草优势度中度及重度危害程度栅格值(Z)具体元素(个)分布情况总计905个,按其分布状况由多到少在五个生态功能区排序依次为: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生态功能区(386个)>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草甸、草原生态功能区(192个)>甘南高寒草原生态功能区(143个)>黄土高原干旱草原生态功能区(97个)>陇南山地草丛草原生态功能区(87个)。本研究为甘肃天然草原不同生态功能区毒杂草分布及危害提供数据理论支撑,为甘肃境内毒杂草防治及草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植被和土壤养分对食草动物粪便的不同响应
Abstract:
体型不同的食草动物不仅对草地的利用不同,且它们通过粪便释放的氮和磷的相对含量也不同,从而影响植物-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依托三江源站长期监测样地,通过对样地周围常见大型食草动物粪便调查取样,从而分析不同体型食草动物的粪便对草地植物-土壤碳、氮、磷养分输入的影响。结果显示:1)粪便添加对植物养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植物生长早期阶段,家牦牛粪便密度高时对植被碳和磷的影响最大,而藏原羚粪便则对植物氮的影响最大。2)表层土壤养分对粪便添加的响应滞后于植物,除藏原羚外,其他动物粪便对土壤及微生物养分的促进结果均较好,尤其是家牦牛及藏野驴粪便密度高时对土壤养分的增加效果优于其他处理。3)聚类分析发现,家牦牛粪便密度高时对土壤和植被养分的影响最大,而藏原羚粪便的影响最小。结论:较小体型的食草动物粪便养分含量较高;植物和土壤对粪便添加的响应时间及响应程度不同;与其他动物粪便相比,家牦牛粪便归还草地,更利于土壤及植被养分的积累。
-
湖南南山牧场不同植被群落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Abstract:
本研究以南山牧场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禁牧区、已修复区、退化区的3种草地管理情况下的9种草地群落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两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山牧场草原不同草地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差异显著(P<0.05),绒毛草(Holcus lanatus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小酸模(Rumex acetosella )植物群落(A6)草地较其他草地群落具有较高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A6草地土壤养分相对较高,综合评价最高,已修复区的草地产草量显著高于禁牧区和退化区;综上所述,土壤全磷、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南山牧场地区山地草甸不同草地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
-
内蒙古冷蒿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生态互动研究
Abstract:
为探明内蒙古地区冷蒿与根际AM真菌的共生关系,同时调查冷蒿根际AM真菌多样性特征,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冷蒿根际AM真菌孢子,应用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与分类,并分析冷蒿根际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结合土壤化学因子分析冷蒿根际AM真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个采样地的冷蒿根系均被AM真菌侵染,冷蒿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得9属24种AM真菌,孢子密度介于25.7~39.7个·g-1,物种数介于14~19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球囊霉属(Glomus)是5个样地共同优势属。RDA冗余分析表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及和平囊霉属(Pacispora)与 pH 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与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孢子密度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揭示冷蒿根际土壤AM真菌的物种组成,以及土壤因子对AM真菌群落构成状况及多样性的影响,表明冷蒿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且冷蒿根际AM真菌种类丰富。[ ]
-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干旱胁迫下燕麦种子抗氧化代谢的影响及燕麦抗旱性内在机制,为提高燕麦抗旱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50 umol/L普硝钠(SNP)为外源NO供体,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以钨酸钠(Na2WO4)为NO合成抑制剂,检测干旱胁迫下外源NO处理后燕麦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度、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形态指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渗透物质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结果】与对照相比,低浓度的SNP(50,100,150 umol/L)处理对发芽率、胚芽长度、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150 umol/L SNP促进效果最佳,因此,150 umol/L SNP用于后续实验。用SNP、PEG和Na2WO4共同处理燕麦种子后,显著提高了燕麦种子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抑制了MDA的积累。也促进了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和APX活性的增加,提高了燕麦种子应对干旱的能力。【结论】外源NO可显著提高燕麦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活性氧,降低质膜透性,缓解氧化伤害,从而有效促进干旱胁迫下燕麦种子的萌发。
-
三点金-细叶结缕草混生草坪中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余伊琳, 韩晓鸽, 辛国荣, 胡娜胥, 王烁荐, 冯伟霖, 杨燕芳, 傅晓岚, 黄思维, 周凯森
Abstract:
【目的】豆科杂草三点金偏爱进入细叶结缕草草坪并形成混生群落。本研究从丛枝菌根真菌(AMF)共生角度探究三点金的入侵机理。【方法】以华南植物园草坪(植物园草坪)、广州大学城中心湖草坪(中心湖草坪)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草坪(广轻北草坪)为对象,比较6个三点金覆盖度等级下细叶结缕草和三点金根系AM侵染、土壤AMF孢子密度和土壤性质差异。【结果】菌丝和泡囊是两种植物根系主要AM侵染结构。随三点金覆盖度增加,植物园和中心湖草坪细叶结缕草AM侵染率先升高后降低,而广轻北草坪细叶结缕草AM侵染率和三个草坪的三点金AM侵染率升高。土壤AMF孢子密度随三点金覆盖度增加而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植物园、中心湖草坪三点金AM侵染与土壤AMF孢子密度和土壤pH关系密切,且植物园三点金泡囊侵染率和细叶结缕草泡囊侵染率显著正相关。三个草坪植物AMF侵染率和土壤有效磷等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三点金-细叶结缕草混生群落中,土壤pH可能是影响三点金和细叶结缕草不同AMF侵染格局的原因之一。
-
高寒嵩草草甸典型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李本措, 曹广民, 郭小伟, 樊博, 兰玉婷, 司梦可, 林丽
Abstract:
【目的】为探明高寒嵩草草甸典型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对降低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方法】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高寒嵩草草甸典型退化演替阶段(禾本科-矮嵩草草甸和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种子库组成结构在减牧处理和禁牧处理下的分异特征。【结果】1)两种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26种,禾本科-矮嵩草草甸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226.62粒· m-2 ~ 252.00粒· m-2)大于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198.47粒· m-2 ~ 210.77粒· m-2);2)减牧处理和禁牧处理提高了两种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禾本科物种丰富度,禁牧处理有助于禾本科成为土壤种子库的优势功能群;3)禾本科-矮嵩草草甸土壤种子库Patrick 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高于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4)两种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较低,禾本科-矮嵩草草甸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系数(0.2 ~ 0.4)高于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0.1 ~ 0.3)。【结论】研究区适度禁牧可以提高土壤种子库种子储量和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植物群落的自我更新。
-
青贮型玉米品种在河西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Abstract:
为了了解和掌握青贮型玉米品种在河西地区的品种性状和适应性,本研究以“国美808”、“河农1号”2个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豫玉22”为对照品种(CK),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指标、病害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国美808”的株高、鲜草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河农1号”绿叶数最多、黄叶数最少,叶片也更长、更宽,持绿性最好;“国美808”和“河农1号”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倒伏率和抗病性也表现为2个青贮型玉米品种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豫玉22”。研究还发现供试玉米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株高、穗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持绿性与淀粉、叶长、叶宽、绿叶数、干草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粗蛋白与茎粗也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叶部性状、抗性和营养品质的22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其品种性状和适应性综合排序为:“国美808”>“河农1号”>“豫玉22”。综上所述,“国美808”产量高、营养品质好,可在河西地区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河农1号”全株品质较好,综合抗病能力较强,可以搭配“国美808”推广应用。
-
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刘雪霞, 郝媛媛, 孟哲, 安春春, 何生申, 黄才成, 王怡璇, 花立民, 楚彬
Abstract:
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植被资源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十大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水源涵养基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本文基于2000—2020年MODIS? NDVI及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气候和地形因子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皮尔逊相关性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资源、植被覆盖及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植被大约占总面积55.00%,主要分布在亚高和中海拔、坡度<40°以及半数以上的阴阳坡区域;植被和非植被转换基本平衡,流入:流出=1:0.998,面积变化率-0.02%。 2)植被贫乏区(47%)、较贫乏区(26%)和较好区(19%)分别位于西北、中部和东南地带;整体呈好转趋势(0.003/a);以明显改善为主(62.23%),轻度和中度改善次之(30.03%); 3)空间上年均气温和平均年降水量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4)植被与3个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以及2个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NDVI? 与降水量、气温和坡度分别呈强中等程度和弱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海拔呈中等程度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坡向呈弱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旨在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2000—2020年陇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陇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为陇南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研究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多元回归残差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陇南市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陇南市FVC年均值为64.2%,总体呈增长趋势。②陇南市FVC具有显著空间差异,南部FVC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低度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陇南市北部及部分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度植被覆盖区分布在武都区、宕昌县东部及成县东北部,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文县南部、康县、两当县及成县以北地区。③气温因子和降水因子都对FVC有显著影响,FVC和气温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总面积的3.35%,降雨因子和FVC呈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总面积的4.42%,降水因子与FVC呈显著正相关区域要比气温因子高。【结果】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都是影响陇南市FVC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逐年增强人类活动是导致FVC变化的主要因素,有91.75%区域FVC变化受非气候因素影响,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有8.25%区域受气候因素影响。
-
盐、旱胁迫对沙蓬种子萌发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土壤盐渍化和干旱是影响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通过使用NaCl和PEG-6000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流动沙丘一年生先锋植物沙蓬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沙蓬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NaCl溶液和PEG-6000溶液浓度梯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mmol.L-1和0、5%、10%、15%、20%模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并对沙蓬种子相关萌发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低浓度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沙蓬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沙蓬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NaCl浓度为300 mmol.L-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低值,且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当PEG溶液浓度达到20%时,种子的发芽率最低为48%。同时,沙蓬种子的相对盐害率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变大;抗旱指数随着PEG溶液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在本研究所设置的最大盐旱胁迫范围内,沙蓬种子仍可以正常萌发,表明沙蓬种子对高浓度的盐旱胁迫具有良好的抗性。
-
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对狼毒种苗定居的影响—以垂穗披碱草为例
Abstract:
【目的】明晰狼毒与垂穗披碱草间的相互作用对狼毒种苗定居的影响。【方法】在原生境下开展人工控制试验,探究狼毒和垂穗披碱草种子在不同生境(狼毒定居区、非定居区)来源土壤和播种方式(单播、混播)下的出苗和幼苗定居表现。【结果】垂穗披碱草对狼毒非定居区土壤中狼毒种子出苗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狼毒定居区土壤中狼毒种子出苗率(P<0.05)。另外,垂穗披碱草在两种不同生境来源土壤中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狼毒种子成苗率,抑制了狼毒幼苗的生长。【结论】草地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有利于狼毒种子在狼毒定居区土壤中出苗,但不利于狼毒种苗存活和生长。
-
青藏高原光伏电站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孙文倩, 花立民, 花蕊, 董瑞, 蔡新成, 董克池, 董隆明, 索比努尔·木拉提
Abstract: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光伏电站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在运营5年的玛曲光伏试验站设置光伏区(PV)、禁牧无光伏区(E)和自由放牧区(G),调查各区气候土壤环境特征及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高度、盖度和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光伏区(PV)植物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区;植物盖度呈围封无光伏区(E)>光伏区(PV)>自然放牧区(G)趋势;光伏区(PV)植物总生物量对比围封无光伏区(E)变化不显著,但可食杂草生物量显著升高,可食杂草和类禾草生物量显著降低,其中板缘区(PE)表现最为显著。植物盖度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蒸发量显著相关;植被高度与有机质和空气温湿度、风速和蒸发量显著相关;植物总生物量与空气湿度、蒸发量、风速和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含量紧密相关。【结论】:青藏高原光伏电站建设通过改变局部气候和土壤环境来影响植物群落特征。
-
NaCl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宋承琳, 宋承瑜, 张志倩, 孙浩, 田霖, 马福钦, 张玉娟, 董文科
Abstract:
为了探究NaCl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甘绿2号’鹰嘴紫云英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20、40、60、80、100、120、140 mmol·L-1)进行种子萌发胁迫试验,同时用回归分析确定耐盐临界值,并在NaCl半致死浓度下处理幼苗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鹰嘴紫云英种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鲜重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回归分析表明: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生长指标的平均耐盐临界值为66.12 mmol·L-1,平均半致死浓度为117.35 mmol·L-1,平均致死浓度为199.15 mmol·L-1。在NaCl半致死浓度处理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鹰嘴紫云英幼苗的株高、根长和茎粗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重量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综上,鹰嘴紫云英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可通过增强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减缓膜损伤和氧化损伤,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的损伤。
-
5份碱韭种质萌发期抗旱性和耐盐性评价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比甘肃省5份野生碱韭(Allium polyrhizum)种质(HC、LQS、ZC、ZH-P和ZH-W)萌发期抗旱性和耐盐性强弱,筛选优质碱韭种质资源,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渗透势-0.2、-0.6、-1.0、-1.4和-1.8 MPa的PEG-6000溶液和NaCl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以蒸馏水为对照,进行发芽试验,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5份碱韭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PEG-6000和NaCl模拟的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显著降低了碱韭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活力指数,抑制胚芽和胚根生长,以此形式抵抗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结论】隶属函数分析表明ZH-W种子抗旱性最强,LQS耐盐性最强。因此ZH-W和LQS碱韭种子可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优质种质资源之一。
-
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Abstract:
为了探究高寒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坡向是否影响种草复绿区土壤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综合肥力。本研究以祁连山木里矿区聚呼更井的种草复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向(无坡向、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下植被、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综合肥力特征,以期为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研究表明,坡向显著改变了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植被特征呈西坡和北坡的总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高于无坡向,而东坡和南坡低于无坡向;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无坡向;不同坡向下土壤C/N、C/P和N/P处于14.43-20.73、29.57-45.27和1.59-2.44之间;土壤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坡、北坡、东坡、南坡和无坡向;土壤水分、全氮、速效钾和pH是影响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植被特征的关键因子。坡向显著改变土壤学计量比和综合肥力,基于N/P比及全氮、全磷的含量发现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生产力受 “磷素过高诱导的氮限制”;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地形因子坡向对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异化作用。
-
2000-2022年祁连山草地碳通量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祁连山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探索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至关重要。【方法】基于祁连山长期涡流协方差观测和遥感数据,运用随机森林回归方法估算了祁连山草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R),并通过Sen趋势分析、Hurst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2000-2022年祁连山草地的碳源/汇特征,揭示该区域GPP、ER和NEE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1)近22a年研究区碳汇面积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约63.6%的草地面积起到碳汇的作用。且GPP和ER均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NEE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2)未来祁连山近56.52%的草地固碳量可能由增加趋势转变为减小趋势,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中部地区及甘肃省的武威市和酒泉市。碳汇量持续增加的区域面积占11.25%,约27.44%的区域固碳量可能由减小趋势转变为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结论】植被因子是影响GPP和ER空间格局的主要因子,而气候因子是影响NEE空间格局的主要因子。GPP和ER与SIF的相关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84和0.92。NEE与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0.59)。短波辐射强的区域,GPP、ER和固碳量低,且碳通量的空间格局不依赖于土壤水分。
-
外源BR浸种对低温胁迫后草地早熟禾种子发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castasterone, EBR)对低温胁迫下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巴润’草地早熟禾种子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和1mg/L的油菜素唑(Brassinazole, BRZ)浸种,经过不同时间的低温处理后进行常温下的萌发试验,测定各项发芽指标并进行隶属函数值的综合分析。【结果】与浸种后常温发芽(CK1)相比,浸种后不同时间的低温胁迫(CK2)显著降低了‘巴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重、鲜重、胚芽长和胚根长(p<0.05),显著增加了平均发芽时间(p<0.05)。与CK2相比,0.1 mg/L EBR浸种处理(B2)分别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24-72 h的胚芽重(p<0.05)和鲜重(p<0.05);低温胁迫120 h时,B2处理下的种子活力指数、鲜重、胚根长和胚芽长分别显著提高了80.48%、27.75%、74.95%和65.15%(p<0.05)。1mg/L BRZ浸种处理(Z1)显著降低了不同时间低温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胚根长(p<0.05),增加了平均发芽时间(p<0.05)。所有发芽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均在B2处理下最高。【结论】低温胁迫处理会抑制草地早熟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外源EBR浸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温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种发芽的抑制效果,最佳浸种浓度为0.1 mg/L。
-
不同植物激素对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4种外源植物激素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红豆草后续规模化发展和优质牧草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红豆草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三十烷醇(TA)、6-苄基腺嘌呤(6-BA)、油菜素内酯(BR)和复硝酚钠(CSN)在不同浓度下对红豆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和胚芽长、贮藏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红豆草种子萌发都会产生影响,其中0.08?mg/L BR处理对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显著,提高了发芽率、胚根和胚芽长,增加了贮藏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浓度适宜的TA、6-BA和CSN都可对红豆草种子萌发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对种子萌发产生抑制效果。【结论】适宜浓度的植物激素能够促进红豆草种子萌发,提高红豆草种子的发芽率和生理指标,为红豆草的生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与本土农作物的抗旱性和耐盐性的差异分析
Abstract:
为了揭示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与本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的抗旱性和耐盐性之间的差异,对生长30天的光梗蒺藜草、小麦和玉米的幼苗停止浇水10天或者每3天浇灌一次30 ml的100 mM氯化钠溶液,分别模拟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测定3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鲜重、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与小麦和玉米相比,光梗蒺藜草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生长状况及更高的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正常生长条件相比,光梗蒺藜草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上升;而小麦和玉米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的H2O2含量和MDA含量显著上升, CAT和SOD的活性几乎没有显著性变化。3种植物的脯氨酸(PRO)含量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均无显著性变化。与本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相比,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具有更高效的抗氧化酶系统和更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使其更容易在小麦和玉米农田中获得竞争优势。
-
罗布麻 COMT 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Abstract:
【目的】COMT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木质素合成、生长发育以及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分析罗布麻AvCOMT基因结构、表达、蛋白理化性质及在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蛋白理化及结构、顺势作用元件以及系统发育树的预测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罗布麻COMT基因家族共有10个成员,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包括有1-4个外显子,3-10个保守序列。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AvCOMT01、AvCOMT02、AvCOMT03、AvCOMT05和AvCOMT08蛋白三级结构与拟南芥AtCOMT蛋白结构相似。在10个COMT蛋白中,AvCOMT07和AvCOMT10为不稳定蛋白,其余成员均为稳定蛋白;AvCOMT01、AvCOMT03和AvCOMT04为疏水性蛋白,其余均为亲性水蛋白。通过对上游2000bp区域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发现罗布麻COMT基因的表达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以及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调控。【结论】获得10个罗布麻AvCOMT基因,从分子方面揭示了AvCOMT家族成员在木质素合成方面的关键作用。
-
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饲用甜高粱的生长动态及生产性能研究
Abstract:
【目的】为筛选出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的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Moench)品种。【方法】本试验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在临洮县和泾川县测定了3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大奖1000,大奖1180,大奖2180)的生产性能。【结果】从单因素看,2020年(Y1)2个试验点3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平均株高(265.22 cm)、叶长(116.34 cm)、鲜草产量(86.77 t.hm-2)显著高于2021年(Y2)(P < 0.05);Y2的平均叶宽(8.77 cm)、叶片数(15.31片)、茎粗(2.51 cm)显著高于Y1;泾川试验点(S2)2年3个品种的平均株高(264.17 cm)、叶长(116.30 cm)、茎粗(2.49 cm)、鲜草产量(84.50 t.hm-2)均显著高于临洮试验点(S1)(P < 0.05);大奖1180品种(V2)2个年份2个地点的平均株高(273.33 cm)、叶宽(8.94 cm)、叶片数(15.80片)、茎粗(2.52 cm)、鲜草产量(83.09 t.hm-2)显著高于大奖1000和大奖2180(P < 0.05);年份×试验点的交互作用表明,2020年临洮试验点3个饲用甜高粱品种(Y1S2)的平均株高(269.33 cm)显著高于Y2S1(238.44 cm)(P < 0.05);Y1S1的平均叶长(116.69 cm)显著高于Y2S1(106.47 cm)(P < 0.05);Y2S2的叶片数(15.32片)显著高于Y1S2(14.17片)(P < 0.05);Y2S2的平均茎粗(2.73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Y1S2的平均鲜草产量(98.17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试验点×品种交互作用中,泾川试验点大奖1000(S2V1)的平均株高(283.00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S2V3的平均叶长(124.00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S2V2的平均叶片数(16.15片)和鲜草产量(90.32 t.hm-2)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年份×品种交互作用中,2020年大奖1180(Y1V2)的平均株高最高(280.83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Y1V1的平均叶长(121.60 cm)最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年份×试验点×品种三因素交互作用中,2021年泾川试验点大奖1000(Y2S2V1)的株高(288.00 cm)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Y2S2V3的叶长(125.23 cm)最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结论】大奖1180最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作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的甜高粱品种。
-
7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铝性评价
陈谦伟, 宋鑫, 吴紫翔, 方笛儿, 徐琪, 梁薇, 吴雨霏
Abstract:
为研究不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质耐铝性差异,挖掘优质耐铝种质资源。本研究以收集自五个国家的7份多年生黑麦草种质为试验材料,以20 mmol.L-1 AlCl3处理28 d,然后测定并分析其生长和生理指标,并对7份材料的耐铝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0 mmol.L-1 AlCl3处理下,7份材料的生长指标变异度较大,说明铝胁迫对不同材料的生长影响各不相同。在20 mmol.L-1 AlCl3处理下,7份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上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降低、脯氨酸含量和地上部Al3+含量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7份材料耐铝性强弱依次为:1号>4号>2号>7号>3号>5号>6号。
-
10个苜蓿品种建植当年生产力和品质比较
Abstract:
【目的】评价国内外苜蓿品种在种植当年的生产力表现,以期为呼和浩特地区苜蓿产业化种植提供借鉴。【方法】本文研究选择5个国内苜蓿品种和5个美国WL系列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轻度盐碱土上开展小区试验,并对种植第一年的产量、品质和饲喂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中苜5号、WL329HQ和WL358HQ产量相对较高(P<0.05)。WL168HQ和WL343HQ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粗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差异较小,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差异(P>0.05)。WL168HQ、WL329HQ和WL363HQ的RFV值较高(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同样表明WL329HQ、WL358HQ和 WL168HQ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结论】美国WL系列苜蓿品种WL329HQ、WL358HQ和 WL168HQ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第一年表现出较高的品质和饲用价值,对种植第一年产量和品质有较高要求时可以选择种植。
-
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筛选我国黄土高原区垄沟集雨种植适宜覆盖材料,本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生物炭-土壤结皮 (无生物炭施加平作、土壤结皮、单倍生物炭-土壤结皮和双倍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总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效水,土壤总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效水随施炭量增加而增加,对集雨垄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种植沟的影响,对浅层土壤(0-20cm)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深层土壤(20-40)的影响。对浅层土壤而言,与无生物炭施加平作相比,单倍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和双倍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提高6.9%~7.7%和16.8%~23.2%;土壤结皮覆盖、单倍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和双倍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的0.5~1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58.9%~65.9%、134.2%~159.4%和165.3%~180.6%,有效水分别增加3.8%~4.9%、4.4%~5.5%和6.5%~7.3%。在垄沟集雨种植中,适宜覆盖材料为双倍生物炭-土壤结皮。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微生物、动物、作物根系等方面研究。
-
盐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晋明慧, 马福钦, 王彦, 郑晓琳, 乃国栋, 田霖, 张玉娟, 董文科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究盐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甘绿2号’鹰嘴紫云英为试验材料,用120 mmol.L-1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在胁迫后的第0、1、3、5、7、14和21 d测定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及其关键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增加,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片的NO3-含量,NR、GOGAT及GDH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H4+含量呈先升高后上升的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iR和GS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第1 d时高于对照组,之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盐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中NO3-、NH4+含量和NR、NiR、GS、GOGAT及GDH活性影响较大且各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结论】综上表明,鹰嘴紫云英幼苗对盐胁迫有较高耐受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可以维持氮代谢的正常进行,具有在盐碱地种植的潜力。
-
新疆塔额垦区山地草甸草原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效果的对比分析
Abstract:
采用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方式,研究新疆塔额垦区山地草甸类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绵羊体重对放牧2年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相比对照(禁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各异,两种放牧制度2015-2016年的地上植物现存量、高度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盖度也均低于对照,但划区轮牧差异不显著(P>0.05)。密度均高于对照,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越来越显著;两种放牧制度之间,随时间推移划区轮牧各时期地上植物现存量、高度、盖度均高于自由放牧,大部分差异显著(P<0.05),这有利于植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生物量积累,在空间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生长。划区轮牧2015年密度低于自由放牧,2016年变化刚好相反。随时间推移,前者更有利于植物个体再生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尤其在植物生长前期;划区轮牧相比自由放牧,绵羊体重分别平均增加了1.44(Kg/只)、2.02 (Kg/只),前者更有利于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
-
安徽省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周芯雨, 肖遥, 朱浩波, 孙艳, 闯绍闯, 詹秋文, 李正鹏, 徐智明, 何庆元
Abstract:
随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筛选高效固氮竞争结瘤能力强的苜蓿根瘤菌,能够促进安徽苜蓿产量的提升。本研究从安徽不同生态区分离苜蓿根瘤菌,对菌株的16S rRNA和持家基因(atpD和glnⅡ)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从安徽不同地区苜蓿根瘤中分离到根瘤菌菌株21株(19个中华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16S rRNA、atpD和glnⅡ核酸序列的多态性位点分别有67、49和125个,glnⅡ的多态性指标最高,平均核苷酸差异也最大,中性检验Fu and Li’s D表明16S rRNA符合中性漂变,2个持家基因都受到一定的环境选择压影响。3个基因分析菌株自然居群的聚类的遗传距离并不完全一致,16S rRNA聚类遗传距离最小,glnⅡ聚类遗传距离最大。3个基因对21菌株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差异,并且来自皖南沿江及山地生态区的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丰富,被聚到不同的遗传亚群中。所有的菌株3个基因的序列和NCBI上已知菌株都存在差异,说明这些菌株都是新菌株。
-
无人机影像及监督分类法在高原鼠兔危害地地物识别中的应用
索比努尔.木拉提, 董瑞, 蔡斌, 孙文倩, 张志莹, 杨思维, 花立民
Abstract:
【目的】研究高原鼠兔鼠洞与裸斑无人机影像识别的最优监督分类方法,为危害监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若尔盖高寒草甸高原鼠兔危害地“草地-鼠洞-裸斑”镶嵌体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距离法(MinD)、最大似然法(ML)、随机森林法(RF)、马氏距离法(MD)、神经网络法(NN)和支持向量机法(SVM)对高原鼠兔鼠洞与裸斑无人机影像进行分类识别,并采用混淆矩阵对6种分类方法精度进行评价。【结果】神经网络法在识别草地-鼠洞-裸斑表现最佳,生产者精度达98.48、86.04、99.28,用户精度分别为98.80、89.41、98.69,总体模型精度为99.26%,Kappa系数达到0.98,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论】神经网络法可做为高原鼠兔危害地无人机影像识别的有效方法,对草原生态保护和鼠害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讨施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源褪黑素对燕麦耐旱性的调控机制,并筛选出缓解燕麦干旱损伤的最适褪黑素浓度。【方法】本研究采用营养液砂培法,施加15%的PEG-6000溶液对燕麦幼苗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分别添加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 、200μmol/L不同浓度的褪黑素溶液后,测定和分析燕麦幼苗的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综合评价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PEG模拟的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燕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使相对电导率增高,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升高。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后,随着浓度的增大,燕麦幼苗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及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褪黑素的浓度为100μmol/L时,对干旱条件下燕麦幼苗受到伤害的缓解作用最好,显著增加了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膜脂过氧化造成的伤害,促进了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增强了燕麦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促进了燕麦幼苗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论】外源添加100μmol/L 的褪黑素能够显著增强了燕麦幼苗的抗旱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燕麦的抗旱栽培提供了理论的参考。
-
呼伦贝尔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李昕, 郭明英, 蒋立宏, 义如格勒图, 文博, 罗阳, 李向飞
Abstract:
本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市境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有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7科、72属、92种,占全市野生植物的6.0%。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17种,均为二级保护,被列为“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有15种,均为二级保护,被列为“内蒙古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的有70种;呼伦贝尔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各旗市区均有分布,其中濒危等级的有4种,易危等级的有12种,近危等级的有8种,无危等级的有61种,其他情形的有7种。针对呼伦贝尔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保护利用对策,为呼伦贝尔重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高原鼢鼠危害无人机监测评价技术研究
Abstract: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目的】探究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的高原鼢鼠危害监测与评价方法,以提升高原鼢鼠危害评价的效率和精准。【方法】以四川省若尔盖县高原鼢鼠栖息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拍影像解译并结合人工调查不同鼠丘密度的样地。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筛选指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危害评价指数,聚类分析法划分危害等级,多远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高原鼢鼠危害预测模型。【结果】结果表明,适合高原鼢鼠危害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盖度、地上生物量、新鼠丘数、旧鼠丘数、新鼠丘面积和旧鼠丘面积。基于高原鼢鼠危害综合性评价指标—危害评价指数,研究区高原鼢鼠危害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I类(轻度鼠害)、II类(中度鼠害)、III类(重度鼠害)和IV类(极度鼠害)。构建了可指导高原鼢鼠危害程度的预测模型。【结论】本研究为高原鼢鼠科学监测和分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鼠害防控。同时,本研究也展示了无人机技术在鼠害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
刈割对少花蒺藜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少花蒺藜草最适合的刈割强度,为科尔沁沙地少花蒺藜草的有效防控提供合理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少花蒺藜草为研究对象,设置四个处理:未刈割对照(CK)、轻度刈割(LM,留茬高度为10cm)、中度刈割(MM,留茬高度为5cm)和重度刈割(HC,留茬高度为2cm),研究刈割强度对于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1)与未刈割相比,刈割处理对于少花蒺藜草的再生、株高的生长均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重度刈割、中度刈割、轻度刈割。2)中重度刈割对少花蒺藜草株高、叶片数、根须数、主次枝枝条数的生长以及分蘖情况均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够降低少花蒺藜草茎叶干物质量、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其中,重度刈割抑制效果最为显著,与未刈割相比,重度刈割下的少花蒺藜草上述指标分别减少了68.96%、11.99%、13.97%、34.59%、70.03%、2.65%、48.76%、68.82%、30.35%、65.04%。3)轻度刈割对少花蒺藜草叶片数、最长根长、根须数以及植株的分蘖情况具有促进作用。4)轻重度刈割对于少花蒺藜草的繁殖能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其繁殖枝条的数量。【结论】留茬高度5cm以下的中重度刈割是有效防控少花蒺藜草的重要方式。
-
干旱胁迫对食叶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可欣, 刘文瑜, 王旺田, 马学军, 姜睿, 吴嘉宇, 刘睿敏
Abstract:
为探讨食叶草(Rumex dapibus herba by.)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以不同浓度(20%、40% 和6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检测与抗旱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干旱对食叶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溶液浓度的增加:(1)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2)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在渗透调节系统方面,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SS含量和SP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RO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4)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5)在抗氧化酶系统方面,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降低趋势,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现下降趋势。综上,食叶草幼苗可以通过调整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细胞膜系统应对干旱胁迫,对干旱环境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
-
人工修复和模拟增温对高寒牧区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郑晒坤, 夏菲, 魏巍, 王敬龙, 杨彩红, 王军强, 薛云尹, 石昊, 吴皓阳, 冉林灵, 严双, 姜晓敏
Abstract:
为探究不同建植方式下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的影响,在青藏高原腹地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高寒草地设置自然恢复(NR)、免耕补播(S)和翻耕补播(TS)以及重度退化草地(ND)为对照的样地,采用的被动式增温法—开顶式气室法(OTC)模拟研究增温对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R处理土壤团聚体GMD与MWD值最高,分别达到了0.56和1.36,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p<0.05)。(2)NR与S处理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2-0.25mm)中有机碳及全磷贡献率但不显著,NR处理显著提高(p<0.05)了>2mm粒径活性有机碳贡献率。(3)团聚体粒径对于其养分贡献率影响极其显著(p<0.01),团聚体粒径和修复措施以及增温的交互效应对SOC,TP,活性碳以及惰性碳贡献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总体而言,相对于人工建植,自然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养分贡献率,短期增温虽然导致各处理土壤团聚体GMD减小,但整体差异不显著。
-
沙漠化对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的影响
赖韶杰, 那日苏, 丽娜, 银山, 张钧惠, 李明星, 勿吉斯古冷
Abstract:
【目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及化学计量比是草原土壤生态的重要特征,明确沙漠化对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将为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治理与恢复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在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采集0~10cm和10~20cm深度的土壤样本,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不同程度沙漠化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变化及与其土壤理化的关系。【结果】(1)随着沙漠化程度加剧,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损失速率依次为碳>氮>磷。同时土壤细粒径和中等粒径的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粗粒径的含量则明显上升。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碳-黏粒比的变化并不显著,土壤pH值也随着沙漠化的加剧呈现下降趋势。(2)除pH值外,土壤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粒径、含水量及土壤碳-黏粒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变化并不显著。(3)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的pH值与中等粒径的变化是影响其碳、氮、磷含量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则是次要驱动因子。【结论】沙漠化对土壤的碳、氮和磷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产生了明显影响。与未经沙漠化的土地相比,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碳、氮和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的原因在于沙漠化导致土壤中吸附能力较强的细粒径和中等粒径的含量减少。然而,沙漠化对土壤含水量以及碳-黏粒比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土壤pH值的影响则较为显著。
-
南疆地区环境因子对油莎豆块茎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了不同温度与盐分梯度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块茎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油莎豆块茎萌发适应南疆地区主要环境因子阈值范围。[方法]以油莎豆块茎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变温(15/5℃、25/10℃、30/15℃、35/20℃)和盐分(50、100、200mmol/L)处理,测定块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生长状况。[结果]油莎豆块茎发芽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在低温15/5℃处理下不萌发,适应萌发温度范围为30/15℃和35/20℃,在此温度条件下油莎豆块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生物量均较高。低浓度盐分处理(50 mmol/L NaCl)没有显著抑制油莎豆块茎发芽和生长,说明油莎豆具有一定适应盐渍土壤环境的能力,当NaCl浓度增加到200 mmol/L时油莎豆块茎发芽显著受到抑制,油莎豆幼苗生长则在NaCl浓度增加到100 mmol/L时受到显著抑制。[结论]南疆地区油莎豆适宜于晚春季节播种,且可种植于土壤轻度盐渍化区域。
-
藏东北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生物多样性对于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方法调查了40个典型样地植被群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了三种类型草地生物多样性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群落盖度、高度、多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2)冗余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解释度为67.11%,其中年降雨量、全氮和土壤有机碳是引起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为青藏高原局域尺度上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外源NO对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常青山, 张利霞, 张巧明, 胡世彬, 杨铭滢, 李树冰, 郑松林, 侯小改
Abstract:
【目的】 明确外源NO对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0.01、0.05、0.1、0.5和1 mmol/L)硝普钠(SNP)溶液为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夏枯草种子进行浸种,通过测定种子在酸胁迫(pH = 3.0)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研究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萌发与生理指标对外源NO响应。【结果】在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的萌发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而相对电导率增加。不同浓度外源SNP浸种处理能够提高夏枯草种子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及萌发恢复率,增加夏枯草幼苗根长、苗高、鲜重、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幼苗的相对电导率,缓解酸胁迫对夏枯草生长造成的伤害,且缓解作用随SNP的处理浓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外源NO对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0.1 mmol/L SNP >0.5 mmol/L SNP>1 mmol/L SNP>0.05 mmol/L SNP>0.01 mmol/L SNP,0.1 mM SNP溶液处理效果最佳。【结论】适宜的外源NO能够通过降低膜损伤,促进光合色素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酸胁迫下夏枯草种子的萌发速度与萌发质量。本研究可以为夏枯草在土壤酸化区园林绿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不同辅料与牛羊粪高温堆肥效果研究
刘菊莲, 纪立东, 王生博, 王文林, 司海丽, 李磊, 陈丽佳
Abstract:
【目的】探究添加不同辅料对牛羊粪混合堆肥腐熟的影响。【方法】以混合牛羊粪为原料,添加玉米秸秆粉、木醋液、化制血水、油饼以及肉骨粉,通过测定堆体的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堆肥结束时种子发芽指数等相关指标,阐明不同辅料对堆肥效果的影响并寻求最佳辅料添加方案。【结果】各处理温度变化基本相同,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3个阶段。CK与T1在第3天进入高温期,随后T3与T4处理分别于第5天和第6天进入高温期,T2处理最晚进入高温期。在堆肥初始时期,T3处理的初始温度最低,T2处理的温度最高,堆肥结束时,T3处理的温度最高,CK处理的温度最低。堆肥过程中的堆体含水量随着堆肥的进行逐渐降低,pH、全氮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特征;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以及C/N基本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特征,可溶性有机碳基本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堆肥结束时,添加辅料后的种子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肉骨粉的辅料添加方案得分最高,为0.998。【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T4处理,即肉牛粪+羊粪+秸秆粉+肉骨粉,为最佳辅料添加方案。
-
不同程度毒杂草干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位及种间关联度研究-以玛曲县为例
Abstract:
为探明不同程度毒杂草干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位理论及种间关系,选取甘南高寒草原重点牧区玛曲县为研究区域,设计未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以及重度干扰四种类型,记录植物群落信息。求取不同干扰程度高寒草甸群落植物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属性、生态响应速率及种间相互关联程度,分析不同程度毒杂草干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特征。结果显示:毒杂草干扰程度显著改变了高寒草甸中植物种群对资源的占有模式,中度干扰型高寒草甸中出现了稀有草地杂草,这些植物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利用共同促进了整体生物量的增长,对于维持区域植物物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轻度干扰草甸展示出最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程度毒杂草干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响应速率与植物种群总的属性变化呈现一致性;生态响应速率分析结果显示毒杂草的干扰诱导了植物群落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响应速率的变化,尤其在重度干扰草甸中,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组。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苏丹草和高丹草试管苗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艺欣, 徐文萱, 刘李娜, 孙美龄, 余璐, 周佳慧, 吉莉莉, 杨丽琪, 李丽莎, 何田生
Abstract:
本文研究了对苏丹草和高丹草试管苗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和高浓度的生长素类组合有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胚轴试管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提升,从而不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胚轴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培养基中添加2,4-D,不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有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增加,从而不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株高、叶片数、茎节数、根数和根长的增加;培养基中单独添加NAA和6-BA,有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但不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株高、叶片数、茎节数、根数和根长的增加;培养基添加KT、NAA和壳寡糖可显著促进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苏丹草和高丹草分蘖试管苗的株高、叶片数、茎节数、根数和根长。本试验结果可以为苏丹草和高丹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
混合盐碱胁迫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中文:【目的】为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比例的盐碱溶液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火凤凰2号”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方法】研究选取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按照NaCl:Na2SO4:NaHCO3:Na2CO3 的顺序:A (1:1:0:0)、B (1:2:1:0)、C (1:9:9:1)、D (1:1:1:1)、 E (9:1:1:9) 5个组合,其混合盐碱处理液总浓度均设为100、200 mmol·L-1。【结果】通过测定和分析高羊茅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指标发现:随着中性盐溶液浓度升高,高羊茅幼苗苗长、叶片总长、叶总表面积先上升后下降,根长、根系总长度、根总表面积、根尖数下降;随着混合盐碱溶液浓度的升高,高羊茅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苗长、叶片总长、叶总表面积、根长、根系总长度、根总表面积、根尖数均出现下降,同时相对盐害率升高。200 mmol·L-1的C、D、E溶液完全抑制高羊茅种子萌发。【结论】5种不同比例混合盐碱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胁迫程度由低到高为:A<B<C<D<E,即混合溶液中碱性盐,尤其是Na2CO3所占比例越多,pH值越大,则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根叶生长的胁迫程度越强。
-
嵩明狗尾草新品系品种比较试验
Abstract:
嵩明狗尾草是兰州牧药所经过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的高产优质狗尾草新品系。【目的】研究嵩明狗尾草新品系的生长特性和生产性能。【方法】以甘肃野生狗尾草、非洲狗尾草和嵩明狗尾草原始群体为对照,在甘肃兰州大洼山试验基地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嵩明狗尾草新品系在形态特征、牧草品质、生产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种。其中,嵩明狗尾草新品系平均株高为1.75m,平均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为18200.85、298.41kg/hm2,与甘肃野生狗尾草和嵩明狗尾草原始群体差异显著(P<0.05);平均叶长、叶宽、穗粗为44.63、1.67、1.95cm,与甘肃野生狗尾草和非洲狗尾草差异显著(P<0.05);平均茎叶比为0.18,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嵩明狗尾草新品系抗逆性强,生产潜力大,饲用价值高,是一种适宜在甘肃中部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新品系。
-
腾格里沙漠南缘霸王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Abstract:
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作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种超旱生沙生小灌木,对于维护当地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实地调查方式收集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个体数量,绘制了霸王种群年龄结构分布图,计算了其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静态生命表,验证了存活曲线类型,利用生存分析及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种群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霸王种群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霸王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数量充足;种群相邻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1—V7都大于0,表明种群处于增长状态;静态生命表中,标准化存活个体数lx逐渐减少,ex在低龄级表现为较高的生命期望值;存活曲线符合Deevey-II型,表明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相同;生存函数分析显示,霸王种群具有低龄级锐减、高龄级衰退的特征;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在未来2、3、4、5、6、7龄级将维持稳定增长,但也存在衰退的风险。因此,建立适应性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监测,实施原地保护,加强幼苗保护,是确保霸王种群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
土生对齿藓在干旱复水胁迫下次生代谢物及相关基因分析
Abstract:
土生对齿藓作为沙漠苔藓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研究土生对齿藓的复水和干旱胁迫下代谢物的变化以及相关代谢通路和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沙漠藓类植物耐旱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利用生长状况一致的土生对齿藓分别进行复水和干旱处理,从2-8天的样品中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定。研究结果显示:(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土生对齿藓代谢产物的差异显著。复水处理4天的代谢产物差异最大,差异值达55;干旱6天样本的代谢产物差异值为49.178。复水处理下的上调代谢产物明显高于干旱胁迫的土生对齿藓代谢产物。(2)复水处理下的高代谢产物分别是:4-羟基苯乙酸、尿囊酸、甲基-β-D-吡喃半乳糖苷、3-氰丙氨酸、衣康酸、2-氨基酚、乳酸、京都酚等。主要涉及的代谢途经分别是脂肪酸代谢、嘌呤代谢、萜类化合物代谢、非必须氨基酸代谢、酚类代谢和细胞降解代谢。其对应的功能基因有:ga1A, rafA,maLZ, hisB,E2.7.1.138, CERK,E2.4.1.46, GPD1,ACTF,GALM, ahcy,CALM,EEFIB,phnX,CPK,desA, crtZ等。(3)干旱胁迫处理后,表达量较高的代谢物是2-单棕榈酸甘油酯、尿囊酸、熊果苷、胆甾烷-3,5,6-三醇、烯丙基丙二酸、泛酸等。主要涉及的代谢途经分别是免疫激酶代谢、色素代谢、胆固醇代谢、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和嘌呤代谢等。功能基因有:FAH, crtZ,SUR2, SCSDL,CYC,COX4,QCR7,UQCRB, galU, galF,UGP2,thiN,TPK1, SMARCC等。(4)复水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的土生对齿藓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乳糖代谢、萜类物质生物合成以及酚类物质生物合成等通路关键酶基因的差异表达ga1A, hisB,CERK,GPD1,ACTF,CPK,说明土生对齿藓不耐受水淹,但对干旱胁迫有极强的耐受性。
-
伊犁山地草原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张敏如, 崔 东, 张雨露, 江智诚, 闫江超, 刘江慧, 王巧莉
Abstract:
【目的】探究伊犁山地草原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方法】在托乎拉苏草原选择猪毛菜群落Ⅰ、伊犁蒿群落Ⅱ、羊草群落Ⅲ和苦豆子群落Ⅳ四种典型生境作为研究样地,调查其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多样性特征。【结果】共捕获189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隶属2门5纲13目24科,甲螨亚目和辐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各生境群落相似性在中度相似到中度不相似之间;在水平分布上,各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类群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性。在功能类群中,除样地Ⅰ是以杂食性和腐食性功能群为主外,其他样地均以腐食性功能群为主。不同生境间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样地Ⅰ 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样地Ⅱ,样地Ⅲ和Ⅳ相对较低;Simpson指数样地Ⅰ最高且显著高于样地Ⅲ,样地Ⅱ、Ⅳ较低;Margalef指数样地Ⅲ最高且显著高于样地Ⅰ、Ⅱ、Ⅳ;密度-类群指数样地Ⅲ最高且显著高于样地Ⅱ.Person相关性表明,土壤全钾、碱解氮和全磷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是限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而羊草群落更适宜土壤动物的繁衍和生活。
-
泽曲国家湿地公园被子植物区系分析
Abstract:
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泽曲国家湿地公园被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被子植物 30 科 103 属 175 种。大科有菊科、毛茛科、禾本科、莎草科、龙胆科。其中,菊科有 13 属 26 种,毛茛科有 10 属 13 种,禾本科有 9 属 15种,龙胆科有 5 属 16 种。世界广布的属有20 个属,温带分布的有 80 个属,中国特有分布的 3 个属。区系组成以温带地理分布属为主,特有属贫乏。
-
氮添加对山地草原4种禾草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Abstract:
植物体内碳(C)、氮(N)和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例,反映了其对土壤养分资源的利用策略。该研究以内蒙古中温带草地区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添加对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4种禾草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对冰草的C、N、P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糙隐子草的C、N含量无显著影响,对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止血马唐和狗尾草C含量无显著影响,对N、P有显著影响(P<0.05);(2)氮添加梯度下,除冰草C:P、糙隐子草C:N和C:P外,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N限制;(3)仅止血马唐的N与P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而4种禾草的C、N、P与相应的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
短期增温对青海湖东北岸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及生物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寒草甸草原植物对气候变暖在形态或生理上的响应,研究了短期增温(2年)对青海湖东北岸高寒草甸草原植物高度及生物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Open Top Chamber)模拟增温试验,对比研究在增温、对照、放牧处理下主要植物的高度及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短期增温可以促进植物高度发生改变,通过对矮嵩草、溚草、花苜蓿、冷地早熟禾、西北针茅5种主要植物高度测量发现,在增温条件下花苜蓿、冷地早熟禾、西北针茅3种植物的高度明显增加,而矮嵩草、溚草2种植物高度下降。随增温时间增加,OTCs 内地上生物量比CK低,但其差异性不显著;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于表层最多,最下层(20~40 cm)最低。其中,在0~10 cm 层OTCs 与CK地下生物量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短期增温条件下,模拟放牧(刈割)对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小,对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1)。
-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红砂灌丛群落特征分析
杨婷, 孙小妹, 刘鹏辉, 刘建泉, 吴昊, 苏军虎, 王静
Abstract:
【目的】了解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红砂灌丛的群落特征,为区域荒漠草原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分析其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及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发现: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有11科15属17种,其中灌木植物共8种,菊科共有5种,占总数的29.41 %,单科单属种较多,生态型符合干旱荒漠植被的特征。该区物种相对单一,地上生物量较小,红砂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值占比相对较大。群落生活型百分比顺序为:地下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一年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垂直结构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大小为草本层>灌木层,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其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研究为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管理及与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参考。
-
不同覆盖材料对北方地区果岭草坪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为延长北方地区高尔夫球场果岭草坪的绿期,提高越冬后草坪质量,本试验采用聚乙烯彩条布、草帘、遮阳网及无纺布四种材料对北方地区果岭草坪在冬季进行覆盖处理,研究不同材料覆盖下果岭草坪质量(密度、盖度、高度、颜色、均一性及地上、地下植物量)的变化,以期筛选出北方地区果岭草坪冬季覆盖的最佳材料,为冬季高尔夫球场果岭的养护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种材料覆盖下,聚乙烯彩条布覆盖下果岭草坪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覆盖效果最佳,其次是草帘和遮阳网,无纺布最差。
-
紫花苜蓿品种与根瘤菌株共生状态下叶特征、光合特性与产量性状的差异
屈欣怡, 康文娟, 关键, 陆保福, 韩宜霖, 杜媛媛, 谢西琳, 何富强
Abstract:
以国内外引进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接种9株中华根瘤菌株为处理,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对比研究共生状态下苜蓿的结瘤固氮能力、叶特征、光合特征和产量,分析根瘤菌株与苜蓿品种共生状态下的组合效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法,探讨各指标与产量的关联性,以期为定向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品种效应较高的是‘甘农9号’苜蓿品种,接种菌株G3L3、G3L4、G9L4、LL2、 LL11、S12531和LP3对提升苜蓿结瘤固氮能力、地上干重和光合参数的效果较显著,其中甘农9号-菌株LL2组合的适配性较好。同时叶干重、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与地上干重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在高产紫花苜蓿种质选育中可将叶干重、光合色素和净光合速率作为重要参照指标。
-
两个地域密点麻蜥和荒漠沙蜥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肠道菌群对宿主适应生境、维持体内生态平衡和能量代谢有重要意义。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栖息于荒漠和草原的生态过渡带,二者占据的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不同,本实验探究了两种蜥蜴肠道菌群与宿主及生境的关系。【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了宁夏灵武市白芨滩的密点麻蜥种群(MB)、中卫沙坡头的密点麻蜥种群(MZ)及中卫沙坡头的荒漠沙蜥种群(SZ)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结果】MB的肠道菌群包含10门、68科、122属、139种,MZ菌群包含11门、70科、87属、101种,SZ菌群包含17门、91科,132属、163种。MB和MZ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共有核心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ota);MZ和SZ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也没有显著差异,共有的核心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s)。MB独有的优势菌门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MZ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SZ为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结论】同处荒漠生态系统密点麻蜥和荒漠沙蜥的肠道菌群具有相似的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但不同栖息地对同种蜥蜴及不同种蜥蜴菌群组成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反映了宿主和环境因子的互作对蜥蜴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播种量和氮肥施用量对拉萨地区藏饲1号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60、120、240、360 kg N·hm-2)和播种量(120、180、240、300、360 kg·hm-2)对拉萨农牧交错区藏饲1号小黑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240 kg N·hm-2时,无论播种量大小,藏饲1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1.26 t·hm-2)和CP含量(10.34 %)均最高;播种量为300 kg·hm-2时,不论氮肥施用量高低,平均干草产量(10.61 t·hm-2)和CP含量(9.66 %)均最高;氮肥施用量和播种量交互作用时,氮肥施用量为240 kg N·hm-2,播种量为300 kg·hm-2时,干草产量(13.50 t·hm-2)最高,CP含量(12.08 %)也处在较高水平,综合评价排名第1。综上所述,在拉萨农牧交错区藏饲1号小黑麦最佳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 N·hm-2,播种量为300 kg·hm-2。本研究将对西藏地区藏饲1号小黑麦饲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甘肃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的生长差异,以园内8处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来表示植物个体数量在种间的分配情况。采用Sorensen相似性计算公式计算群落相似性系数,明确盐沼湿地植群落的生境相似性和演替次序。【结果】研究发现湿地植物群落中,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普遍低于草本群落,优势度指数较高。通过湿地群落的适应性分析可知,芦苇群落和芨芨草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盐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1),假苇拂子茅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5);小果白刺群落和碱蓬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芦苇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5);芦苇群落、花花柴群落、小果白刺群落、假苇拂子茅群落和草原薹草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群落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1)。【结论】湿地草本群落优势度高于灌木群落;植物群落与土壤盐分抗逆性无相关关系的,耐盐碱性越显著,土壤水分耐受性相关关系同土壤盐分抗逆性一致。
-
甘肃皋兰县荒漠和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植被特征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皋兰县荒漠和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植被特征,了解该区植被资源现状,为该区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研究区30个网格的植被特征调查数据,以物种重要值为指标建立物种—重要值矩阵,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对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各群落的数量特征、多样性和生活型构成等。【结果】TWINSPAN数量分类将30个网格划分群落Ⅰ(红砂+细叶亚菊群落)、群落Ⅱ(盐爪爪+滩地韭群落)、群落Ⅲ(红砂+蓍状亚菊群落)、群落Ⅳ(盐爪爪+栉叶蒿群落)、群落Ⅴ(锦鸡儿+短花针茅群落)、群落Ⅵ(红砂+长芒草群落)和群落Ⅶ(中亚紫菀木+长芒草群落);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各群落的高度和盖度较低;群落Ⅰ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组成最丰富,群落Ⅲ的物种均匀度最高,物种分布最均匀;群落Ⅰ和群落Ⅲ物种相似性最高,群落Ⅰ和群落Ⅶ物种相似性最低;研究区及各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一年生植物为主,反映研究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结论】研究区植物群落类型单一,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植被资源相对匮乏,政府应加强该区草原植物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该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玉米不同组织表面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Abstract:
为详细了解玉米不同组织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对和盛5288号表面细菌的总DNA提取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玉米不同组织表面细菌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玉米不同组织部位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根部共获得细菌OTUs 809个,茎部646个,叶部631个,籽粒部605。物种分类显示,根部表面细菌种类隶属于22门40纲103目198科399属;茎部表面细菌种类隶属于21门54 纲124目202科368属;叶部表面细菌种类隶属于23门54纲127目205科371属。籽粒表面细菌种类隶属于21门54纲120目200科373属。全株玉米表面细菌的主要菌门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厚壁菌门和蓝藻细菌门。表面细菌的主要菌属有乳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金黄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魏斯氏菌属、微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玉米表面不同部位附着微生物群落及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优势菌属各不相同,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及丰度较低。因此在青贮玉米发酵中要严格控制或者抑制这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才能制作出健康、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
-
时空变化对民勤荒漠区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本研究以甘肃民勤荒漠区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Bunge) Maxim)、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荒漠针茅(Desert Stipa capillata)4种植物群落为对象,分别测定了在根际、灌间、灌下3个土壤层次不同季节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霸王群落中的土壤纤维素酶(S-CL)活性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以夏季>春季>秋季,土壤碱性磷酸酶(S-ALP)活性变化次之,春季>夏季>秋季;红砂群落中,S-CL活性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夏季>春季>秋季,S-ALP变化次之,春季>夏季>秋季;在猫头刺群落中,S-AL活性变化最为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其次是S-ALP活性,春季>夏季>秋季;在荒漠针茅群落中,S-ALP活性变化最大,春季>夏季>秋季,其次是S-CL活性,夏季>春季>秋季。在空间尺度上,霸王群落中的S-CL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根际>灌下,其次是土壤脲酶(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土壤蔗糖酶(S-SC)活性,灌下>灌间>根际。红砂群落中,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L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S-ALP活性,灌下>灌间>根际;猫头刺群落中,S-CL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AT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在荒漠针茅群落中,S-CAT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L活性,根际>灌间>灌下,最后是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可见,荒漠区植物土壤酶活性受时空变化的影响,春夏两季影响最大,秋季次之,其中灌下、灌间的土壤酶活性大于根际的土壤酶活性,以S-CL活性、S-CAT、S-UE活性最大。
-
不同强度干旱胁下新疆大叶苜蓿幼苗形态及生理响应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PEG-6000胁迫对新疆大叶苜蓿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大叶苜蓿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测定苗期各浓度胁迫下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变化。【结果】随着干旱胁处理浓度的升高,苜蓿幼苗的根长、株高、鲜重、干重变化明显,且在PEG10%浓度下达到峰值,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不断升高。随着处理时间和胁迫程度的增加,SOD、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时间下各胁迫浓度达到的峰值有所差异,2天时在15%的PEG处理下酶活性达到最大值,4、6天在10%处理下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结论】表明短时间较长时间的干旱处理,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更强,适度的(低浓度、短时间)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具有积极影响。
-
不同苜蓿品种产量性状与光合生理对生育时期的响应特征
Abstract:
【目的】为探讨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产量性状、表型性状与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筛选出光合性能好、产量性状优异的高产紫花苜蓿种质。【方法】本研究以国内外引进的8个高产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紫花苜蓿的产量性状、表型性状和光和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产量及表型性状指标与生育时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叶片数、株高、茎粗是影响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初花期紫花苜蓿的单株干重、单株茎干重、单株叶干重、茎粗、叶形指数和叶茎比均较佳,初花期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及相关性状指标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紫花苜蓿的光合参数和光合色素含量与生育时期极显著相关,其中,现蕾期紫花苜蓿的光合参数达到最大;分枝期的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现蕾期和初花期;主成分分析表明,现蕾期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是影响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重要指标。【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8个紫花苜蓿品种中WL319HQ在初花期的得分最高,综合适应性最好。
-
油菜素内脂对紫花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R.gn5f增殖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油菜素内脂对根瘤发育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其对外源根瘤菌的增殖和促生效应已有研究,但对内生根瘤菌的增殖及促生效应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首先筛选出对根瘤菌R.gn5f生长有促进作用的28-高油菜素内酯浓度,然后用此浓度浸泡含有青色荧光蛋白标记内生根瘤菌R.gn5f的苜蓿种子并种植,分析外源28-高油菜素内酯对苜蓿植株组织中内生根瘤菌R.gn5f的数量、植株结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最适外源根瘤菌R.gn5f生长的激素浓度为2.47 mg.L-1。在幼苗期及分枝期,28-高油菜素内酯对植株营养器官中内生根瘤菌R.gn5f的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且在茎部最为显著,根瘤菌数分别达到31.67 cfu.g-1和16.67 cfu.g-1;28-高油菜素内酯对根瘤固氮能力以及植株生长发育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且在豆血红蛋白含量、株高及地上干重方面表现最为显著,其中两个时期的豆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0.55 mg.g-1和5.50 mg.g-1;株高分别为32.20 cm 和33.07 cm及地上干重分别为0.43 g和0.68 g。因此,适宜浓度的28-高油菜素内酯对苜蓿内生根瘤菌R.gn5f增殖及苜蓿生长具有积极影响,该发现为精准利用种子内生根瘤菌的结瘤固氮效应进而开展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育种奠定了基础。
-
打破砂生槐种子硬实的方法筛选
Abstract:
【目的】为筛选打破砂生槐种子硬实的适宜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8种化学及物理方法,包括不同浓度的GA3和IAA、不同时间处理98%H2SO4以及刀片刺破、切破、砂纸打磨、沙床+刀片刺破、沙床+98%H2SO4浸种60 min处理砂生槐种子,未处理种子为CK,测定种子萌发及活力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刀片刺破、刀片切破和砂纸打磨都能够破除砂生槐种子硬实,较之CK,使种子发芽率升高了84.53%、79.29%和79.28%;当98%H2SO4浸种时间为60 min时,发芽率较之CK升高了84.54%;IAA和GA3处理对砂生槐种子的萌发影响较CK差异不显著(P<0.05);沙床+刀片刺破、沙床+98%H2SO4(60 min)处理下的砂生槐种子的发芽率较之CK分别升高了84.85%、85.36%,幼苗长势整齐,种子活力指数显著提高。【结论】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采用沙床+刀片刺破、沙床+98%H2SO4浸种60 min处理,对砂生槐种子的萌发促进效果最高,可以作为打破砂生槐种子硬实的适宜方法。
-
高寒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建设的草地生态效益评估
张深林, 吴田军, 刘正国, 杨志伟, 黄斌, 詹兴强, 邬良睿
Abstract:
为揭示光伏电站大规模开发建设对高寒高海拔牧区草原植被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对其内不同位置草地植被调查取样,获取植物性状信息,并基于遥感机理模型反演草地生理参数,分析光伏电板内外草地植被生长差异,评估光伏电站建设的草地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光伏电板内外草地物种丰富度指数相似,电板下物种的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优于电板外;(2)光伏电板下草地植被覆盖度和草地高度均值高于电板外,板内草地地上生物量优于板外,二者无显著性差异;(3)超半数的光伏图斑生态效益指数达到良好及优秀水平,光伏电板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增加草地生态效益,“光伏+N效益”模式可推广至其他地区。
-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云南省
Abstract:
【目的】探索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土壤种子库特征,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了湿地公园9种不同类别地类,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地被物种,并用萌发法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了湿地公园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土壤种子库密度的时空差异性,土壤种子库的α多样性特征,土壤种子库物种与地被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湿地公园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种类较少,在54份土样共计检测到植物种类32种,分属18个科,其中禾本科种数最多(6种),其次为龙胆科(3种),再次为车前科(2种);2)总体上,春季土壤种子密度要大于夏季,土壤种子主要分布于0-5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种子密度明显降低,15-20cm土层中均未检测到可萌发种子;3)受管控措施及放牧程度的不同,不同地类的土壤种子库α多样性指数变化特征不同;4)受放牧的影响,土壤植物种子得不到均衡及有效补充,土壤种子库物种与地被物种相似性总体上处于不相似水平。【结论】湿地公园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较低,种子库密度差异明显,特别是秃斑,种子库密度低,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是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应该关注的重点类型。其他类型在科学合理控制放牧数量的情况下,创造小微湿地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恢复植被。
-
河西青贮玉米碳氮磷累积和化学计量特征对水氮的响应
张建喜, 李广, 马维伟, 王钰煐, 谈燕, 陆燕花, 张飞
Abstract:
【目的】针对河西绿洲灌区资源型缺水严重,水氮投入量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探讨节水减氮条件下青贮玉米碳氮磷吸收累积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方法】设4920 (W0)、5535 (W1)、6150 (W2) m3/hm2 3种灌溉处理,0 (N0)、249 (N1)、311 (N2) kg/hm2 3个施氮处理,共计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协同模式对青贮玉米生育期碳氮磷含量、累积量、化学计量比以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的影响。【结果】(1) 不同水氮协同处理下,茎秆、叶片、果穗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6.78%~42.00%、0.62%~2.22%、0.09%~0.51%,39.25%~45.76%、1.43%~3.73%、0.25%~0.54%,38.29%~44.58%、0.57%~1.67%、0.21%~0.42%。(2) 拔节期至成熟期,W1处理可提高碳氮累积量;生育期内,W2处理磷含量始终高于W1和W0处理;成熟期,同一灌溉处理下N1、N2较N0碳氮磷累积量分别提高100.35%、121.79%,202.99%、259.94%,178.03%、218.81%。(3) 抽雄期至成熟期,相对于W2处理,W1处理能够提高各器官氮含量,略微提升碳含量,并降低磷含量,从而降低C/N,提高C/P、N/P;生育期内,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各器官氮磷含量 (P<0.05),小幅提升碳含量,从而降低C/N、C/P,提高N/P。(4) 地上部植株在3种灌溉处理下均经历了从磷限制到氮磷共同限制再到氮限制。【结论】采用节水10%灌溉处理可以促进青贮玉米对碳氮元素的吸收并提高产量,综合考虑,水氮协同模式W1N2为最佳选择。
-
枣树与紫花苜蓿间作模式的根系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枣树间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系分布情况以及枣树的侧根分布情况、土壤理化性质,为成龄果林行间作牧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4年枣树园为试验地,在行距为5m×5m的果树行间播种紫花苜蓿,培育3年后随机选取3个1m×1m土壤剖面样方测定枣树、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以及测定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枣树侧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40-80cm处。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呈倒金字塔型,主要分布在0-40cm 以上。从枣树下清耕地与枣树间套紫花苜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分布相比较,间作紫花苜蓿可以有效增加0-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降低土壤0-60cm电导率,轻微降低土壤0-40cm pH值。结论:枣树间作紫花苜蓿,虽然两者的根系会发生相对局部范围的竞争,但总体上有利于改善枣树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更好地促进二者的生长发育。
-
不同氮磷处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生长及外观质量的综合评价
吴廷达, 朱奇萌, 何琳琳, 张才忠, 闫玉邦, 朱雅楠, 冉福, 李娟霞, 张弛, 白小明
Abstract:
【目的】为了筛选出提高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适宜氮磷配比,对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地早熟禾草坪建植养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为试验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20个氮磷肥水平处理下的草地早熟禾生长形态和草坪质量等11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氮磷肥施肥水平处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生长形态和草坪质量具有显著差异。与CK相比,除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颜色3个指标外,N3P2处理对草地早熟禾生长形态和草坪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总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和密度等7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不同氮磷对草地早熟禾草坪的质量影响的关键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N3P2>N2P0>N3P1>N3P0>N2P3> N0P2>N3P3>N0P3>N3P4>N1P0>N2P2>N2P4>N2P1>N0P1>N1P3>N0P4>N1P1>N1P2>N1P4>N0P0(CK)。【结论】综上,N3P2施肥水平可作为运动场草坪的最适施肥水平;N2P0施肥水平可作为观赏草坪的最适施肥水平,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早熟禾草坪建植养护的最适氮磷配比,具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
环青海湖不同草地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Abstract:
草地昆虫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可以为草地生态环境监控提供研究基础。通过调查环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地区以及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交错地带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样区的昆虫多样性,为草地生态恢复和草地生态健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采用马氏网诱集法获取昆虫标本,运用多样性指数等统计分析环青海湖地区不同草地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共采集昆虫样本36990头,隶属于9目57科,其中双翅目个体数最多,占40.35%。各样点采集昆虫数量表现为JD1>JD2>TR2>TR1>GM2>GM1;研究区不同草地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消长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的第一峰值均出在8月中旬,而Simpson优势度出现情况则与其相反,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且灌丛草地昆虫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类型草地(P<0.05)。环青海湖地区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三者呈一致趋势。交界地带草地的昆虫物种最丰富,天然草地次之,灌丛草地昆虫物种多样性最低。灌丛草地与其他两类型草地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双翅目为3个不同类型草地的优势类群。
-
小麦田冬季不同放牧强度对湖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河南省冬小麦田放牧绵羊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0只体重相近(20.0±2.0 kg)的公湖羊,随机分为4组:小麦田轻牧组(10只)、小麦田重牧组(20只)、荒地散养组(10只)和舍饲对照组(10只)。12月21日开始试验,试验期35 d,试验结束后测定湖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1)放牧前,小麦干草产量2.09 t.hm-2,粗蛋白含量19.1%,RFV为217.7。2)重牧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间无显著差异。3)轻牧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散养组和重牧组(P<0.05);重牧组的GR值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重牧组与轻牧组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舍饲组与散养组(P<0.05)。4)舍饲组的血糖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5) 放牧后,轻牧组、重牧组的小麦籽粒产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冬季小麦田轻度放牧绵羊可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利用冬小麦田的饲养模式。
-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大庆地区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大庆地区的生产性能。【方法】选用3个外国品种和5个本地品种,测定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分枝数、茎叶比、病害情况、越冬率和产量等6个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合大庆地区生长生产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结果表明,Bara 218TR的植株最高,平均株高为65.53 cm;肇东和东农1号的分枝数最多;各品种的茎叶比无显著性差异;各紫花苜蓿品种对不同的病害抗性有所不同;肇东、东农1号和龙牧801的越冬率最高,分别为98.62%、96.13%和95.41%;Bara 218TR、东农1号和龙牧801的产量最高,分别为9447.13 kg/hm2、9696.90 kg/hm2和9721.17 kg/hm2。最后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论】各品种排序为:Bara 218TR>东农1号>龙牧801>WL298HQ>驯鹿>斯贝德>肇东>敖汉。但Bara 218TR的越冬率在8个品种中最低,寒冷地区进行引种时需慎重考虑。
-
外源H2O2对盐碱胁迫下万寿菊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以盆栽万寿菊(Tagetes erecta)为试验材料,研究混合盐碱胁迫下外源H2O2对万寿菊光合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设置CK与混合盐碱胁迫加5种浓度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即T1(0 μmol/L)、T2(50 μmol/L)、T3(100 μmol/L)、T4(200 μmol/L)和T5(300 μmol/L)处理。分别观察表型变化,并测定其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a+b(Chla+b)、固定荧光(F0)、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歧物酶(SOD) 活性、根系构型参数,并运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盐碱胁迫时间的延长,万寿菊叶片的REC、MDA、Pro、SS、总根长(RL)、根系平均直径(RD)、总根表面积(SA)和根尖数(RT)逐渐增加,Chla、Chlb、Chla+b含量、F0、Fm和Fv/Fm则呈下降趋势。相比盐碱胁迫,外源H2O2处理后叶片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有减小,且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其中,T4(200 μmol/L)处理下Chla、Chlb、Chla+b含量、F0、Fm、Fv/Fm、RL、RD、SA和RT降幅最小,显著高于T1处理,MDA和REC升幅最小,且显著低于T1处理及CK处理;Pro 和SS升幅最大,显著高于T1处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万寿菊叶片中的Chl a与Chl b、Chl a+b、RL、RD、SA、Fm、Fv/F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REC和MDA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与RT、F0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特征值>1的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3.368%、20.054%,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423%。经过综合排名,各处理排名为CK>T4>T3>T2>T5>T1。【结论】表明外源H2O2可以促进万寿菊根系生长,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同时激活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缓膜脂过氧化损伤,最终缓解盐碱胁迫对万寿菊的伤害,其中以200 μmol/L效果最佳。
-
我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形势及对策
Abstract: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草原生物灾害高发、频发,有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制约我国畜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草原生物灾害发生与防控现状,并对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机遇进行了讨论,最后从政策管理和技术支撑层面对进一步做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我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
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抗病性草地早熟禾品种AsA-GSH循环的影响
郑晓琳, 王彦, 马福钦, 晋明慧, 张蓓, 张玉娟, 董文科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抗性的关系。【方法】以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黑杰克’和感病品种‘橄榄球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并对AsA-GSH循环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种白粉病菌后AsA-GSH循环相关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在第7 d时APX与GR活性达到最大,较第0 d时分别提高了74.89%和20.15%;第9 d时AsA与GSSG含量达到最大,较第0 d时分别提高了85.51%和49.32%;第11 d时GSH、DHA含量达到最大,较第0 d时分别提高了26.56%和13.36%;而高感品种‘橄榄球2号’的AsA-GSH循环相关指标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也同样显示了AsA-GSH循环的重要性。【结论】综上表明,草地早熟禾在抗白粉病过程中AsA-GSH循环维持较高效率参与植物抗病反应,研究结果为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育种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
-
草甸蘑菇圈真菌对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Abstract:
“蘑菇圈”是担子菌真菌辐射扩散形成的蘑菇子实体环状群落。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寒草甸口蘑蘑菇圈,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末在蘑菇圈、蘑菇圈内、蘑菇圈外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分析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研究高寒草甸蘑菇圈夏秋季土壤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并探究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为蘑菇圈的生长对高寒草甸微生态调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蘑菇圈真菌会显著影响圈上植物生长(P<0.05),蘑菇圈上、圈内和圈外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53.66±63.42a g m-2、201.46±46.78b g m-2和237.13±54.84b g m-2,圈上>圈外>圈内。特别是禾草植物生长。圈上、圈内和圈外禾本科牧草生物量分别为245.71±43.36a g m-2、108.01±26.03b g m-2和130.20±134.02b g m-2,圈上禾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圈内与圈外(P<0.05)。在夏季秋季表层土壤碳氮比在蘑菇圈内、蘑菇圈上、蘑菇圈外有明显变化, 在夏季样本中,碳氮比在圈上、圈外、圈内分别为 10.29±0.79b 、 10.08±2.02b、9.69±1.28b ,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秋季样本中,土壤碳氮比圈上(12.15±0.42a)显著高于圈内(9.58±0.70b)(P<0.05)。 季节轮替过程中,土壤碳氮比由圈上最低转为圈上最高。速效氮土壤分布也发生显著变化,夏季土壤铵态氮含量圈上(18.10±1.71a mg/Kg)显著高于圈内(14.25±1.18b mg/Kg)和圈外(15.85±0.95bc)(P<0.05) ,秋季正好相反,圈上土壤铵态氮含量(13.57±0.24c mg/Kg)低于圈内(16.00±0.37ab mg/Kg)和圈外(17.71±1.36ab mg/Kg)。土壤硝态氮含量夏季在圈内、圈上和圈外差异不显著,但秋季圈上土壤硝态氮含量(21.83±2.97a mg/Kg)显著高于圈内(16.55±1.85b mg/Kg)和圈外(15.08±0.50b mg/Kg)(P<0.05),秋季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夏季(P<0.05)。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 在夏季圈上倾向于分解腐殖质与纤维素的寡营养型菌群占主导优势,而秋季倾向于分解新鲜有机质的富营养型菌群占主导优势。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是蘑菇圈形成的重要因素。
-
无人机承载不同类型传感器在草原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Abstract: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承载不同传感器在草原监测、调查上的研究进展,为无人机在草原监测和生产管理上提供理论参考。运用统计学方法收集文献资料,并分析不同传感器在草原监测中的应用。可见光相机应用最为广泛,可以精准反应草原的生长状况;多光谱成像仪在植被指数反演生物量表现突出;高光谱成像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可逐步实现草原智能化调查;热红外成像仪在草原火灾、野生动物调查上表现突出;激光雷达在冠层高度、生物量反演表现优异。无人机是构建草原"天地空"监测一体化的重要技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应用前景广阔。
-
陇中沟壑区有机肥施用量对夏播青贮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本试验通过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叶片数及鲜草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甘肃中部地区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有机肥施用量(CK1:0 kg N/hm2;A1:120 kg N/hm2;A2:240 kg N/hm2;A3:360 kg N/hm2;A4:480 kg N/hm2;CK2:64%磷酸二铵360 kg N/hm2;副区为青贮玉米品种(B1:豫青贮23;B2:蒙青贮1812)。【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株高和叶片数先增后减再增,鲜草产量先增后减,各指标均在A2处理时达到最大(株高230.70 cm;叶片数16.33 片;鲜草产量58.27 t/hm2),且与CK2相比无显著差异;青贮玉米品种间,B1在不同施肥量下的平均鲜草产量(53.78 t/hm2)显著高于B2,高6.6%;从施肥量和品种的交互作用看,A2B1的鲜草产量(60.97 t/hm2)与CK2B1(64.76 t/hm2)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陇中沟壑区有机肥施用量为240 kg N/hm2、种植豫青贮23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
-
高原鼢鼠巢域面积三种估算方法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独有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巢域面积估算方法对于科学准确估算巢域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监测并记录高原鼢鼠活动位点,用网格单元法(Grid cell,GC)、95%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和95%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分别估算其巢域面积,对比3种方法的高原鼢鼠巢域面积变化。【结果】(1)GC法表明高原鼢鼠个体间存在巢域重叠现象,雄性巢域范围大于雌性巢域范围。(2)95%MCP法和95%KDE法估算的高原鼢鼠巢域面积结果存在异同。(3)三种方法的高原鼢鼠、雄性高原鼢鼠和雌性高原鼢鼠巢域面积对比研究中,95%MCP法和95%KDE法估算的巢域面积均极显著大于GC法估算的巢域面积(P<0.01)。【结论】GC法算出的巢域面积更符合高原鼢鼠实际巢域范围。
-
甘南高寒牧区菌肥施用量对禾-豆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本试验拟通过探索菌肥施用量对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地中不同混播组合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当地人工草地的施肥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微生物菌肥施用量(30,60,90和120 kg/hm2),对照组分别为不施肥(CK1)和施化肥(CK2);副区为不同混播组合(分别为小黑麦分别与加拿大饲用豌豆、西牧333箭筈豌豆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混播)。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菌肥可使禾-豆混播草地的草产量降低22.54%~38.07%,但饲草的营养品质有一定提升,CP含量增加2.32%~11.63%。50%小黑麦与50%西牧333箭筈豌豆混播时干草产量(7.88 t/hm2)和CP含量(13.83%)较高,混播效果较好。在甘南高寒牧区建植人工草地时,建议菌肥施用量为50~60 kg/hm2,但不宜完全禁止使用化肥以避免严重减产,应考虑将菌肥与化肥结合施用。
-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的动态观测
Abstract:
【目的】以三江源区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退化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性,探讨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驱动因子,为青藏退化高寒草甸的科学管理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在青海省玉树州退化高寒草甸测定植物的高度、盖度、Patrick指数、Pielou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总生物量以及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磷和全钾等指标。对植物和土壤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anoco5.0软件对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结果】 高寒草甸植物Patrick指数、Pielous指数和总生物量没有统一的月际动态变化,差异显著(P<0.05);植物功能群生物量表现出增加的月际动态变化,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0.05)(除2022年杂类草);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和有机碳整体上反映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均在8月达到峰值;土壤全磷和全钾与植物总生物量、高度和Pielous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trick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植物盖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hannon-Wiener指数和总生物量与土壤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退化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功能群生物量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土壤养分整体上在8月有最大值。本研究可为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7个紫花苜蓿品种在九华沟流域生长特性
赵海东, 段景章, 张靖, 肖金玉, 郭正刚, 常生华, 侯扶江, 张自和
Abstract: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和生长性状影响其产量,明确引进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形成与生长特性间的关系,为紫花苜蓿丰产栽培生产提供参考。在以紫花苜蓿为主要栽培牧草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陇中九华沟流域,对7个不同品种的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7个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生长性状均差异显著。综合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生长性状与草产量普遍呈线性和二次函数关系。紫花苜蓿草产量与株高、株高×冠幅、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和总分枝数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上述生长性状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紫花苜蓿生长阶段对草产量影响不同。【结论】7个紫花苜蓿重VL是表现最好的品种适合在试验区引种栽培,叶面积指数、株高和生殖枝数是草产量的较好预测因子,能够普遍用于紫花苜蓿草产量的预测。
-
近38a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青草期初终日的影响
Abstract:
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和天然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物候观测数据,结合线性回归、趋势倾向率等方法,对呼伦贝尔草原1985~2022年青草期气候变化与青草期初终日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期平均气温以0.44℃·10a-1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量以9.8㎜·10a-1速率缓慢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青草期初日典型草原提前,草甸草原推迟;终日则以49°30″N为界,以北地区推迟,以南地区提前;青草期日数减少的面积占草原面积的79%,增加的面积占21%。4月气温回升缓慢导致草甸草原返青推迟,3~4月降水量和上年9~11月降水量的增加致使典型草原返青提前,8、9月降水量减少和7、8月气温显著升高致使黄枯期显著提前。总体上,草甸草原不利于返青的气候因子变化速率快,而典型草原利于黄枯的气候因子变化速率快,导致青草期日数大面积缩短。此研究为呼伦贝尔草原牧草返青、黄枯和青草期日数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饲草产业发展和草蓄平衡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
紫花苜蓿pPLA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紫花苜蓿pPLA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筛选诱导紫花苜蓿单倍体的候选pPLA基因。【方法】本研究利用紫花苜蓿基因组数据库及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spPLA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利用q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通过进化树和表达模式分析,获得能诱导紫花苜蓿单倍体的pPLA基因。【结果】(1)从紫花苜蓿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并鉴定到 12 个MspPLA基因,他们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中;(2)大部分MspPLA为稳定性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大部分定位于叶绿体中;MspPLA家族共含有10个Motifs,但大部分含有7个保守的Motifs,且MspPLA1/2/4/12含有特异的Motif7;MspPLA家族含有4个 pPLA 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三个亚组,且MspPLA1/2/4/12与其他物种中能诱导单倍体的pPLA蛋白聚为一类;(3)qRT-PCR分析显示,多数MspPLA基因(包括MspPLA1/2/3/4/5/6/7/9/12)在花和绿荚中有较高的相对表达量,MspPLA8/11和MspPLA10分别在根和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结论】结合系统进化和表达模式分析,可将MspPLA1/2/4/12作为诱导紫花苜蓿单倍体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pPLA基因诱导的紫花苜蓿单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
-
14份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Abstract:
对内蒙古广泛栽培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抗旱性进行评价,采用质量分数为15%浓度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以蒸馏水为对照(CK),测定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根芽比、抗旱指数和活力指数,并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14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萌发指标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不同紫花苜蓿材料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为4030>蕴能>3010>飞跃>巨能551>WL343>巨能201>沃蓿1号>WL168>耐盐之星>阿尔刚金>WL298>雷霆>北极熊。根据种子萌发试验,初步认为4030、蕴能抗旱能力较强。以上结果为选育紫花苜蓿抗旱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
苜蓿种质苗期抗旱性评价及筛选
杨丽丽, 南丽丽, 王永, 潘嗣淳, 唐果, 孙诗耀, 王智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苜蓿种质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抗旱性优异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材料。【方法】本试验以国内外33份苜蓿为试验材料,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设置0 MPa(对照,CK)、-0.8 MPa(中度胁迫)和-1.6 MPa(重度胁迫)处理,测定其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大,供试苜蓿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均下降;丙二醛、脯氨酸和过氧化氢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上升;部分材料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在-0.8?MPa时达到最大,其余生理指标均在-1.6?MPa时达到最大。【结论】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表明,材料7157、7097、7809和7481抗旱性较强,材料7740和15578抗旱性较弱,其余材料介于它们之间,其研究结果为抗旱苜蓿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材料。
-
吉林西部地区野大麦改良低湿盐碱地的潜力与措施
李达, 韩东辰, 王笛, 孙萍萍, 鲁英, 赖宪明, 徐宏, 庄长楠
Abstract:
随着土壤盐碱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湿盐碱地的改良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吉林西部地区低湿盐碱地的改良问题,本文探讨了种植野大麦的潜力与技术措施。野大麦因其耐盐碱、耐旱寒等特性,在低湿盐碱地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大量研究表明,种植野大麦不仅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详细阐述耕作措施、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野大麦的种植技术,讨论种植野大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指出当前面临的品种、技术优化等问题。本文认为种植野大麦改良低湿盐碱地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和广阔应用前景,期望该技术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
禁牧封育对祁连山北麓温性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马垭杰, 贺宇杉, 安光生, 陈斌, 甘辉林, 王鹏, 顾新民
Abstract:
【目的】为了研究长期禁牧年限下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围栏禁牧10、15和20年的温性草原进行连续5年监测探索长期禁牧对温性草原的影响,以期为祁连山北麓温性草原植被恢复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结果表明:禁牧10年,各物种的重要值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等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禁牧15年和20年,各物种的重要值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等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禁牧15年后达到峰值,之后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逐步下降。禁牧并未使温性草原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禁牧10年可提高物种多样性,但随着禁牧时间的延长,导致群落结构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结论】因此,适当的轮牧和干扰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
基于高通量分离鉴定技术的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内生细菌分离鉴定研究
Abstract:
【目的】对采自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子实体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及固氮功能验证,为后期利用内生细菌促进高寒草甸大型真菌的生长,进而维持草甸健康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分离培养方法从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内分离获得细菌菌株,使用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物种组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分离获得87株细菌菌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门18属40种。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7.50%),优势菌属是索丝菌属(Brochothrix,26.44%),优势菌种是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26.44%)。并且分离到1株潜在新种以及12株固氮菌。【结论】高通量分离培养方法提高了细菌分离培养的效率,从黄绿卷毛菇(F. luteovirens)子实体中分离到的40种细菌为后续利用内生细菌促进高寒草甸大型真菌的生长,进而维持草甸健康奠定基础。
-
三江源地区藏嵩草沼泽化草地退化与植被特征的变化
Abstract:
通过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玉树州曲麻莱县样地调查与数据收集,对三江源地区藏嵩草沼泽化草地退化与植被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藏嵩草沼泽化草地植物组成有15科37属54种植物,其中地面芽植物较多共41种。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在四个不同的退化阶段均为优势种,藏嵩草的数量特征(高度、盖度)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其平均高度由26.2 cm下降到11.9 cm,盖度由76%下降到43%。藏嵩草沼泽化草地中地上总植物量由1583.2 g/m2下降到777 g/m2。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度退化与轻度退化物种最丰富;均匀度指数在4种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中差别不大;多样性指数呈现中度退化最高,未退化最低;优势度指数在4种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中无明显差别,中度退化阶段的优势度指数为最高,未退化阶段的优势度指数为最低。
-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干扰对土壤真菌群落分布和共现网络模式的影响
张晓娟, 包爱霞, 王志文, 王一鸣, 陈广军, 岳磊, 廖珂, 陈先敏, 唐庄生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高原鼢鼠活动对土壤真菌群落及共现网络的影响。【方法】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境内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演替阶段的鼢鼠鼠丘,(包括一年生(MO)、二年生(MT)、三年生(MH)和多年生(MF)鼠丘)作为试验处理,未受干扰的草地作为对照组(CK)。通过IT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共现网络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中的主要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是主要的优势菌属;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对土壤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真菌β-多样性在未受干扰的草地和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之间存在差异;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与对照组CK相比,不同演替阶段的鼠丘土壤真菌群落的网络复杂度较高,尤其是二年生鼠丘(MT)具有最高的网络复杂性;基于Funguild的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共生营养型真菌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结论】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影响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
-
河西走廊中段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研究
Abstract:
【目的】植物多样性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张掖市不同县区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116个野外样点,分析张掖市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含水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张掖市研究区草原植物共有31科84属143种,其中,灌木11科17属19种,草本28科69属124种。(2)高台县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肃南县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3)土壤含水量与灌木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草本层是整个张掖市研究区群落物种构成的主体,土壤含水量能丰富草本层,而灌木的生长可能主要受气温的影响。
-
深绿木霉T2土壤定殖后对苜蓿光合作用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深绿木霉T2土壤定殖后对苜蓿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筛选出的T2土壤定殖最佳孢子悬浮液浓度处理苜蓿盆栽幼苗使土壤中初始T2孢子浓度为1×107个/g,在土壤湿度、温度分别为70%、30℃条件下确定其对苜蓿幼苗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T2土壤定殖后对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均有提高作用,且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当土壤中初始T2孢子浓度为1×107个/g时,T2土壤定殖第7 d后对苜蓿幼苗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的影响最大,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的提高率分别为86.96%、81.58%、89.66%、104.06%、174.05%,类胡萝卜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降低率分别为44.74%、32.53%和33.93%。【结论】深绿木霉T2土壤定殖后可提高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率,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
5份紫花苜蓿种质苗期耐盐碱性综合评价
Abstract:
随着全球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缩,盐碱地已成为耕地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花苜蓿作为“牧草之王”,不仅是优质饲料资源,还具有出色的土壤改良功能,对盐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的】为研究盐碱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耐盐碱紫花苜蓿优良种质。【方法】本研究选取‘Magna-salt’、 ‘Optimus’、‘WL319HQ’、‘Eureka’、‘Gannong NO.3’5个紫花苜蓿品种作为材料,以75 mM Na2CO3: NaHCO3 = 1: 2模拟盐碱处理,通过测定株高、生物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评价各品种的抗盐碱能力。【结果】在盐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下降。同时,细胞膜稳定性降低,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根据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Magna-salt’表现出最强的耐盐碱能力,其次是‘Optimus’、‘WL319HQ’、‘Eureka’和‘Gannong NO.3’。【结论】综合苗期5种紫花苜蓿的抗盐碱表现,‘Magna-salt’更适宜在盐碱地推广种植。该研究为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种植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有机肥对亚高山山地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Abstract:
为避免因化肥施用过度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探索有机肥养分归田,研究有机肥对亚高山山地草甸土壤养分、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施肥量(O1: 0.225 kg/m2,O2:0.375 kg/m2,O3: 0.525 kg/m2,O4:0.675 kg/m2,O5: 0.825 kg/m2,O6: 0.650 kg/m2),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植被群落特征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平有机肥添加均显著提高了草甸地上生物量,在O5处理处最高,相比对照显著提高44.74%;显著提升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脲酶、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Pielous指数与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Simpson指数与碱解氮含量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pH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亚高山山地草甸生产力及土壤肥力,且中度施肥下效果最显著。本研究为施用有机肥提升亚高山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提升土壤肥力提供了部分数据支撑。
-
复合盐碱胁迫对能源草蓖麻早期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Abstract:
以能源草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供试材料,将2种中性盐NaCl、 Na2SO4与2种碱性盐NaHCO3、Na2CO3以不同的摩尔比例混合,模拟土壤复杂的盐碱逆境条件。按照碱性盐比例递增的顺序设置A~F六组实验组,同时每个组设置3种盐浓度(25、50、100 mM)。在本试验模拟出的18种盐度和碱度下,对蓖麻早期幼苗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加深,除子叶胞间CO2浓度外,蓖麻真叶与子叶的光合生理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整体均呈现出下降趋势。真叶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更大,而子叶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速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下降幅度更大,且在高浓度盐碱胁迫下下降尤为显著。研究表明,复合盐碱胁迫对蓖[1]麻幼苗子叶和真叶的光合作用都存在严重影响,而从子叶受胁迫程度比真叶程度大这一现象推测子叶在蓖麻幼苗响应盐碱胁迫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真叶受到的胁迫降低从而更好地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
-
入侵植物野莴苣群落特征及扩散能力研究
Abstract:
野莴苣是一种南方常见的有毒入侵田间杂草,野外调查发现已扩散到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且分布区仍在扩张,为有效防止其扩张就必须掌握群落特征、种子结实性及其萌发特性。通过样方调查了解群落特征,统计野莴苣花蕾数及结实总数,掌握结实性;研究野莴苣种子萌发对温度(5℃、10℃、15℃、20℃、25℃、30℃、35℃)和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0%、2.5%、5%、10%、15%、20%、25%、30%、35%)的响应,以探究不同温度和干旱条件下野莴苣种子萌发状况。结果表明,野莴苣能够在撂荒地成为优势种,在路边、林缘等生境均可扩散,野莴苣为小种子,结实率高,适宜风力传播;野莴苣种子的萌发温度幅度广,在5℃~35℃范围内均可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0℃;PEG-6000浓度为2.5%时,可促进野莴苣萌发,但随着浓度增加,野莴苣种子萌发受到抑制。综合分析,温度不能限制野莴苣的扩散,重度干旱才能抑制野莴苣的扩散,野莴苣的扩散将成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
紫花苜蓿组5个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究紫花苜蓿组4个野生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资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的异同和亲缘关系,解释紫花苜蓿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多样性。【方法】通过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拼接和注释以及比较分析,并与来源于NCBI上的12个紫花苜蓿苜蓿组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5个植物全部属于IRLC(Inverted repeat-lacking clade)类群,即只含有一个IR区,基因组总长度介于121,383bp蓝花苜蓿~127,679bp‘保定’紫花苜蓿之间,共编码108~110个基因,总GC含量为:33.8%‘保定’紫花苜蓿~33.9%‘德钦’紫花苜蓿,均缺少rps16、rpl22和infA基因,其中蓝花苜蓿还缺少clpP和trnI-CAU基因;确定了重复序列和筛选出6个高变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花苜蓿和‘呼伦贝尔’黄花苜蓿互为姐妹关系,‘德钦’紫花苜蓿、‘清水’紫花苜蓿、‘保定’紫花苜蓿和蓝花苜蓿与紫花苜蓿聚为一个单系枝,表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具有趋同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加对紫花苜蓿组系统发生关系的理解,并为后续开展紫花苜蓿组及苜蓿属种质资源鉴定、遗传育种以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提供分子信息。
-
不同乳酸菌剂对二阴地区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6H2与商业复合菌剂壮乐美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二阴地区适宜燕麦青贮饲料添加菌剂。本试验以当地品种“定燕2号”为试验材料,在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二阴地区,设置对照(CK)、耐低温植物乳杆菌6H2(H)、商业复合菌剂壮乐美(F)3个处理组,在当地青贮90 d后,对其进行营养指标及发酵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H组的WSC含量、DM含量和CP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F组(P<0.05),分别高达12.67%、43.77%、9.62%;H组的NDF含量和ADF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F组(P<0.05);H组的pH为3.84显著低于CK组和F组(P<0.05),pH由大到小分别为CK>F>H。综上所述,添加耐低温植物乳杆菌及商用复合菌剂均能改善燕麦青贮品质,植物乳杆菌6H2总体表现最佳,适宜作为二阴地区燕麦青贮备选添加菌剂。
-
呼伦贝尔草原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调查及相关分析
Abstract:
【目的】为掌握呼伦贝尔草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引进途径等,旨在为今后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与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呼伦贝尔草原区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种类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呼伦贝尔草原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50种,隶属于17科43属,其中,种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菊科( 11种,占总种数的22%) 、禾本科(9种,占总种数的18%) 和苋科(5种,占总种数的10%) ;生活型方面一年生草本最多,共有28种,占总种数的56%;原产地为美洲的物种最多,为17种,占总种数的36%;引进途径中,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分别占总种数的52%和48%。【结论】呼伦贝尔草原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以菊科、苋科和禾本科为主;生活型组成以一年生植物为主,原产自美洲的种类最多;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属的层面上以温带性质的成分为主。
-
甘南州高寒草甸植物稳定同位素特征
Abstract:
【目的】为了解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类型、固氮能力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甘南州高原鼠兔栖息地采集到的41种植物测定其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分析不同植物种及科水平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高原鼠兔栖息地共有20科39属41种植物,均属C3植物,其中18科33种为固氮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 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最高(-25.12±0.14),水分利用效率最低,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最低(-29.29±0.0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瑞香科(Thymelaeaceae)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最高(-26.19±0.13),水分利用效率最低,而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稳定同位素值δ13C最低(-28.07±0.16),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结论】不同种及科植物体内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反映了其生理生态功能差异。
-
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对五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
薛世鑫, 谢晓丽, 缪纯庆, 郑 荣, 李 平, 孙元星, 郭建国
Abstract:
【目的】为明确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方法】于2023年分别采集武威(WW-23)、张掖(ZY-23)、酒泉(JQ-23)3处玉米田中棉铃虫带回实验室,采用饲料表面覆盖毒素法分别测定3个种群棉铃虫对辛硫磷、氯氰菊酯、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的抗药性水平,以室内长期饲养的种群作为敏感种群。【结果】3个棉铃虫种群对氯氰菊酯、噻虫胺和甲维盐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0~1.54倍、1.61~2.68倍和1.21~1.52倍,表明尚处于敏感阶段;但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80倍、5.87倍与8.53倍,均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对辛硫磷来说,WW-23种群的抗性倍数达7.38倍,已产生低水平抗性;而ZY-23种群和JQ-23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3倍和3.50倍,尚处于敏感阶段。【结论】3个田间种群仅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低水平抗性,但WW-23种群对辛硫磷也产生了低水平抗性,表明河西玉米田棉铃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不同田间种群对同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也存在差异。本试验结果对河西饲草玉米田科学用药,延缓棉铃虫抗药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甘肃高寒区藜麦种质适应性评价
Abstract:
【目的】探究供试品种在甘肃省甘南州高寒区的适应性表现,筛选出甘南州高寒区最适品种。【方法】以13个藜麦引选品种为材料,测定记录其物候期、植株性状、经济性状、产量与抗性、品质性状等指标,应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法以及隶属函数对这些品种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所选13个藜麦材料均可以在甘肃省甘南州高寒区完成整个生育期,但不同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有所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除千粒重外的农艺性状(株高、总分支数、主穗长)均呈负相关,与除可溶性糖外的营养品质指标(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淀粉、总皂苷)均呈正相关,且与粗脂肪相关性显著(P<0.05);陇藜3号、吉3以及观赏红藜虽产量偏低,但穗色为红色,可应用于观赏,吉4和陇藜1号产量高,千粒重高,且其营养品质高,因此可投入生产高产高品质原粮。【结论】综合各性状进行分析,吉4生育期短(120 d)、产量高(2108.1kg.hm-2)、千粒重高(4.01 g)且营养品质较好,为甘南州高寒区最适品种,可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
-
玉米鞘部内生细菌优良拮抗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Abstract:
【目的】为了开发和利用玉米内生细菌资源,【方法】本试验从玉米鞘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优良拮抗内生细菌,测定优良拮抗内生细菌的抑菌谱、产IAA、溶磷、固氮和产铁载体等生物功能,并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从玉米鞘部共分离得到35株内生细菌,其中内生细菌ZY-Q-26对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变红镰孢菌(F. incarnatum)、尖刀镰孢菌(F. oxvsporum)和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抑菌率分别为68.66%、68.74%、63.89%和65.84%,且其具有产IAA和固氮能力。ZY-Q-26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体杆状,大小为0.321~0.652 μm×0.053~0.086 μm。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及gyr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玉米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也为玉米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
-
河西灌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碳氮及酶活性响应特征研究
沈李瑜, 祁娟, 孟祥君, 祁希明, 路欣, 独双双, 付萍
Abstract: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碳氮密度和酶活性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影响。【方法】对河西灌区不同生长年限(2、3、4、5、6和7年)及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壤碳氮密度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设撂荒地为对照,探究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碳氮密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土壤容重随种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受机械压实影响土壤容重大于撂荒地,土壤紧实;(2)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全氮、氮密度和蔗糖酶活性都表现出表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的垂直分布规律(P<0.05),各年限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全氮、氮密度和酶活性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变化差异较深层大;(2)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全氮、氮密度和酶活性随年限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有机碳、碳密度、全氮、氮密度和蔗糖酶活性在第3年最高,分别较撂荒地提高2.01、2.28、2.03、0.67和0.80倍;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6年最高,较撂荒地提高0.69倍;脲酶活性在第6年最高,较撂荒地提高0.22倍。【结论】苜蓿地在种植到第6年就开始老化,因此,种植5年效果最佳,同时要对苜蓿地补施肥料。
-
老芒麦与苜蓿间作对牧草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独双双, 祁娟, 路欣, 祁希明, 沈李瑜, 张秀山, 杜旺毅, 袁琪, 李明洁
Abstract:
【目的】揭示苜蓿+老芒麦不同比例间作对该系统草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不同间作比例(豆禾比为2:4、2:5、2:6、2:7和2:8)下建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豆禾间作草地的牧草产量、种间关系及间作优势。【结果】(1)间作处理下牧草总产量显著高于老芒麦单播(P<0.05),2:7、2:8间作处理下老芒麦产量较高,可持续产量指数较高,间作系统产量可持续性较好。(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均表现出间作优势;自然对数响应比值(LNRR)、组分贡献率(MCC)、相对拥挤系数(K)、竞争比率(CR)、侵占力(A)和实际产量损失(AYL)的变化规律均表明,在间作中,苜蓿较老芒麦更占优势,但2021年(建植第3年)是老芒麦占优势地位。(3)间作优势(IA)均为正值,相对单播间作经济效益更高;连续3年(2021年~2023年)中,2:8间作处理下IA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紫花苜蓿+老芒麦间系统具有间作优势,在豆禾比2:8与豆禾比2:7时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间作系统相对稳定。
-
藏北高原土壤和植物硫含量及其与主要放牧家畜硫营养需求的关系
孙建平, 阿 旺, 吕汪汪, 刘云霞, 贾跃凤, 斯确多吉, 汪诗平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藏北高原植物和土壤硫含量能否满足放牧家畜生长和生产对硫营养的需求。【方法】通过对藏北高原4种主要高寒草原类型13种主要植物、群落以及土壤全硫含量的分析,结合主要放牧家畜硫营养需求标准,综合评价了高寒草原硫的营养状况。【结果】4种主要高寒草原土壤0-10cm土壤中有机硫的含量变化很大,平均为0.01-0.20%,有机硫的含量与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高度正相关。所测定的13种植物64个样品中有70%的植物体内硫含量低于0.16%,有90%以上的植物氮:硫比大于14。【结论】与主要放牧家畜的硫营养需要相比,有约70-90%的植物缺硫, 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普遍缺硫元素,从而限制了家畜的生产性能,未来亟需对放牧动物的硫营养需求进行评估。
-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Abstract:
了解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本文研究了该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沙棘林地、苜蓿草地、撂荒裸地和小麦地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会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和pH(P<0.05),其中,沙棘林地土壤容重最高,小麦地土壤孔隙度和pH最高但土壤含水量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变化具体表现为苜蓿草地>沙棘林地>撂荒裸地>小麦地,土壤TN含量表现为苜蓿草地>沙棘林地>小麦地>撂荒裸地,土壤TP含量则表现为小麦地>沙棘林地>苜蓿草地>撂荒裸地。在全生长期下,沙棘林地土壤C:N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21.93%~33.70%,且存在差异显著(P<0.05);而土壤C:P及土壤N:P均表现为苜蓿草地最高,具体表现为苜蓿草地>沙棘林地>撂荒裸地>小麦地;与撂荒裸地相比,苜蓿草地土壤C:P和N:P分别提高42.21%和42.83%。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SOC和TN与土壤C:P和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而土壤TP与SOC、TN及化学计量特征之间无显著性(P>0.05)。总体来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改变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但是这些改变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仍需要深入研究。
-
宁夏荒漠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影响因子分析
赵雅欣, 张翼, 罗叙, 王誉陶, 尉剑飞, 梁晓谦, 周欣扬, 李建平
Abstract:
【目的】降水变化是影响干旱区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关键因素,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是植被群落特征重要表征指标,研究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南缘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和人工补水技术模拟5种降水梯度,分别为自然降水的33%、66%、100%、133%、166% (记为R33、R66、CK、R133和R166),系统研究了荒漠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影响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增加降水或减少降水均能减少物种数量,增加降水显著增加地下生物量(BGB)。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总氮(STN)、土壤总磷(STP)在R33处理下的含量低于CK处理,SOC和STN在R166处理下高于CK处理。土壤含水量(SWC)随着降水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R133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SWC、pH、SOC、STN、STP与ANPP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而STP与BGB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因此,荒漠草原ANPP对于降水量呈现正反馈趋势,同时降水量通过影响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ANPP,研究结果对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
戊糖片球菌OL77和装填密度对燕麦低温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Abstract:
温度会显著影响青贮发酵的进程和青贮饲料的品质。【目的】为了探究前期筛选的耐低温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OL77及不同装填密度对燕麦(Avena sativa)低温青贮发酵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陇燕 3 号’燕麦为原料,设添加戊糖片球菌OL77和等量无菌蒸馏水对照(CK)、装填密度为500 kg·m-3和680 kg·m-3,在10°C下自然发酵90 d后取样,分析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结果】添加剂和装填密度对燕麦低温青贮发酵有显著影响(P < 0.05)。和不添加对照相比,添加OL77的青贮其pH在500 kg·m-3和680 kg·m-3装填密度下分别从4.48和4.25下降至3.91和3.74,乳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8.58% 和47.53%,抑制了霉菌和酵母菌,并降低了青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500 kg·m-3装填密度相比,680 kg·m-3处理的干物质、粗蛋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了7.38%、23.46%和7.67%,有氧稳定性增加了79.07%。装填密度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 > 0.05)。【结论】在低温下添加戊糖片球菌OL77、用680 kg·m-3的装填密度可显著提高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冷凉地区燕麦青贮调制提供参考。
-
不同分蘖型草地早熟禾植物激素和光合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冉福, 谭亮亮, 白小明, 李娟霞, 李萍, 闫玉邦, 朱雅楠, 吴廷达, 张才忠, 陈辉
Abstract:
【目的】明确不同分蘖型草地早熟禾在植物内源激素和光合作用间的差异,以深化对草地早熟禾分蘖性状发育的理论认识。【方法】以强分蘖材料BM和弱分蘖材料XH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草地早熟禾三个分蘖阶段的植物内源激素吲哚-3-乙酸(IAA)、玉米素(ZT)和独脚金内酯(SL)以及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弱分蘖材料XH的IAA和SL含量在三个分蘖阶段均高于强分蘖BM材料,尤其在第三分蘖阶段差异更为显著;而ZT含量则在BM材料中高于XH材料。两种材料的光合作用参数随着分蘖阶段的推进基本呈增长趋势,并且BM材料的光合作用参数高于XH材料。【结论】ZT能够促进草地早熟禾分蘖的形成,而IAA和SL则抑制其生长。此外,光合作用也对分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有机肥对天祝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才忠, 白小明, 闫玉邦, 朱雅楠, 郑锋, 冉福, 李娟霞, 何琳琳
Abstract:
高寒草甸土壤退化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严重影响高寒生态环境,多表现为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为探究有机肥及其不同施量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采用羊粪、牛粪及牛羊粪混合三种处理及每个处理四个处理梯度,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评价来揭示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但土壤养分含量对不同处理响应不同,且不同梯度之间差异也较为显著,其中,羊粪处理为本研究的最优处理,施羊粪 3kg.m-2 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梯度,牛粪和混合肥料处理的3 kg.m-2梯度也可以作为选择。
-
紫花苜蓿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处理下内参基因的筛选
Abstract:
【目的】筛选‘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在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处理下的最佳内参基因。【方法】本试验以Actin、GAPDH、TUB、EF-1α、CYP、MPK4和TCTP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通过qRT-PCR及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处理下的样品进行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并对筛选出的最佳内参基因进行表达稳定性验证。【结果】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根、茎、叶、花蕾、花和绿荚这6个组织的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显示稳定性最高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F-1α/GAPDH、EF-1α和Actin,3个软件对MEJA、NAA、ABA、GA3、SA和ETH这6种激素处理后叶片中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的综合分析,均显示Actin基因的稳定性最高;RefFinder软件对上述3个软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显示不同组织中稳定性最好的内参基因是EF-1α,6种激素处理下,稳定性最好的内参基因是Actin;选用最稳定和最不稳定的内参基因对花期调控基因MsCOL2在不同组织中和SA诱导下的qRT-PC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的内参基因下其表达模式与先前的报道一致,不稳定的内参基因下其表达模式出现明显的改变。【结论】‘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在不同组织中的最佳内参基因为EF-1α,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叶片中的最佳内参基因为Actin。
-
草地早熟禾叶基和根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Abstract:
【目的】建立草地早熟禾初生叶与胚根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筛选可能参与其愈伤组织形成的候选基因。【方法】以商用品种‘巴润’草地早熟禾无菌苗的初生叶和胚根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分别研究不同2,4-D浓度、2,4-D与6-BA不同配比以及不同碳源种类对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出愈过程中与愈伤组织形成有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6个不同部位的外植体中仅叶基和根尖具有愈伤组织形成能力,且均在2,4-D为4 mg/L时出愈率最高,分别为86.67%和96.67%,叶基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为5.33%,根尖诱导的愈伤组织未见褐化。麦芽糖为碳源时,叶基愈伤组织生长最快且褐化率最低;蔗糖为碳源时,根尖的出愈率较高且生长最快。PpWOX11、PpWOX12B、PpBBM1、PpBBM2、PpBBML、PpCRL1等基因的表达量均在叶基和根尖愈伤组织诱导的第1-3 d最高;PpWOX5的表达量在叶基愈伤组织诱导的第2 d最高,在根尖中第8 d最高;PpSET1的表达量在叶基和根尖诱导愈伤的第0 d最高。【结论】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叶基和根尖,最佳激素浓度为4 mg/L 2,4-D,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蔗糖,推测PpWOX11、PpWOX12B、PpBBM1、PpBBM2、PpBBML、PpCRL1等基因可能有促进愈伤组织启动的潜能,PpSET1对愈伤组织诱导没有促进作用。
-
28-高芸苔素内酯对草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徐俊洲, 史顺心, 余铮, 王英, 卢美婷, 刘天增, 赵德义
Abstract:
本研究选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两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和培养皿试验探究不同浓度28-高芸苔素内酯及其复配制剂对草坪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种对28-高芸苔素内酯响应存在差异,狗牙根种子在4000倍28-高芸苔.赤霉酸A3水分散粒剂(C8)处理的培养皿试验中表现较优,与对照CK相比,其发芽率、根系形态及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在盆栽试验中,2000倍28-高芸苔素内酯(C2)处理显著促进狗牙根幼苗生长和分枝(P<0.05)。多年生黑麦草在1000倍28-高芸苔素内酯(C1)处理的培养皿和盆栽试验中表现较优,与对照CK相比,其发芽率、根系形态及分蘖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结果为草坪草建植和养护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可在园林绿化及运动场草坪中推广使用。
-
化肥与菌肥配施对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氮磷复合肥与生物菌肥不同配合施用下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东祁连山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PM(60g/m2氮磷复合肥)、BM(7.5g/m2菌肥)、PIBM(60g/m2氮磷复合肥+7.5g/m2菌肥)、PIIBM(45g/m2氮磷复合肥+7.5g/m2菌肥)、PIIIBM(30g/m2氮磷复合肥+7.5g/m2菌肥)和不施肥对照CK六个施肥处理。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后土壤全量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都有明显的提高。PM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磷肥配施菌肥PIIBM处理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0~1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明显。三个氮磷复合肥与菌肥配施处理PIBM、PIIBM和PIIIBM土壤微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CK,各土层中PIBM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最高。整体来看PIBM处理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相关性高,因此60g/m2氮磷复合肥与7.5g/m2菌肥配合施用可以改善东祁连山地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微生物量。
-
模拟岩质边坡条件下11种护坡植物根系单根抗拉特性研究
杨爽, 陈济丁, 孔亚平, 陶双成, 伍红燕, 李金波, 宋桂龙
Abstract:
【目的】植物抗拉特性作为评价植物固坡效果和抗侵蚀作用的关键指标,可为植被修复中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模拟45°边坡条件下,以11种常用护坡植物(沙打旺、紫花苜蓿、胡枝子、马棘、紫穗槐、柠条、荆条、盐肤木、欧李、黄刺玫、酸枣)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单根抗拉特性,通过探讨植物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以及根系延伸率与根径的相关性,筛选出具备优良固土能力的植物。【结果】(1)荆条在径级Ⅲ和Ⅳ的比较中单根抗拉力与抗拉强度均最高,且显著大于其他10种植物(p<0.05)。极限延伸率在径级Ⅰ、Ⅱ中欧李优于其他10种植物,径级Ⅲ中柠条优于其他10种植物,而径级Ⅳ中荆条、柠条与苜蓿表现优于其余植物。盐肤木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与极限延伸率值均较小;(2)11种植物单根抗拉力与根径均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抗拉强度方面,荆条与酸枣根系抗拉强度与根径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胡枝子与盐肤木根系抗拉强度随根径的增大呈现指数降低的趋势,其余植物抗拉强度与根径的相关关系表现为负相关的幂函数;极限延伸率方面:欧李、荆条与酸枣拟合曲线为负相关的幂函数,黄刺玫、柠条与苜蓿根系极限延伸率呈正相关指数函数分布,胡枝子、盐肤木、马棘、紫穗槐与沙打旺5种植物根系极限延伸率与根径无明显的函数关系。
-
白音华二号矿排土场植物多样性与区系组成研究
张毅辉, 龙金飞, 张忠青, 卻国萍, 刘瑞霞, 李志勇, 武自念, 张志强
Abstract:
【目的】掌握排土场生态修复后的植被现状,为白音华二号矿排土场生态恢复植物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植物区系地理组成进行分类统计。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分析植物科属分布、生活型、生态型的数量结构及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白音华二号矿排土场植物共45科148属219种,优势科为藜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物种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态型主要为中生型;植物群落共计43个,丰富度指数(R)为3-1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837-2.542、Simpson优势度(D)指数为0.420-1.212;排土场植物在科、属的区系组成上存在差异,从科的结构看,世界广布型有28科,温带成分有10科,从属的结构看,世界广布型有28个,温带成分有100属。【结论】经过自然与人工恢复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物群落已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处于生态恢复的初级阶段,目前向正向演替发展。
-
青海省露蕊乌头的分布与危害区预测
Abstract:
了解青南高原主要毒杂草露蕊乌头的分布、危害区及影响因子,对青海省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MaxEnt 3.4.4模型,预测了不同气候情景下青南高原露蕊乌头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1)使用MaxEnt3.4.4模型分别在当前、SSP126、SSP245气候情景下的模拟精度值均大于0.9,处于“极好”的水平,可信度高;(2)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将青南高原露蕊乌头潜在分布区划分为4个适生等级,其中总危害区面积约37.99×104 hm2、高危害区面积0.14×104 hm2、中危害区面积0.32×104 hm2、低危害区面积5.36×104 hm2、非危害区面积32.18×104 hm2。高危害区主要分布于玉树市、称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3)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发现最冷季度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化、年平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露蕊乌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可能与露蕊乌头的传粉生态学有关;(4)未来气候情景下,青南高原露蕊乌头呈现扩散趋势,SSP245情境下有毒杂草扩张蔓延趋势比SSP126情境下更为明显,这说明较高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境下,露蕊乌头表现出较高的适应能力,并且有更高维度、更高海拔扩张的趋势。
-
种子内生菌多样性及其促生抗逆研究进展
Abstract:
植物器官中定殖大量内生菌,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种子作为植物繁衍的基础,被誉为植物的“芯片”,其内部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内生菌。种子内生菌一方面通过水平传播从环境迁移到植物中,包括借助根际、气孔、部分传粉者或花定殖于宿主植物各个器官,另一方面通过种子垂直传播至下一代。这些内生菌不仅可以促进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还能增强植物对盐碱、干旱、病虫害等逆境的耐受能力。本文在综述了种子内生菌传播方式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重点从植物-微生物共生互作的生理水平上阐述了种子内生菌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种子内生菌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种子内生菌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
老芒麦EMS诱变效率评价
Abstract:
为探究老芒麦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变效率。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EMS诱变浓度(0 mM、20 mM、30 mM、40 mM、50 mM)和时间(12 h、24 h、36 h、48 h)组合,确定老芒麦最佳诱变组合为30 mM EMS/48 h。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对EMS诱变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常温诱变和低温诱变的两个材料分别获得了5225和6921个SNP变异位点;常温诱变下老芒麦的突变密度为33.44 SNP/Mb,而在低温诱变下,突变密度提高至48.99 SNP/Mb,较常温诱变突变密度提高了46.5%。以未经诱变的老芒麦为对照,转录组结果分析显示,在常温诱变和低温诱变下差异基因分别有2382个、6857个。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DNA损伤修复通路,核苷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相关通路上,可能参与EMS对老芒麦的诱导过程。
-
陇东旱塬区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营养品质研究
Abstract:
为探究青贮玉米品种间青干草和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差异,筛选适宜甘肃省东部地区的青干草和青贮饲料营养品质较好的青贮玉米品种。本试验于2021年在平凉农科院以9各青贮玉米品种(分别为:‘豫青贮23’(G1)、‘大京九26’(G2)、‘武科青贮107’(G3)、‘北农青贮208’(G4)、‘利合228’(G5)、‘利单656’(G6)、‘西蒙青贮70’(G7)、‘京科青贮932’(G8)和‘蒙青贮1812’(G9))为材料开展夏播青贮玉米青干草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青干草中G9的粗蛋白含量最高,G4的粗脂肪含量最高,G5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青贮饲料中G7的粗蛋白含量最高,G5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但粗蛋白含量最低,G1的各营养成分表现均较好。为避免单一指标在营养品质评估过程中的局限性,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9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青干草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论为‘蒙青贮1812’和‘豫青贮23’分别在青干草和青贮饲料中排名最高,可分别作为最佳青干草和青贮饲料在陇东地区推广种植。
-
灌枝覆盖和氮添加对荒漠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牛枝子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研究覆盖和氮添加下对荒漠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豆科植物叶功能性状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豆科植物生长发育认识,为改善荒漠草地的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因此我们就地取材,以灌木柠条为覆盖材料,共设四种覆盖模式,分别为0 % (F0,无枝条覆盖)、30 % (F30)、50 % (F50)和70 % (F70)。四种氮添加水平分别为 0 g.m-2a(N0),10 g.m-2a(N10),20 g.m-2a(N20),40 g.m-2a(N40)。【结果】结果表明,1)氮添加总体上降低了土壤水分和pH,提高了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含量,对土壤温度和全氮无影响;与无枝条覆盖相比,不同程度的枝条覆盖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且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在30 %和50 %覆盖下均下降。随着覆盖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30 %覆盖最高。但对土壤pH和碱解氮无显著影响。2)牛枝子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各枝条覆盖下叶面积和70 %覆盖下叶宽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添加对不同覆盖下叶长和长宽比无影响。覆盖显著增加了叶长、叶宽以及叶面积。3)根据相关分析叶长、叶宽以及叶面积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pH呈正相关。此外,叶绿素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碱解氮呈正相关,碱解氮还与比叶面积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牛枝子叶片对氮添加和覆盖的响应策略不同,覆盖下叶片变大使牛枝子适应干旱胁迫的能力变弱。而氮添加对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降低了光接触面积不利于养分的积累。
-
燕麦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寻不同建植年限下的燕麦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区黑土滩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土滩为对照,选择利用黑土滩种植不同年限(3年、10年)的燕麦(Avena sativa)人工草地为对象,系统分析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速效磷、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在燕麦种植3年时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同样地,相比对照,铵态氮含量在燕麦种植10年时显著升高。随着燕麦种植年限的增长,脲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多酚氧化酶则活性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得出,速效磷、铵态氮和颗粒有机碳与土壤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RDA结果显示,铵态氮(解释度为24.7%)和pH(解释度11.8%)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结论】三江源区不同种植年限下的燕麦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土壤理化性质对酶活性的作用不尽相同。
-
青海玛沁县11个燕麦品种在不同刈割时期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
Abstract:
本研究以11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9月1日和10月10日两个刈割时期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差异,以筛选出青海玛沁县燕麦饲草高产优质的最佳品种和刈割时期。结果表明:10月10日刈割的草燕1号干草产量较高(15507 kg.hm-2),其次为10月10日刈割的青燕1号(15283 kg.hm-2)和海威(15260 kg.hm-2);10月10日刈割的燕麦干草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较9月1日均有升高,粗蛋白较9月1日不同程度降低。利用TOPSIS对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相对饲喂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发现,10月10日刈割的海威品种综合评价理想贴合度Si最高(0.789),排名前6的分别是10月10日刈割的海威 > 10月10日刈割的草燕1号 > 9月1日刈割的草燕1号 > 10月10日刈割的青燕1号 > 10月10日刈割的牧乐思 >10月10日刈割的白燕7号,以上品种和刈割时间适宜在果洛州玛沁县和其他气候条件相似区域推广。
-
不同时间间隔传代对牦牛瘤胃厌氧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尽管已有不同时间间隔传代对奶牛瘤胃厌氧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但不同时间间隔传代是否影响牦牛瘤胃厌氧真菌多样性尚未见报道。【方法】采用连续分批传代培养,将牦牛瘤胃液分别间隔3d (D3)、5d (D5)和7d (D7)连续传代培养7次,获得厌氧真菌菌丝体, 利用 ITS测序技术对厌氧真菌进行鉴定。【结果】随着传代间隔时间的延长,厌氧真菌的操作分类单元数 (OTUs)、 Shannon-Wiener 指数、菌种丰富度Chao1 指数不断提高。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真菌数在D5 vs D3、D7 vs D3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 < 0.05),但在D7 vs D5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 > 0.05)。鉴定到门水平上的真菌主要包括Basidiomycota、Ascomycota、Mortierellomycota;纲水平的优势菌为Wallemiomycetes、Dothideomycetes、Eurotiomycetes;目水平的优势菌为Wallemiales、Eurotiales、Filobasidiales;科水平的优势菌为Wallemiaceae、Aspergillaceae、Filobasidiaceae;属水平的优势菌为Wallemia、Filobasidium、Cladosporium;优势种分别为Wallemia_canadensis、Wallemia_sebi、Filobasidium_magnum。不同时间间隔传代的真菌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随着传代时间的延长,共生营养型和病原营养型的相对丰度增加。【结论】牦牛瘤胃厌氧真菌随着传代时间间隔的延长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增加,营养类型会从营养腐生型向病原营养型转变。
-
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西藏牧区藏饲1号黑麦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60、120、240和360 kg N/hm2)和播种密度(120、180、240、300和360 kg/hm2)对西藏牧区藏饲1号黑麦(Zangsi No. 1 rye)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该区域藏饲1号黑麦的高效栽培和推广种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藏饲1号黑麦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120 kg N/hm2时,无论播种密度高低,藏饲1号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4.14 t/hm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7.37%)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0.16%)最高,粗灰分含量(2.77%)、干物质消化率(57.62%)和相对饲喂价值(93.75)最低;当播种密度为300 kg/hm2时,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平均干草产量(13.34 t/hm2)、可溶性糖含量(13.50 mg/g)和干物质消化率(59.34%)最高,粗灰分含量(4.25%)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7.94%)最低;从氮肥施用量 × 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来看,当氮肥施用量为60 kg N/hm2、播种密度为300 kg/hm2时,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好,综合评价值最高。
-
扁蓿豆SUT基因家族鉴定及在干旱寒冷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Abstract:
为探究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 SUTs)在扁蓿豆体内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基因组对MrSUT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PCR初步分析了MrSUT在干旱和寒冷环境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扁蓿豆SUT家族共有7个成员,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条MrSUT蛋白被分到SUT1,SUT2,SUT4中,并且以此命名为MrSUT1-1, MrSUT1-2, MrSUT1-3,MrSUT1-4,MrSUT2,MrSUT4-1,MrSUT4-2。分析MrSUT保守基序发现,10个保守基序长度在21~50个氨基酸之间,均具有多个保守氨基酸残基位点。MrSUT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不同数目的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功能元件。qPCR结果显示,MrSUT在叶片和根部都有表达,在干旱(15%PEG)和寒冷(4℃)胁迫下,叶片内的MrSUT1-4在6~12h内均有着显著的上调表达。根部的MrSUT1-2在两种不同非生物胁迫下也有着极显著的上调表达,说明其可能参与调控扁蓿豆对干旱和寒冷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扁蓿豆SUT基因家族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冬虫夏草在青海省的潜在适生区
梁静, 李秀璋, 张振西, 陈建博, 唐楚煜, 王涛, 李玉玲
Abstract:
【目的】冬虫夏草是青海珍贵的生物资源,也是产区农牧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预测冬虫夏草在青海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对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62个冬虫夏草地理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分析环境变量对冬虫夏草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生等级,分析适生区环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AUC(曲线下面积)值高于0.9,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适宜于冬虫夏草的生境适宜性预测。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冬虫夏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降水量(613—727 mm)、年平均气温(-2—3℃)、海拔(3800—4500 m)和最冷月最低温(-13— -11℃),上述环境变量的累计贡献率为88.5%。适生区分析结果显示,冬虫夏草主要集中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班玛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结论】研究表明,MaxEnt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明确环境变量对冬虫夏草分布的影响,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
不同育苗基质对砂生槐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合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生长的最佳育苗基质配比,为砂生槐成功育苗后在西北干旱区引种奠定基础。将催芽后筛选出的长势均匀的砂生槐幼苗移栽至装有河沙(RS)、田园土(IS)、营养土(NS)、河沙:田园土:营养土=1:1:1(MmsⅠ)、河沙:田园土:营养土=2:1:1(MmsⅡ)、河沙:田园土:营养土=1:2:1(MmsⅢ)、河沙:田园土:营养土=1:1:2(MmsⅣ)共7种不同育苗基质的塑料育苗容器中进行育苗。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基质对砂生槐的育苗存在影响,混合基质较单一基质来说育苗质量更高。与RS相比,MmsⅣ基质的株高增加1.53倍、地径增加1.67倍、冠幅增加1.81倍、地上生物量增加3.25倍、地下生物量增加1.54倍,且MmsⅣ基质的根冠比和高径比也处于最适水平,其次为NS和MmsⅠ基质。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推荐使用MmsⅣ基质作为砂生槐的育苗基质。
-
低温胁迫对“WL”系列紫花苜蓿品种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筛选具有高抗寒能力的品种,【方法】选取美国“WL”系列14个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于科尔沁沙地种植,越冬前挖取苜蓿越冬器官模拟4℃,-20℃低温胁迫处理,测定根颈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评价抗寒能力。【结果】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供试的14个苜蓿品种的SOD、CAT和POD的活性和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品种苜蓿相比,WL168HQ、WL298HQ和WL354HQ的抗氧化酶活性较高,MDA的含量较低。对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CAT和SOD与MD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聚类分析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三个抗寒等级,其中WL168HQ、WL298HQ、WL319HQ和WL354HQ为高抗寒品种为,WL329HQ为中抗寒品种,其他品种则属于低抗寒品种,运用隶属函数评价14个品种的抗寒性为:WL168HQ >WL354HQ >WL298HQ >WL319HQ > WL349HQ > WL329HQ >WL377HQ >WL440HQ >WL358HQ >WL366HQ >WL656HQ >WL363HQ >WL525HQ >WL343HQ。【结论】苜蓿的抗寒性与秋眠级级数呈负相关,建议在科尔沁沙地种植WL系列苜蓿品种选择WL168HQ、WL298HQ、WL319HQ秋眠级数低、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
-
干旱胁迫对万寿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索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种子及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本文设置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2%、4%、6%、8%和1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下万寿菊种子萌发过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自然干旱胁迫0d~12d对万寿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增加,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逐渐降低;在PEG浓度为6%时,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显著下降(P<0.05),较对照分别降低46%、14.45%、32.21%和0.713。随着自然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万寿菊幼苗叶片脯氨酸和丙二醛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束缚水逐渐降低,自由水逐渐升高;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先上升后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3种酶活性随含水量先降低后升高,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结论:PEG浓度小于6%万寿菊种子能正常萌发生长;土壤含水量大于50%万寿菊幼苗可以正常生长。
-
天祝高寒草地马蔺的开花物候及繁育系统研究
Abstract:
【目的】明确马蔺(Iris lactea)的开花物候及其繁育机制。【方法】以天祝高寒草地马蔺(Iris lactea)种群为研究材料,进行开花物候观测和交配系统检测。【结果】在自然条件下,马蔺6—7月开花,群体花期约33 d,群体盛花期约15 d,个体花期19 ~ 27 d,花序花寿命114 ~ 144 h,单花花寿命55 ~ 75 h;一日内共有上午9:00至12:00和下午15:00至18:00两个开花高峰。马蔺雌雄异位,雄蕊距离柱头约3 mm,变异系数较大(36.73%)。不去雄套袋和去雄后套袋均无果实产生;人工异株授粉的坐果率在各处理中最高,人工同株同花授粉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自然授粉(P < 0.05);去雄后不套袋坐果率和结籽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该马蔺种群花期短而集中,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且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需要传粉者,自然条件下受到花粉限制和缺少传粉昆虫的影响。
-
苇状羊茅种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Abstract:
【目的】为苇状羊茅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73份苇状羊茅种质资源的5个种子表型性状(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宽比、单粒种子面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959 % 和28.364 %,累计贡献率为87.323 %,覆盖了供试材料种子性状的全部信息;相关分析发现,千粒重与种子长、宽、单粒种子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粒种子面积和种子长、宽、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宽比和种子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可将73份材料分为三大类,第I类群包含2份种质材料,第Ⅱ类群包含1份种质材料,第III类群包括70份种质材料。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LF-73、 LF-15、LF-28、LF-27、LF-47 综合表现较好的种质5个。【结论】种子长是影响苇状羊茅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最关键因素,种子长和千粒重两种性状的变异情况可以为苇状羊茅种质资源鉴定和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
产地对红花绿绒蒿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产地对红花绿绒蒿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影响。方法:测量不同产地红花绿绒蒿果实大小、种子大小及千粒重,测定不同产地红花绿绒蒿根际土成分含量,进行果实和种子性状与产地地理信息及土壤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果实长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种子长、千粒重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纬度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产地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影响红花绿绒蒿果实性状,经度显著影响红花绿绒蒿种子性状。
-
[稿件编号20230598]中国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返修稿
Abstract:
【目的】探讨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全国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关注度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国内草原旅游资源配置和产品宣传塑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数据,通过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分析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1)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山形演化趋势,其月际趋势与年度趋势一致,先增后降,呈单峰山形的季节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在省际层面,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集中水平较低。区域层面网络关注度水平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3)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间差异主要受新兴旅游类型多样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气候舒适度3方面因素影响;在空间差异上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与各省市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和网民普及率具有显著的强相关关系,和GDP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关系,但与旅游总收入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国内草原旅游网络关注度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层次存在差异,且受多重因素影响,应结合其关注度变化规律对草原旅游发展规划、宣传营销和产品开发等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
外源IAA对镉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抗氧化酶活性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外源IAA对镉(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生长、生理特性和营养元素及重金属Cd吸收和转运的响应,采用水培法,以耐Cd品种“午夜”(Midnight, M)和Cd敏感品种“橄榄球2号”(Rugby Ⅱ, R)为试验材料,在600 μmol·L-1 Cd胁迫下,探讨400 nmol·L-1外源 IAA对草地早熟禾株高、根长、抗氧化特性及Cd、Ca、Mg、Fe、K、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体内的Cd更多的富集在根系而较少向叶片转移,Cd胁迫显著抑制草地早熟禾株高和根长,增加根系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含量,降低草地早熟禾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增加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抑制R品种根系SOD和APX活性。同时,Cd胁迫减少草地早熟禾对Fe、Mg、K、Na及R品种中Ca的吸收。Cd胁迫下施加外源IAA,有效缓解Cd对草地早熟禾株高和根长的抑制,减少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积累和根系H2O2、O2·-含量,降低草地早熟禾根系SOD、POD、CAT及APX活性。此外,外源IAA可减少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 M品种对Ca、Mg的吸收,增加R品种Ca、Mg含量但减少K、Na含量。本研究结果为草地早熟禾修复镉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
凋落物覆盖对狼毒种子出苗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凋落物覆盖对狼毒种子出苗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为生态防控狼毒种苗天然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狼毒种子为材料,在其原生境下研究不同状态、厚度凋落物覆盖对狼毒种子出苗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凋落物覆盖)相比,凋落物的覆盖显著提高了狼毒种子出苗率(P<0.05)。碎化状态下的狼毒幼苗根长、茎长、总生物量和粗壮度均显著高于未碎化状态(P<0.05)。与低厚度(100g/m2)相比,中厚度(200g/m2)凋落物覆盖对狼毒种子出苗率和茎长具有促进作用,高厚度(400g/m2)的凋落物覆盖对狼毒种子出苗率和根长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凋落物覆盖量适宜或破碎化程度高有利于狼毒种子的出苗及幼苗生长。
-
盐、旱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讨盐旱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Na2CO3、NaHCO3两种碱性盐和PEG-6000处理乌拉尔甘草种子,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盐害率、萌发抗旱指数、胚根长、胚根宽及四种酶含量指标。【结果】结果表明,30 mmol/LNa2CO3和NaHCO3处理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5 mmol/L浓度处理的两种碱性盐开始表现出盐害,所有碱性盐对发芽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5%的PEG-6000处理对五个种子萌发指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a2CO3处理对甘草胚根伸长生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会显著抑制胚根宽的生长。NaHCO3处理对甘草胚根伸长生长和胚根宽生长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除14%和17%浓度的PEG-6000处理外,其它浓度对甘草幼苗的伸长生长均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所有浓度PEG-6000处理对甘草幼苗的胚根宽生长均无显著的促进作用,轻微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MDA含量与Na2CO3处理下甘草幼苗的胚轴长、胚根宽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OD含量与PEG-6000处理下甘草幼苗的胚轴长、胚根宽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适宜浓度的盐旱胁迫有利于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乌拉尔甘草幼苗体内MDA和SOD两种酶的含量对逆境胁迫比较敏感,可能与相应胁迫的抵抗能力有关。
-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植物地带性特点及群落功能群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绝对保护下高山草甸地带性特点,为提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生产力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3座孤山山峰上分别设置6个海拔梯度(2700~2799 m,2800~2899 m,2900~2999 m,3000~3099 m,3100~3299 m,≥3200 m),通过测定植物种类与数量、群落组成与特征、优势种与亚优势种数量,按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和生产型分析功能群特征及产量贡献率,研究高山草甸植物地带性特点及群落功能群特征。[结果]高山草甸共有14科43种植物,不同海拔植物科数和种数差异显著(P<0.05),6个海拔梯度建群种、优势种、亚优势种和偶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P<0.05),致使海拔对植被类型和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显著影响功能群的组成与重要值(P<0.05),随海拔升高, 生活型多年生苔草类、水分生态型中生植物和生产型莎草类重要值显著增加(P<0.05),生活型多年生杂草类、水分生态型旱生和旱中生和生产型杂草类重要值则显著降低(P<0.05)。海拔显著影响草地鲜草产量和生产型功能群的产量贡献率(P<0.05),海拔>2800 m莎草科是决定草地产量的主要功能群。[结论]海拔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功能及生态生产力,海拔3000 m是植物种类、群落组成及功能群变化的关键高度,依据海拔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和干扰措施,是稳定“生境-土壤-植被”关系和提高高山草甸生态功能的基本要求。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绿度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Abstract: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绿度与热液条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在高原的海拔梯度下相关性的变化如何有待明确。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生长季两种不同的热液条件(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分析了青藏高原2001-2020年在不同海拔梯度变化下NDVI与热液条件的偏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绿度与热液条件的偏相关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高原东北部的绿度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平均气温呈较强的正相关 (P <0.05)。此外,随着海拔的增加,绿度和平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性主要呈现为单峰模式,而与降水量的偏相关性在整个青藏高原主要呈现为微弱增长趋势 (P>0.05)。这些发现强调了高寒草地植被绿度对热液条件的相关性依赖于海拔并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
饲用燕麦在甘肃不同种植区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
Abstract:
【目的】为确立燕麦适宜种植区域,筛选广适性强的优质、高产饲用燕麦品种。【方法】本研究以引种筛选燕麦品种‘定引1号’,自育品种‘定燕2号’,国内引进品种‘白燕7号’,国外引进品种‘牧乐思’为试验材料,对比研究了4个燕麦品种在甘肃陇中和河西2个生态种植区的生产性能及营养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种植区燕麦生产性能和营养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河西地区乳熟期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46386.43 kg/hm2、12833.85 kg/hm2;陇中地区乳熟期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51580.75 kg/hm2、14733.33 kg/hm2;陇中地区的平均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较河西地区高11.20%和14.80%。在营养指标方面,种植区和品种均极显著影响了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P<0.01)。陇中地区乳熟期的粗灰分、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较河西地区高22.36%、27.36%、13.85%、9.81%、13.88%、24.81%。【结论】4个燕麦品种在陇中地区较河西地区具有更高的饲用价值,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广适性强的高产、优质饲用燕麦品种—‘牧乐思’。
-
云南芸香草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性分析和评价
庞静, 常恩福, 张梅, 周云, 李品荣, 丁玉雄, 杨倩, 师春娟
Abstract:
【目的】研究云南不同种源芸香草的表型遗传特征,筛选优良种源。【方法】收集云南省7个州市的26份芸香草野生种质资源,在云南省永仁国有林场小尖山试验基地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在植株成熟期进行株高、叶长、分蘖数等表型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并筛选优良种质资源。【结果】研究表明,在相同栽培条件下,26份不同种源的野生芸香草种质资源的10项表型遗传性状变异系数介于9.26%~27.99%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构建芸香草种质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模型:F=0.441F1+0.248F2+0.161F3+0.150F4,筛选出植株扩张能力、种子质量、长度和综合性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优良芸香草种质6份。【结论】优良芸香草种质来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曲靖市等地区,说明芸香草优秀的遗传资源广泛分布于云南省,地理来源并不是造成芸香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唯一因素。本研究为芸香草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提供了基础资料,为选育和开发芸香草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草地沙化度对补播地八角外观性状及繁殖策略的影响
Abstract:
针对提升青藏高原沙化高寒草甸生态生产力问题,在4个沙化草地(未沙化、轻度、中度和重度)中,补播豆科地八角(Astragalus bhotanensis)种子,通过测定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及繁殖分配等指标,研究草地沙化度对补播地八角外观性状及繁殖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化度显著影响地八角叶、茎、根、花等性状(P<0.05),对叶影响为小叶数>复叶长>小叶长>复叶数>小叶宽>复叶宽,对茎影响为分枝数>株高>茎长>茎径,对根影响为根数>根体积>根长>根径,对花影响为花数>花穗数>荚果数>花穗柄长>种子数>荚果长。2)沙化度显著影响地八角总生物量和构件分配比(P<0.05),影响大小为:根相对生物量>花绝对生物量>叶绝对生物量>根绝对生物量>花相对生物量>叶绝对生物量>茎绝对生物量>茎相对生物量。3) 沙化度显著影响地八角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权衡关系(P<0.05),影响大小为繁殖效率指数>克隆效率指数>繁殖分配>繁殖指数>克隆繁殖能力。综上,地八角通过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分配和繁殖权衡,形成与沙化度相应的外观株丛结构、生长方式及繁殖策略,地八角可作为抗沙固沙草种,在中、重度沙化草地植被修复或重建中推广应用。
-
鹅绒委陵菜等三种委陵菜对践踏胁迫的生长与生理响应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鹅绒委陵菜等三种委陵菜属植物应对践踏胁迫的生长生理响应特征及践踏胁迫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对委陵菜生长生理的影响,对三种委陵菜耐践踏性进行评价,为其园林应用提供建议。【方法】以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 sericophylla)与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为试验材料,设置不践踏(CK)、轻度践踏(L)与重度践踏(H)3种践踏梯度。践踏后测定三种委陵菜生长、生理指标及土壤物理性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进行耐践踏性评价。【结果】随着践踏的增强,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增加,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降低。轻度践踏刺激了委陵菜根数的增加。随着胁迫的增强,三种委陵菜的株高、冠幅与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丙二醛与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在绢毛匍匐委陵菜中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匍匐委陵菜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鹅绒与绢毛匍匐委陵菜中持续下降,POD含量在匍匐委陵菜中持续增加,在其他两种委陵菜中先增加后减少,SOD含量变化并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委陵菜根系构型特征与土壤紧实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水分间存在相关性;冠幅与土壤容重、紧实度、水分表现为负相关,而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正相关;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土壤紧实度、水分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轻度与重度践踏下,三种委陵菜的耐践踏性得分均为:鹅绒委陵菜>绢毛匍匐委陵菜>匍匐委陵菜。【结论】三种委陵菜均能承受轻度践踏,在轻度践踏下,委陵菜通过增加须根的数量、提高可溶性蛋白与POD含量,减少水分流失、清除活性氧以应对胁迫。可将三种委陵菜应用于花坛花池等装饰性绿地、防护绿地或是远离主干道的林下绿地等践踏较少的区域。
-
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防除效果的影响
黄苗苗, 马祥, 贾志锋, 黄新荣, 张玉清, 章海龙, 琚泽亮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燕麦种子田的杂草防除效果,为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主产区田间杂草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设置晚播(T1)、高密度(T2)、田普除草剂(T3)、立清除草剂(T4)处理,以不除草(CK1)和人工除草(CK2)为对照,对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处理下的杂草防效及燕麦产量产值进行研究。【结果】湟中县燕麦种子田杂草危害级别高达4级,杂草种类以荠菜、灰绿藜、刺儿菜、密花香薷、节裂角茴香、苦荬菜、猪殃殃和田旋花等为主,其中荠菜的危害最为严重。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均有一定的杂草防治效果,且对不同杂草的防除效果也有差异,以人工除草和田普除草剂处理的效果最佳,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均在85%以上。田普除草剂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达8472元·hm-2,是不除草处理的3.4倍。【结论】在湟中地区的燕麦种子生产田,推荐施用3000 mL·hm-2的田普除草剂进行杂草防除。
-
镉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内源有机酸及光合作用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对镉(Cadmium,Cd)富集与内源有机酸含量及光合作用的相关性。采用水培的方法,对Cd胁迫下的草地早熟禾耐Cd品种‘午夜(M)’与Cd敏感品种‘橄榄球II号(R)’叶片有机酸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含量及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品种可富集更多的Cd到叶片中。Cd胁迫下M品种和R品种草酸含量和酒石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柠檬酸和丙二酸含量显著降低。M品种和R品种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Cd胁迫下均被抑制,但M品种更加明显。另外,M品种在Cd胁迫下增加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促进净光合速率,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而R品种叶绿素a含量在Cd胁迫下显著降低。综上,Cd胁迫下R品种草酸和酒石酸含量的显著增加及较高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促进了Cd在其叶片中的积累。M品种可通过促进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提高对Cd的耐受性。本研究结果可望为草地早熟禾在Cd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提供理论依据。
-
园林废弃物中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复合菌系构建
Abstract: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的园林废弃物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方法】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从园林废弃物中分离并初步筛选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通过纤维素刚果红水解圈试验和苯胺蓝褪色试验、滤纸条降解试验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筛选。对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测定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比色法。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确定细菌的种属。【结果】通过稀释涂布从园林废弃物中共分离7株降解菌,筛选出4株降解能力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Y1、Y3、Y5、Y6)。发现菌株Y1,Y5和Y6所构成的复合菌系D1酶活性高于单菌株,并高于其他四种菌系组合,全酶、外切酶、内切酶活性分别为0.95 U·mL-1、0.82 U·mL-1、1.37 U·mL-1。初步鉴定菌株Y1为硝酸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ititolerans),Y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6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论】从园林废弃物中筛选出的3株全酶、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株并构建了产酶量相对较高的复合菌系D1,可作为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潜力菌株应用于园林废弃物堆肥发酵剂的研制,为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沼液施用对生长期黄芪无机元素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研究沼液对生长期黄芪10种无机元素积累的影响,分析无机元素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探究沼液最佳施用模式。【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因素:A沼液浓度(A1:100%浓度,A2:80%浓度沼液;A3:50%浓度沼液),B施用方式(B1:喷施,B2:追施,B3:喷施+追施),9个处理,1个常规化肥(CF),1个清水对照(CK),研究沼液施用浓度及方式对生长期黄芪10种无机元素的影响,并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无机元素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沼液单独喷施,以80%沼液处理的K、Ca、Mg、Na、Ni含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追施后,80%沼液追施处理(A2B2)的各无机元素含量(除K、Ni)均显著高于CF、CK处理(p<0.05);并处理的Fe、Mg、Mn、Ni、C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沼液处理(p<0.05)。成药期,A2B2处理的Zn、Fe、K、Ca、Na、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10个处理(p<0.05),Ni含量以CF处理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e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Na与芒柄花素呈显著正相关;Mg与芒柄花苷、芒柄花素,Na与黄芪皂苷Ⅲ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综合评价得出A2B2处理得分最高。判别分析发现造成沼液与其他处理差异的主要元素有Ca、Na、Mn、Fe、Mg。【结论】适宜的沼液施用模式可促进黄芪根无机元素的累积,且与有效成分存在密切关系,其中,以A2B2处理效果较佳。
-
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人工培育技术研究
Abstract:
探究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Bryophyta)的关键影响因子及最优组合,为该区域大范围结皮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虑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6个因素,分析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对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就盖度而言,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条件下最大,为96%;就株高而言,接种量9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上层种子土中间沙质土下层凋落物)条件下最大,为3.38 mm;就结皮层干重而言,接种量150 g、生物炭15 g、沙质土10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40%、种植添加方式(混合添加)条件下最大,为0.69 g·cm-2,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快速培育最优组合为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温室培育50 d,藓类结皮盖度可达到85%。
-
氮素添加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地下生物量以及根系构型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氮素添加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根系构型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试验以高寒生态条件下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不同水平氮素[0 kg/hm2(N0),12 kg/hm2(N1),24 kg/hm2(N2),48 kg/hm2(N3),96 kg/hm2(N4)],探讨氮素对人工建植垂穗披碱草地下生物量及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N2和N3施氮水平促进了垂穗披碱草根系发育,增加了建植第一、二年垂穗披碱草地下生物量,且建植第二年的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第一年。N4处理则抑制了根系构型的发育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增长。综上,N2和N3水平下能够提高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根系发育,从而促进垂穗披碱草地上部的生产潜力。试验结果为植物根系对高原地区氮沉降的响应及高寒地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建植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
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根际孢囊线虫分离和种类鉴定
Abstract:
孢囊线虫(cyst nematode)是一类寄生性强和发生分布广泛的植物病原线虫,可造成许多重要作物的经济损失。为明确寄生天祝县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的孢囊线虫种类,通过简易漂浮法对寄生于垂穗披碱草根系的孢囊线虫进行分离。对线虫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该线虫种群的形态特征为孢囊褐色、柠檬形,阴门膜孔类型为双膜孔,初步将其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种群28S-rDNA D2-D3区和 ITS-rDNA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与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聚为一支。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寄生垂穗披碱草的线虫种群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该结果可为对垂穗披碱草孢囊线虫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保护高寒区草地生态资源。
-
不同物候期少花蒺藜草光合特征对密度的响应
Abstract:
作为科尔沁沙地主要入侵植物之一,少花蒺藜草具有对光能高效利用的特性,种群密度也存在差异,但种群密度对不同物候期少花蒺藜草光合特征的影响还不甚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野外原位研究区,设置5个播种时间和5个密度水平,通过测量少花蒺藜草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比较分析不同物候期和密度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光合特征的差异,探讨了其光合特征对密度和物候期的响应,有助于认识少花蒺藜草生理特性,对揭示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具有一定科学意义,也能为生态防控技术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物候期和密度对少花蒺藜草Pn、Gs、Tr和Ci均有显著影响(P<0.05),除Pn外,物候期和密度对其他光合性能参数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2)所有密度下,抽穗期少花蒺藜草Pn、Gs、Tr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而Ci显著低于其他时期(P<0.05)。3)各物候期下,中等密度(9株?m-2)下Pn、 Gs、Tr的值最大,而Ci的值最小。4)少花蒺藜草Pn-Gs的拟合方程的方程参数a与密度呈现一元二次函数变化,当密度为13.65株? m-2时,参数a有最大值,为19.45。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Pn随物候期变化而变化,密度效应会刺激不同发育期少花蒺藜草改变资源获取策略。少花蒺藜草净光合速率通过调节气孔导度和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光合有关酶含量等)响应物候期和密度变化,密度越高净光合速率受气孔导度影响越大,但存在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非气孔因素成为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
我国牧草施肥现状和养分需求分析
Abstract:
弄清牧草施肥现状和养分移走量对确定牧草的养分需求和指导牧草合理施肥,维持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现有文献资料确定了主要牧草氮、磷、钾养分平均推荐量和收获单位产量干草的氮、磷、钾养分平均移走量,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估算分析牧草的氮、磷、钾年需求量和移走量及其差异。全国牧草氮磷钾年需求量约为745.1万t ,其中N 293.2万t、P2O5 223.7万t、K2O 228.3万t。区域上需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西南、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省级上内蒙古最高,其次为甘肃和四川。全国牧草氮磷钾年移走量约为872.1万t,其中N 316.8万t、P2O5 101.8万t、K2O 453.5万t。区域上移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和东南地区,省级上云南最高,其次为内蒙古、四川、甘肃和新疆。全国牧草氮磷钾养分移走量大于需求量约127.0万t,其中N约 23.6万t,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和西南地区省份 ,K2O约225.2万t,主要在除东北和西北地区外的其他地区省份。而P2O5需求量大于移走量约121.8万t,主要在北方省份。因此,针对南方省份牧草氮、钾移走量大于需求量,建议适当增加氮、钾肥用量,而针对北方省份牧草磷需求量大于移走量,建议适量减少磷肥用量,以实现氮磷钾投入和产出平衡。
-
祁连山南坡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
Abstract:
为了探究祁连山南坡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揭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效果。本研究选择青海云杉、高山灌丛、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度组成,拟合各生态系统土壤粒径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回归关系,分析土壤粒径分布与分形特征,探究土壤蓄水性能对其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各生态系统土壤质地主要是粉砂-砂壤土,伴有黏粒组分;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但高山灌丛呈多峰态,其粒度组成复杂。②各生态系统土壤粒径与体积分形维数的相关性都是黏粒>砂粒>粉粒,其中高山灌丛表现为高度相关。③不同蓄水指标对不同生态系统影响不同,但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具有普遍性。总体来看,不同生态系统水保功能差异明显,高山灌丛比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黏粒含量高、抗蚀能力强,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高山灌丛质地复杂,受外界扰动大,呈退化趋势。
-
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分布影响因素
甘瑞勋, 余涛, 马义杰, 董隆明, 楚彬, 花立民, 黄子杰
Abstract:
【目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是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了解荒漠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防控草原害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河西走廊温性荒漠草原啮齿动物分布点45个,调查各点的啮齿动物群落组成、植物群落、气候、土壤基质及人类干扰程度,采用约束性排序和层次分割法分析环境因子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1)调查区啮齿动物共有4科8属10种,其中优势种为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大沙鼠。2)五趾跳鼠分布与温度和海拔紧密相关,三趾跳鼠与植物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子午沙鼠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P<0.05),大沙鼠分布与植被类型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关系密切。【结论】植被类型、海拔、植物物种均匀度、温度、坡度、年降雨量等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分布有较大影响,其中植被类型对荒漠啮齿动物分布影响最为显著。
-
基于Cite Space的氮沉降对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可视化分析
林伟山, 向雪梅, 冯廷旭, 李菲, 张琳, 魏希杰, 王伟, 德科加
Abstract:
近年来,大气氮沉降已经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目前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的热点之一。为全面分析氮沉降对全球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和磷化学计量学影响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 Space 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2000~2021 年收录的14912 篇有关氮沉降的论文进行开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1 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的发文量逐年上升;美国的论文数量位居前列(4,199 篇),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3,831 篇);文献作者聚类分析参数为 Q = 0.438(> 0.3)、S = 0.7865(> 0.7)表明存在重要的聚类结构;共同引用的参考文献网络分析的模块化 Q 值和平均轮廓值均大于 0.6,第一个大规模聚类被命名为 "#0 nitrogen deposition ",同时,Q = 0.6792(>0.3)和 S = 0.8705(>0.7)。该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高寒草地、土壤温度敏感性和碳汇等主要内容。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氮沉降驱动土壤微生物活动制约土壤碳循环、多层网络稳定性机制等方面。
-
灌溉区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率评价
齐帅, 秦伟娜, 焦婷, 师尚礼, 高永权, 王虎宁, 李淑艳
Abstract:
试验以在武威(灌溉区)种植的20个青饲玉米(Zea mays)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20个玉米品种抽雄期和乳熟期的生理特性,并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率和产量进行评价,以期筛选适宜甘肃灌溉区种植的优质饲用玉米品种。结果表明:灌溉条件下,‘桂青贮1号’和‘豫玉22’鲜重水分利用率(Fresh weight water use efficiency,WUEf)较‘延科288’分别提高了84.57%和102.04%,干重水分利用率(Dry weight water use efficiency,WUEd)较‘和盛5288’分别提高了72.79%、87.06%,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较‘利单295’分别提高了96.98%和80.90%。‘桂青贮1号’鲜重最高,达到了19.76 kg·m-2,‘豫玉22’干重最高,达到了5.25 kg·m-2。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4.16%,综合品质排名前3的品种分别为‘桂青贮1号’、‘豫玉22’和‘文玉3号’。综上所述,‘桂青贮1号’、‘豫玉22’和‘文玉3号’适宜在甘肃灌溉区种植推广。
-
不同播种时期和收获时期对发草种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每种牧草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和收获时期,播种时期不同,牧草的生长发育和收获量也不一样,收获时期的不同也对牧草种子的含水量、种子活力等指标造成差异。本试验以发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发草种子产量,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收获时期对发草种子产量、形态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种子发芽率、含水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6月20日左右播种的发草当年出苗率、2022年返青率和2023年种子产量均达到最高(P<0.05),分别为78.33%、49.75%、1437.3 kg·hm-2;发草种子产量随收获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2022年发草种子产量在各收获时期无显著性差异,2023年乳熟期收获的发草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完熟期(P<0.05)。收获时期对种子活力未达到显著水平,2023年腊熟期收获的种子发芽率达显著水平(P<0.05)。
-
非洲哈茨木霉AD-G4分生孢子固体发酵的响应面优化
Abstract:
为了获得非洲哈茨木霉AD-G4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非洲哈茨木霉AD-G4菌株的固体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合此菌株产生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燕麦粉和小麦秸秆1:1;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7.0,含水量为52%,孢子浓度为5.40×106 个/mL,温度为28℃,培养天数为8 d。在此培养条件下,非洲哈茨木霉AD-G4分生孢子产量达到1.91×1010 个/g。通过培养条件优化确定了适合非洲哈茨木霉AD-G4菌株产生分生孢子的条件,为高效非洲哈茨木霉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铜镍单一及复合胁迫对柳叶马鞭草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Abstract:
以柳叶马鞭草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铜浓度(0、300、600、900、1500 mg.kg-1)、镍浓度(0、300、600、900、1500 mg.kg-1)、铜镍复合浓度(0、300、600、900、1500 mg.kg-1)处理下,研究铜、镍单一及复合胁迫对柳叶马鞭草幼苗光合、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柳叶马鞭草修复铜、镍单一及复合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随铜、镍单一及复合胁迫程度增加,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根系活力、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先升后降,并在Cu.300、Ni.300、Cu+Ni.300时达到最大;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均降低,并在Cu.1500、Ni.1500、Cu+Ni.1500时降至最小;胞间CO2浓度升高,说明非气孔因素限制了光合作用;除非光化学淬灭系数上升外,其余荧光参数(潜在光化学活性、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光化学量子产量)均降低;根、茎、叶中Cu2+、Ni2+含量增加,且根>叶>茎,当Cu.1500、Ni.1500、Cu+Ni.1500时,根系Cu2+、Ni2+含量分别为2461.27 mg.kg-1、1506.21 mg.kg-1、2080.14 mg.kg-1(Cu2+)和1469.45 mg.kg-1(Ni2+),说明柳叶马鞭草对Cu、Ni耐受性较强,为Cu、Ni排斥性植物。
-
不同浓度筛选剂、抑菌抗生素和激素浓度配比对‘新疆大叶’三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确定紫花苜蓿遗传转化中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筛选剂的筛选压以及抑菌抗生素浓度和激素配比。【方法】本研究以‘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下胚轴、子叶、真叶为外植体,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法分析筛选剂PPT/Km、抑菌抗生素Cef和激素配比对3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1)PPT作为筛选标记,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时, 3mg/L PPT为筛选压;子叶为外植体时,筛选压为2mg/L;真叶的筛选压为1mg/L。2)Km作为筛选标记,外植体为子叶和真叶时,筛选压为40mg/L;下胚轴在40mg/L Km筛选压下仍有较高的出愈率,故还需筛选更高的浓度。3)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主次顺序为PPT/Km>Cef>激素配比,PPT/Km对三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有显著影响,Cef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显著;为了有更好的抑菌效果,选择400mg/L Cef作为抑菌浓度,3种激素配比可以任意选择。【结论】确定了2种筛选标记对3种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的筛选压及Cef和激素在培养基中的添加量。
-
石灰性土壤上磷矿粉直接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磷素特征的影响
魏洁, 李亚娟, 姜智英, 胡蕊梅, 苏小桐, 李海燕, 刘艳君
Abstract:
磷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磷矿粉是一种难溶性磷肥。为探索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上直接施用的可行性,为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资源以及紫花苜蓿栽培中磷肥的施用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选用3种品位磷矿粉:PRⅠ(含P2O519.27%)、PRⅡ(含P2O527.69%)、PRⅢ(含P2O532.24%)作为磷肥,过磷酸钙为对照(CK),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对3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M1)、陇东(M2)、金皇后(M3)的生长、营养品质(粗蛋白、磷含量)和土壤磷素特征(全磷、有效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处理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中,PRⅠ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最高,PRⅢ处理能提高紫花苜蓿的粗蛋白,PRⅠ处理下的植株磷含量最高,为0.34%。PRⅢ明显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过磷酸钙3.75%;相比对照,不同品位磷矿粉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相比施肥前的土壤,磷矿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提升。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得出磷矿粉对第二茬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排前三名的处理依次为PRⅠM1>PRⅢM1>CKM3,表明PRⅠ和PRⅢ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良好的肥效,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上直接施用于紫花苜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下张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统计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张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为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DAYCENT模型模拟1970-2022年张掖草地在无放牧管理措施和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休牧围栏、轮牧围栏和退化草地改良)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统计分布。【结果】参数本地化的DAYCENT模型有效地模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草地土壤有机碳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起到积极作用。空间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增的分布格局,其中民乐县、高台县、肃南县东北部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高值区。从长期发展来看,休牧围栏避免了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优势逐渐扩大;轮牧围栏减少家畜践踏降低土壤紧实度;退化草地改良在保持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避免了牲畜啃食,草地利用率大于牲畜采食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之增加。【结论】在张掖草地管理方面,可通过合理的放牧措施实现土壤长期固碳。
-
NaCl胁迫下7份小黑麦种子的萌发期耐盐性研究
Abstract:
小黑麦作为一种优质饲草,具有耐干旱、抗寒冷、耐盐碱等诸多优点,是盐碱地改良的优良作物。为了解小黑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的耐盐能力,为耐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本试验通过测定7个小黑麦品种(系)在6个NaCl盐度梯度下种子的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芽干重、相对根干重、相对发芽率和相对种子活力指数等指标,以明确NaCl胁迫对其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7个小黑麦品种(系)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芽干重的平均值显著降低,相对根干重和相对种子活力指数下降,相对发芽率先降低后上升。从品种(系)间的差异看,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甘农7号的相对根长和相对发芽率的平均值均较高,藏饲1号的相对芽长、相对芽干重和相对根干重的平均值均较高,甘农4号的相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平均值较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藏饲1号和甘农7号在轻度、中度、重度盐胁迫下均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以作为小黑麦耐盐品种选育的优质资源。
-
基于DNDC模型的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总氮模拟研究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基于参数本地化后的DNDC模型对1993~2022年甘南州高寒草甸土壤总氮进行模拟,探究该地区近30年土壤总氮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克里金差值法分析土壤总氮的空间动态分布,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土壤总氮与不同土层、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甘南州高寒草甸土壤总氮密度30年来波动较大,2005年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92410.05 kg/ha,之后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其中玛曲的总氮密度最高,其次是夏河和碌曲,最低的是迭部和舟曲。土壤总氮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0~10 cm土层总氮密度呈增加趋势,由4823.14 kg/ha增加到5093.29 kg/ha,10~20 cm和20~30 cm土层总氮密度均有所减少,10~20 cm土层总氮密度由3874.14 kg/ha减少到3699.41 kg/ha,20~30 cm土层总氮密度由2845.59 kg/ha减少到2725.41 kg/ha。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总氮密度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研究站点之间的年均温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温度越高,土壤总氮越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密度与不同土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饱和导水率和表层土壤SOC含量与土壤总氮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温度、土壤含水量和黏土比例与土壤总氮呈负相关。该研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土壤总氮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甘南地区草地管理和放牧提供科学依据。
-
西北燕麦主产区燕麦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史怡超, 曾亮, 赵桂琴, 柴继宽, 张建贵, 杜文盼, 张官禄
Abstract:
随着燕麦种植面积的增加,各种病害的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病害是饲用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部分病原菌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会导致取食家畜的消化代谢等功能异常,降低家畜的生产力,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连续多年调查了甘肃、青海两省燕麦主产区不同燕麦品种田间病害发病情况并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1)燕麦叶斑病、白粉病、红叶病在甘肃、青海两省燕麦主产区均普遍发生,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差异显著(P<0.05),其抗性评价也有显著性差异。陇燕3号在通渭县白粉病抗性表现为中抗(MR),而在碌曲县抗性表现为中感(MS)。白燕7号在通渭县叶斑病抗性表现为极感(VHS),而在天祝县则表现为中抗(MR)。(3)在同一种植地区,燕麦品种不同,其发病情况差异显著(P<0.05),抗性评价也有所不同。如通渭县的7个品种中,银燕6号的白粉病抗病性表现为极感(VHS),而其他材料中,有3份表现为高感(HS),有1份材料(青引2号)表现为高抗(HR),2份表现为中抗(MR)。碌曲县和湟中县的材料红叶病抗性均表现抗病,而其它种植点都出现了感病品种。
-
基于TOPSIS方法评价乳酸菌添加对牧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植物乳杆菌PJ14和戊糖片球菌PL12对紫花苜蓿、甜高粱、玉米、小黑麦和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五种牧草自然发酵组、添加浓度为1×108 cfu/g FM的植物乳杆菌PJ14组和添加浓度为1×108 cfu/g FM的戊糖片球菌PL12组,青贮48d后测定其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并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种乳酸菌均可提升五种青贮牧草的青贮品质,其中戊糖片球菌提高紫花苜蓿和小黑麦的粗蛋白含量、紫花苜蓿和燕麦的可溶性糖含量效果更好,提高玉米的乳酸含量效果更好,对玉米、小黑麦和燕麦的感官品质提升较大。植物乳杆菌对提高甜高粱和玉米的粗蛋白含量,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效果更好,对提高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燕麦的乳酸含量,降低紫花苜蓿、甜高粱和玉米的氨态氮/总氮值效果更好。从综合评分来看,紫花苜蓿、甜高粱、小黑麦和燕麦青贮时添加戊糖片球菌PL12青贮品质更好,玉米青贮时添加植物乳杆菌PJ14青贮品质更好。紫花苜蓿添加戊糖片球菌PL12时综合评分最高,为0.704。
-
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牧草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为了探究添加乳酸菌对豆禾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设置紫花苜蓿和玉米进行混合青贮及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混合青贮,在青贮时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及鼠李糖乳杆菌并设置混贮空白接菌做对照,共6组,每组3个重复。发酵期48d。结果表明:混合青贮时添加乳酸菌能有效提高青贮牧草的发酵品质,但会导致牧草营养品质有所降低。所有处理组中,紫花苜蓿玉米混贮添加植物乳杆菌的综合评价优于紫花苜蓿玉米混贮添加鼠李糖乳杆菌;紫花苜蓿燕麦混贮添加鼠李糖乳杆菌的综合评价优于紫花苜蓿燕麦混贮时添加植物乳杆菌。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得出通过使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进行计算,综合感官品质等多项指标得出,紫花苜蓿全株玉米混贮添加植物乳杆菌时综合指标最佳。
-
种植密度对陇东地区饲用燕麦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农艺性状、草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陇东地区饲用燕麦的最适种植密度。【方法】本试验以中熟品种“梦龙”和晚熟品种“爱沃”为试验材料,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进行了300万株·hm-2(D1)、375万株·hm-2(D2)、450万株·hm-2(D3)、525万株·hm-2(D4)、600万株·hm-2(D5)、675万株·hm-2(D6)6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随种植密度增加,2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生育期提前,株高、茎粗、单株分蘖数呈下降趋势;2个饲用燕麦品种开花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中熟品种“梦龙”的各项光合参数均在D1下最高,晚熟品种“爱沃”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D2下最高,胞间CO2浓度在D1下最高;2个饲用燕麦品种的鲜、干草产量均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熟品种“梦龙”的鲜、干草产量在D4下最高,分别为22878.1kg·hm-2和9867.78kg·hm-2,晚熟品种“爱沃”的鲜、干草产量在D3下最高,分别为20852.09kg·hm-2和8129kg·hm-2。【结论】在陇东地区春播的情况下,选择中熟品种“梦龙”为宜,其获得饲草高产的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晚熟品种“爱沃”获得饲草高产的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
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薹草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Abstract:
为查清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薹草属(Carex)植物资源并充分发掘其作为园林地被植物的价值,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系统,对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薹草属植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薹草属植物资源丰富,有48种,其中10种为我国特有种;层次分析法评价显示,开发利用价值高的薹草属植物有细叶薹草(Carex duriuscula subsp. rigescens)、白颖薹草(Carex duriuscula subsp. stenophylloides)、无脉薹草(Carex enervis)和干生薹草(Carex aridula)4种;地被特性好、可以适度开发的薹草属植物有密生薹草(Carex crebra)、无穗柄薹草(Carex ivanoviae)等共22种;开发利用价值一般的有红棕薹草(Carex przewalskii)、大披针薹草(Carex lanceolata)等共14种;线叶嵩草(Carex capillifolia)、红嘴薹草(Carex haematostoma)等8种植物对生境要求严格,抗逆性较差,不适合作为园林地被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西北地区薹草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
陇中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
李娅丽, 何国兴, 徐贺光, 柳小妮, 张德罡, 纪童, 杨卓丽, 漆昊, 汪云君, 马成龙
Abstract:
陇中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陇中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分布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于陇中黄土高原选取6种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的草地,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互馈关系。结果表明:陇中不同类型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差异显著,高寒草甸相比于其他类型草地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及较低的容重含量;随土层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则呈增大的变化特征;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整体表现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低、全钾含量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植被特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是陇中草地植物生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相比其他草地类型,高寒草甸具有较好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
-
15个燕麦品种在山丹半干旱区的适应性研究
Abstract:
为筛选出适宜在山丹县半干旱区种植的优良饲用燕麦品种,对15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并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燕麦品种在山丹县位奇镇均能完成生育期,从播种到出苗基本10~13 d。陇燕4号株高最高,为117.14 cm,与爱沃126、青甜1号,牧乐思、陇燕2号、陇燕3号、陇燕5号、白燕7号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爱沃126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最高,分别12400kg/hm2和5224.2 kg/hm2。应用隶属函数法对15个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作为饲草最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燕麦品种为爱沃126,其次为牧乐思、陇燕2号。
-
宁夏荒漠草原四种典型植物群落生物量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Abstract:
探究草原植物群落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功能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 )群落、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和白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长季内(5-9月),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呈单峰形(峰值出现在8月),地下生物量变化呈双峰形(峰值分别出现在生长初期的5月和生长末期的9月);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于0-15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地下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不同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拟合线性模型不尽相同,其中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群落和白草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赖草群落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净初级生产力呈二次函数模型,即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净初级生产力最大;影响荒漠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因素包括生长季降水量、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含量。
-
河西灌区青贮玉米产量形成对灌水量的响应
Abstract:
针对河西青贮玉米生长、光合特性对于反映表征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因此,该研究以河西灌区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灌溉量对青贮玉米光合特性、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抽雄期各灌水处理的Pn(净光合速率)、Tr(蒸腾速率)、Gs(气孔导度)、Ci(胞间CO2浓度)及SPAD(叶绿素含量)日均值表现为W2>W3>W4>W1,W2处理条件下的Pn、Tr、Gs、Ci及SPAD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了7.51~29.19%、11.95~47.13%、10.34~33.33%、6.94~18.91%和7.64~11.42%(2)苗期~拔节期青贮玉米茎粗增长迅速,抽雄期达到稳定,W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W2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了6.28~14.17%。苗期~抽雄期青贮玉米株高及叶面积指数增长迅速,抽雄期达到稳定,并以W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成熟期W2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了2.69~19.28%和1.57~8.07%。(3)Pn、Tr与茎粗和株高呈显著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PAD与茎粗、株高和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粗和株高与生物产量呈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当地传统施肥条件下,灌溉量在5535 m3.hm-2时青贮玉米的产量最佳。因此,合理的灌溉量有助于作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干物质的积累,进而有效提高作物的生长状况及产量。
-
不同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根系特征差异研究
Abstract:
以氮高效类型紫花苜蓿品种“LW6010”和“甘农5号”、氮低效类型紫花苜蓿品种“陇东苜蓿”和“金皇后”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在不施氮和施氮103.5kg/hm2(纯氮)处理下生长特性与根系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下,氮高效类型紫花苜蓿品种“LW6010”和“甘农5号”的株高、叶面积、分枝数、地上生物量、主根长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陇东苜蓿”和“金皇后”(P<0.05);在不施氮处理下,氮高效类型紫花苜蓿品种中“LW6010”和“甘农5号”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陇东苜蓿”和“金皇后”(P<0.05)。施氮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2种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在施氮后均显著提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与主根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故良好的根系特征是紫花苜蓿实现高产的基础。
-
6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垂穗披碱草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Abstract:
以前期研究获得的6株具有促生特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将促生菌接种于垂穗披碱草幼苗的土壤中,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垂穗披碱草株高,根系发育相关指标以及土壤pH、电导率、速效磷、铵态氮与硝态氮的变化,筛选最优菌种资源。结果表明:6株促生菌均能促进垂穗披碱草生长,提高土壤质量。促生菌处理后垂穗披碱草第1茬株高增加6.4%-14.26%,第2茬株高增加11.66%-20.96%,同时增加了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投影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促生菌处理使土壤pH降低了1.36%-1.81%,而电导率增加了0.86%-60.30%,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7.97%-37.00%,铵态氮含量增加8.41%-59.81%,硝态氮含量仅Y3与Fn1分别较CK增加了184.95%、103.23%。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Y3处理对垂穗披碱草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是最理想的接种剂。
-
混收混贮对间作紫花苜蓿/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为解决生产实践中不同种类牧草收获和混合青贮同步进行的难题,本研究选取紫花苜蓿和甜高粱为试验材料,将其间作种植后进行混收混贮试验,对青贮前后营养品质及青贮后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展开研究,并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贮后所有处理的WSC、NDF及ADF含量均有所降低,RFV均有提高。与单贮相比,紫花苜蓿+甜高粱混收混贮处理的CP含量与RFV高于甜高粱单贮。与紫花苜蓿单贮相比,混收混贮处理的WSC和LA含量显著提高,而pH值、AN、AA和PA含量则显著降低。同时,混收混贮后的感官品质也优于紫花苜蓿单贮。使用隶属函数对3种青贮处理进行排序,排名为紫花苜蓿+甜高粱混收混贮>甜高粱单贮>紫花苜蓿单贮。综上,紫花苜蓿与甜高粱间作种植后直接进行混收混贮,不但可以有效保存混合青贮的营养成分,而且能够改善青贮发酵品质。
-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对燕麦种子内源激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姚瑞瑞, 刘欢, 马圆, 赵桂琴, 师尚礼, 张然, 韩斌, 章海龙
Abstract:
以裸燕麦‘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自然老化(室温贮藏)和人工老化(45℃,95%RH)下燕麦种子活力指标、生理指标和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燕麦种子两种不同衰老过程中的活力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人工老化96 h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较CK显著下降12.00%、12.78%和34.09%(P<0.05);燕麦种子膜脂过氧化程度低,内源GA3和IAA含量缓慢下降,ABA含量缓慢上升,种子活力变化不明显。自然老化8年燕麦种子各活力指标较CK平均显著下降84.52%(P<0.05);种子POD活性、GA3和IAA均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分别显著下降25.70%、49.80%和35.50%(P<0.05),种子浸出液电导率、丙二醛和内源ABA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7.73%、50.52%和32.76%(P<0.05);燕麦种子活力严重丧失。相关性分析也表明,自然老化燕麦种子萌发指标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SOD、POD、IAA和ABA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人工老化燕麦种子萌发指标与各生理指标呈相关或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自然老化燕麦种子的生理参数比人工加速老化种子更敏感。
-
水杨酸对燕麦叶斑病的诱导抗性及其生理机制
王正, 杨娟娟, 潘渊博, 张建贵, 柴继宽, 赵桂琴, 牛奎举
Abstract: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对燕麦(Avena sativa)抗叶斑病的诱导效应及诱导抗病机理,本研究以‘牧乐思’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0、0.1、0.25、0.5、1和5 mmol·L-1)后接种燕麦徳氏霉(Drechslera avenae)病原菌,以未接种病原菌为对照,接种病原菌9 d后统计病情指数和采集叶片测定抗氧化系统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叶斑病明显抑制燕麦生长,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后叶斑病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其中1 mmol·L-1水杨酸处理下病情指数、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最低,叶绿素含量、SOD、POD、CAT和APX活性最高,分别低于和高于叶斑病处理47.85 %、45.45 %、29.29 %、11.75 %和24.78 %、60.31 %、76.22 %、60.15 %、19.35 %;0.25 mmol·L-1水杨酸处理下PAL活性最高,高于叶斑病处理73.12 %;0.5 mmol·L-1水杨酸处理下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叶斑病处理45.76 %和43.95 %。综合各项指标结果,各浓度诱导燕麦抗叶斑病处理下1 mmol·L-1褪黑素处理下表现最优。喷施外源水杨酸后能够诱导其降低发病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并且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使体内活性氧达到稳态水平,还能提高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的PAL活性,有利于提高次生代谢物合成,提高自我保护性,为燕麦防治叶斑病提高了新途径。
-
不同生育时期草地早熟禾小穗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Abstract:
探究草地早熟禾小穗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特性,以期为草地早熟禾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5份草地早熟禾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钾(K)、钠(Na)、镁(Mg)、钙(Ca)、铜(Cu)、铁(Fe)、锰(Mn)和锌(Zn)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进行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在不同生育时期小穗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均有较大差异,变异系数为12%~60%,Mn元素变异系数最大,可改良的潜力最大,Cu元素变异系数最小,含量稳定。不同材料小穗中矿质元素含量高低排序为K>Mg>Ca>Na>Mn>Zn>Fe>Cu。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草地早熟禾生殖生长期间应多施Na、Mn和Zn肥,可获得优质种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谷对矿质元素吸收富集能力强,可作为优异品质育种的亲本材料进行重点利用。第Ⅰ类群甘谷和青海扁茎K、Mg、Cu和Zn元素含量较高;第Ⅱ类群肃南和‘午夜2号’Ca和Mn元素含量最高;第Ⅲ类群定西Na和Fe元素含量较高,在草地早熟禾的育种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加以开发利用。
-
划破和补播对醉马草型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Abstract:
为了揭示毒草型退化高寒草甸逆向转变的驱动因子,以青藏高原醉马草型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划破草皮(CT)和划破草皮-补播(CTS)处理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醉马草种群繁殖能力和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未进行任何措施的醉马草草地(CK)相比,CT和CTS均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地上生物量、土壤容重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10.90%和62.02%、24.95%和33.12%、7.58%和15.33%,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7.04%和40.19%、9.21%和8.67%、12.74%和7.66%、33.73%和50.10%、13.14%和7.10%(P<0.05)。此外,CTS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冠幅面积和种子产量,分别降低49.03%和38.89%,显著提高了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22.72%、10.51%、31.45%、27.75%、27.90%和14.29%(P<0.05)。雷达图表明,划破-补播处理对研究区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更佳。因此,因地制宜进行醉马草型退化高寒草甸划破草皮-补播调控措施,能够有效抑制醉马草的繁殖,促进可食牧草生长,改善????????????? 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
-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23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评价
Abstract:
为比较不同种质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本研究采用15%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并对23份苜蓿的14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干旱胁迫对甘农3号、甘农5号、甘农6号、甘农7号和巨能7的株高、根长、苗鲜重与苗干重、根系鲜重与根系干重抑制最为明显,但甘农4号、陇东苜蓿和WL168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长度在干旱胁迫下明显增加,其中WL168的根长、根系鲜重与干重增加最为明显,分别为7.67%、50.00%和14.22%,这一反应是强抗旱苜蓿品种抵抗干旱胁迫的重要途径。此外,与对照相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b、叶绿素均有所上升,说明抗旱性较好的紫花苜材料通过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来应对干旱胁迫对叶片的损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个指标可归纳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065%,以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评价23份材料的抗旱性强弱,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材料为MF4010、WL168HQ、清水苜蓿、陇东苜蓿、甘农4号和采集于皋兰的野生材料,抗旱性较弱的材料为甘农7号、巨能7、甘农6号、甘农5号和甘农3号。
-
60Co-γ辐射和干旱胁迫对苜蓿组培苗生理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究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对60Co-γ辐射和干旱胁迫生理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试验以3种愈伤组织分化组培苗为材料,其中G3和G4为辐射苜蓿种子的变异植株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组培苗(CK为未辐射),对3种组培苗分别进行PEG胁迫,分析苜蓿组培苗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苜蓿组培苗对辐射和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不同,导致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POD、CAT、SOD活性及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产生不同的变化。通过8项生理生化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3种苜蓿组培苗抗旱性强弱为G4>G3>CK。对比组培苗在辐射处理和干旱胁迫下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变化,辐射增加甲基化水平(G4>CK),干旱胁迫降低甲基化水平。【结论】60Co-γ辐射可提高苜蓿组培苗抗旱性,可通过DNA甲基化修饰调节对辐射和干旱胁迫响应,为利用辐射技术获得苜蓿抗性突变体的研究提供基础。
-
7个饲用燕麦品种在甘肃5个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性能分析
Abstract:
为了比较7个燕麦品种在甘肃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产量表现,探究不同生态区环境对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陇燕1号、陇燕2号、陇燕3号、白燕7号、甜燕麦、牧乐思及黑玫克7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兰州市安宁区(半干旱区、有灌溉)、山丹县(冷凉半湿润区、有灌溉)、天祝县(高寒半湿润区、无灌溉)、碌曲县(高寒湿润区、无灌溉)、通渭县(二阴区、无灌溉)开展了小区试验,测定了各供试材料的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以及株高、茎粗、分蘖数、有效分蘖数、主穗长、小穗数、千粒重等指标,对供试材料在不同种植区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种植区域对饲用燕麦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海拔较低、有灌溉条件的安宁区和山丹县,燕麦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种植区;在无灌溉条件的二阴区和高寒半湿润区、高寒湿润区,干草产量总体随降雨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种子产量则逐渐下降。7个品种在5个种植区的表现差异显著,平均干草产量为3.71~6.73 t·hm-2,平均种子产量为4.43~5.59 t·hm-2。株高和分蘖数对干草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多个种植区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小穗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在有灌溉的2个地区,陇燕1号干草产量最高,平均为7.32 t·hm-2;在无灌溉条件的地区,陇燕2号在二阴区表现最佳,陇燕3号在高寒半湿润的天祝干草产量最高,为5.91 t·hm-2,甜燕麦则在高寒湿润的碌曲草产量最优(5.32 t·hm-2)。7个品种中,陇燕1号在各个生态区的种子产量均较高但变幅较大,黑玫克的种子产量不是最高但表现最稳定,因此,若在部分区域追求种子高产,宜选陇燕1号;若要在不同生态区域实现稳产,黑玫克是最佳选择。
-
不同宁夏枸杞品种种子耐锂性综合评价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种子的耐锂性强弱。【方法】试验采用LiCl溶液模拟锂环境,研究了11份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根长和活力指数,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耐锂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宁杞7号、宁农杞1号、宁农杞9号、14-401NM和16-23-8-10的发芽率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的锂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枸杞对锂有一定的耐性。14-4-4-16品种虽然不存在上述的变化趋势,但发芽率在任意浓度下都高于其他品种,且在高浓度下也保持着高的萌发率,因此通过综合评价,排名顺序为:14-401NM>14-4-4-13>16-23-8-10>宁农杞2号>宁农杞1号>16-23-7-8>宁农杞9号>宁杞5号>宁杞1号>14-16>宁杞7号。【结论】14-401NM、14-4-4-13和16-23-8-10综合隶属排名较高,耐锂性相对较强。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可为通过枸杞来修复锂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12 kg/hm2(N1)、24 kg/hm2(N2)、48 kg/hm2(N3)和96 kg/hm2(N4) 4个氮素添加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N0),共5个处理4次重复。于2020年7、8月施肥两次,9月采集样品测定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养分,探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N3处理下,根际土壤全氮、全钾及有机质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6.40%、6.10%和22.66%,施氮水平对根际土壤全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土壤全磷则在N2处理水平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处理水平的增加,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含水量变幅不大,pH值呈先升后降趋势,在N4处理水平下为最低,比对照降低了0.13%。而根际土壤导电率在N4处理下最高为189.45。N4施氮水平对根际土壤pH和导电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仅在不同浓度施氮量下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养分变化来看,N3处理(48 kg/hm2)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土壤肥力有促进作用。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的合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互作机制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明确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高产优质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以公农1号(Medicago sativa Gongnong No.1)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2个种植密度(15 kg·hm-2、12.5 kg·hm-2)和5个施肥量(0 kg·hm-2、200 kg·hm-2、400 kg·hm-2、600 kg·hm-2、800 kg·hm-2),对其生长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以及二者互作对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分枝数、生长速度、产量等指标有显著影响,各指标在低种植密度处理下(12.5 kg·hm-2)均好于高种植密度处理(15 kg·hm-2),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12.5 kg·hm-2,施肥量为600 kg·hm-2共同处理下,茎粗、分枝数、株高、生长速度、茎叶比和干鲜比均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饲草年产量达最大值,为17519.53 Kg·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说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互作对紫花苜蓿生长影响较大,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可以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增加紫花苜蓿产量。综合紫花苜蓿生长各指标和饲草产量,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是12.5 kg·hm-2,适宜的施肥量是600 kg·hm-2。
-
大兴安岭南麓不同退化程度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Abstract:
通过对大兴安岭南麓不同退化程度草甸草原植物种类、生物量、高度、密度、频度、分盖度、总盖度等相关指标调查,结合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等相关计算,对不同退化程度条件下草原基本状况进行评估,为草原科学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共22科52属61种,主要植物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豆科,且生态适应性较强;物种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逐渐降低,表现为未退化(44种)>轻度退化(40种)>中度退化(29种)>重度退化(17种);草地群落的生物量、高度、盖度、Shannon-Wiener 指数和Simpson 指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降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豆科植物重要值逐渐降低,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重要值逐渐增加,表现为未退化(0.00%)<轻度退化(1.04%)<中度退化(3.26%)<重度退化(8.02%),形成以狼毒为主要伴生种的草地群落。综上,随着大兴安岭南麓草甸草原退化程度加重群落结构趋向单一,多样性逐渐降低,草场质量急剧下降,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被破坏。
-
切根对5龄老芒麦光合及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本文以不同来源3份5龄老芒麦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提高老芒麦使用年限的栽培措施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方法】通过“一”字切根(RC1)及“十”字切根(RC2)的方法,探究高龄老芒麦光合及抗性生理特性对切根扰动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在切根处理下,3份老芒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较对照均提高,而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其中,E1(野生种)老芒麦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最高,较E3(栽培种)分别提高了23.10%、28.64%和81.39%;E2(野生种)老芒麦的净光合速率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较E3老芒麦分别提高了20.81%和26.51%,丙二醛含量较E3老芒麦降低了57.89%;E3老芒麦的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结论】主成分分析综合表明,RC1处理在3份老芒麦中均优于RC2处理,其中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为主要的调控指标。
-
城市河岸带植物芦苇根系特性及其与水土因子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分析城市河岸带典型群落优势种芦苇根系特性及其水土环境因子特征,进一步揭示植物地下根系生态过程,以期为河岸带植被管理与恢复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浐灞河西安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前期对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人为干扰情况的调研,选取典型样点采集优势种芦苇根系及其生境水土样品并进行室内分析,探讨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优势种芦苇根系特性及其与生境水土因子的关系。【结果】(1)西安浐灞河岸带植物萌发期与营养生长期优势种芦苇根孔隙度范围分别为6.4%-43.87%、23.63%-35.50%;浐河芦苇两生长期芦苇根径均存在差异,分别为0.88-1.92mm、0.90-1.62mm,灞河样点基本持平;萌发期芦苇根节长范围为1.18-5.30cm,营养生长期基本呈下降趋势。(2)不同生长期优势种芦苇个体根系生物量有明显差异,且呈根茎远高于不定根,两生长期占比分别为76%-92%、65%-95%;浐河芦苇群落根生物量亦存在明显差异,干重范围为174.54-706.63 g/m2和197.02-514.91 g/m2。(3)相关分析等表明,植物不同生长期水土环境因子等性质对芦苇根系特性的影响不同。萌发期土壤水分、有机碳、速效磷、硝态氮、pH及水体pH、氨氮、可溶性磷对芦苇根系特性影响较大,营养生长期则有所变化。【结论】城市河岸带水文变化及人为干扰影响下,优势种芦苇根系特征及水土因子变化趋于复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显著影响优势种个体及群落根系生物量;在水文变化、外源物输入及群落物种组成显著变化下,植物根系特征与水土因子耦合关系亦有所不同。综上,人为干扰的城市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优化河岸带植物群落组成可促进土壤中植物根系生态功能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
鹰嘴紫云英生长初期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Abstract:
【目的】为了研究Na Cl胁迫对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 cicer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法测定了不同Na Cl浓度(0,50,100,150,200,250,300 mmol·L-1)下鹰嘴紫云英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发芽率、活力指数、芽长和芽重先升高后降低;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根芽比降低;相对盐害率先减小后增加;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P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活性、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活性氧自由基呈上升趋势。【结论】可见,Na Cl浓度小于50 mmol·L-1时可促进鹰嘴紫云英种子的发芽,大于100 mmol·L-1则显著抑制。由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可知,在Na Cl浓度小于150 mmol·L-1时鹰嘴紫云英幼苗可通过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膜胞质氧化和活性氧自由基积累以适应Na Cl胁迫,大于150 mmol·L-1时则影响正常生长。
-
融雪剂对路域植物和土壤的影响及其耐性植物筛选
李志平, 方明, 杨智, 陈茂阳, 余文婕, 岳建伟, 李素清, 李瑞金
Abstract:
[目的]研究融雪剂对路域植物群落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的影响,并筛选耐性植物。[方法]在太原市某道路两侧,进行植物样方调查与植物及根际土壤样本采集。研究路域植物根际土壤含盐量、土壤酶活性、植物叶和根中抗逆性指标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低盐)比,融雪剂组(高盐)植物群落优势种根际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且与含盐量呈负相关。融雪剂组优势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降低,但与含盐量无相关性。土壤含盐量呈刺槐<冬青<堪察加景天<草地早熟禾<女贞的特征。(2)融雪剂组植物叶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低,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高。融雪剂组堪察加景天和女贞叶和根中丙二醛含量低于冬青和草地早熟禾。融雪剂组冬青叶中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组低,而女贞叶中其含量比对照组高。[结论]融雪剂对植物叶绿素合成、抗寒、抗氧化和细胞保水性有不良影响,且对路域土壤有不利影响。堪察加景天和女贞植物抗逆性比冬青和草地早熟禾好。
-
不同恢复措施对甘南退化高寒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特征的影响
Abstract:
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程度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如何有效恢复退化高寒草地已成为青藏高原放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夏河县中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设置S1(鼠害防控),S2(S1+返青期休牧30 d+机械免耕补播),S3(S1+返青期休牧45 d+机械免耕补播),S4(S2+机械免耕施肥)和S5(S3+机械免耕施肥)5个处理,探讨了综合恢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群落演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恢复措施均提高了盖度和总生物量,其中S5处理三年恢复期内平均值提高到99.33%和2042.20 kg/亩,效果显著(P<0.05);所有恢复措施提高了禾本科牧草和杂类草牧草生物量,降低了莎草科和不可食牧草生物量;S4和S5处理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Shann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与均匀度指数(P<0.05),而在修复后两年这种不利影响逐渐消失;S1、S2和S3处理对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鼠害防控+返青期休牧45 d+机械免耕补播+机械免耕施肥的综合修复措施有利于夏河县中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的生态恢复。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上游甘南退化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恢复提供了数据支撑。
-
外源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红豆草光合特性和根系特征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不同红豆草材料光合作用和根系结构的影响,为筛选缓解红豆草盐胁迫的最佳水杨酸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耐盐(9860和9977)、敏盐(1和蒙农红豆草)红豆草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在0.8% NaCl胁迫浓度下,对各红豆草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根系形态及根系解剖参数。【结果】盐胁迫下,供试红豆草幼苗的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根系平均直径(ARD)、根系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皮层厚度和木质部导管数目均显著降低(P<0.05),叶片胞间CO2浓度(Ci)、根体积(RV)、根表面积(RSA)、根系总长(RL)、根尖数(RTN)、根系导管面积和导管直径均显著升高(P<0.05)。喷施外源水杨酸后,供试红豆草的Gs、Pn、Tr、WUE、ARD、根系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皮层厚度和木质部导管数目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水杨酸浓度为1.0?mmol.L-1时达到最大值;而Ci、RV、RSA、RL、RTN、根系导管面积和导管直径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在水杨酸浓度为1.0?mmol.L-1时达到最小。材料9860的Gs、Pn、Tr在1.0?mmol.L-1时,增幅分别为52.3%、73.9%、41.4%,根系韧皮部面积增加了2.12倍;RV、RTN、导管面积和导管直径分别降低了65.6%、46.1%、39.4%、24.9%。【结论】红豆草材料在NaCl胁迫下,经0.5~1.5?mmol.L-1水杨酸处理后,均得到有效缓解,且在喷施1.0?mmol.L-1水杨酸处理下缓解效果最佳。
-
低磷胁迫对红豆草形态和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耐低磷和磷敏感红豆草形态指标和根系解剖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本试验采用营养液砂培法,以耐低磷5号、10295和甘肃红豆草及磷敏感6、1号材料为研究对象,设置常磷(1.00 mmol.L-1 KH2PO4,NP)和低磷(0.01 mmol.L-1 KH2PO4,LP)胁迫处理,分别在处理0?d、12?d和24?d采样测定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分析根系平面结构,并对根系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抑制红豆草的生长,促进根长的增长,随胁迫天数的增加,供试红豆草材料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导管面积、导管直径、导管数量、皮层厚度均显著下降,而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明显增加;磷敏感材料6和1号的叶长、叶面积降幅大于耐低磷材料,且根体积、根表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导管面积、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耐低磷材料5号、10295和GS,表明耐低磷材料5号、10295和GS较磷敏感材料6和1号耐低磷胁迫能力强。主成分分析表明,根表面积、根体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和皮层厚度可作为评价红豆草耐低磷的重要指标。
-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DNA条形码库的建立及其系统关系分析
Abstract:
【目的】蝴蝶因生物或环境因子的不同导致其种内形态特征变异明显,给种类鉴定造成困难,容易出现错鉴或误鉴。为明确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物种资源,拓宽其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于2021-2022年对保护区的蝴蝶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方法】采用形态和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种类鉴定,构建全部蝶类的DNA条形码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COI序列构建NJ树分析其系统关系。【结果】此次共鉴定保护区蝴蝶5科39属75种,选取其中的145号标本进行基因提取和测序,获得145条长度为675 bp的蝶类物种COI序列。其中,塔洒灰蝶(Satyrium thalia)、蓝底霾灰蝶(Maculimea cyanecula)、黄环蛱蝶(Neptis thems)、黄缘蛱蝶(Ngmphalis antiopa)、西门珍眼蝶(Coenonympha semenovi)、牧女珍眼蝶(Coenonympha amaryllis)、古北拟酒眼蝶(Paroeneis palearcticus)的COI序列均为首次获得。比对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后者对部分误鉴、错鉴或难于鉴定的物种进行了有效修订或补充。基于COI序列构建的NJ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保护区蝶类在属级水平上系统关系明确,但科级水平上的系统关系尚存在问题。【结论】分子鉴定可以很好的辅助形态学对蝴蝶物种进行鉴定,其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需选取更多的基因标记进行联合分析。
-
精胺浸种对紫花苜蓿种子抗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干旱胁迫下精胺(Spm)浸种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0.1、0.5和1mM三个Spm浸种浓度,对强抗旱陇中苜蓿和弱抗旱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两品种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芽长、根芽比和幼苗单株鲜重。【结果】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Spm浸种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幼苗的胚根长、胚芽长、根芽比和单株鲜重。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0.6 MPa下,促进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外源Spm浸种浓度为1 mM,在-1.2 MPa下,促进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外源Spm浸种浓度为0.1 mM。但总体来说,0.1 mM Spm浸种处理是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最佳浓度。【结论】Spm浸种处理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的抑制。与抗旱型品种相比,Spm浸种对干旱敏感型品种的缓解效果更好。0.1 mM Spm浸种处理是缓解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最佳浓度。
-
果洛州高寒草甸青海田鼠种群年龄划分及其种群的季节性特征
贺有龙, 周睿, 罗雪云, 旦知才让, 刘永琦, 华热, 韩建芳, 马晓军, 张永基
Abstract:
研究啮齿动物年龄的划分对其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是青海省独有的啮齿动物,探究其年龄组进行划分,是了解其生活史特征的有效方法,目前对于青海田鼠的年龄划分及其季节性种群特征的研究仍然较为少见。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间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共采集945例青海田鼠个体样本,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其体重和胴体重进行分析,通过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为辅助指标来划分青海田鼠年龄结构,分析不同季节青海田鼠的群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捕获到的青海田鼠可划分为5个年龄组,即幼年组(Ⅰ龄组,雄性胴体重≤18 g,雌性胴体重≤12 g)、亚成体组(Ⅱ龄组,18 g <雄性胴体重≤25 g,12 g <雌性胴体重≤21 g)、成年Ⅰ组(Ⅲ龄组,25 g <雄性胴体重≤34 g,21 g <雌性胴体重≤27 g)、成年Ⅱ组(Ⅳ龄组,34 g <雄性胴体重≤42 g,27 g <雌性胴体重≤36 g)、老年组(Ⅴ龄组,雄性胴体重≥42 g,雌性胴体重≥36 g);不同年龄组间种群繁殖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且成年组和老年组为种群繁殖的主体;青海田鼠种群结构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1-2月为冬眠期,只有极少数越冬成年个体活动,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种群主要以幼年体、亚成体和成年体为主,7-8月份达到繁殖高峰,亚成体和成年体比例增大,并在10月份结束繁殖,种群主要以成体和老年体为主。
-
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评价
Abstract: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草坪草的影响及筛选抗旱能力较强的草坪草品种,本研究选取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生长的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各4个品种,用PEG-6000进行干旱胁迫的模拟试验,测定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各品种的生长速率、外观表现、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丙二醛含量等生长及生理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草坪草受到的胁迫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草坪草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和表现均受到一定的抑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减少,丙二醛含量增加,且存在较大的品种差异。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各品种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绿拓>丽川>交战>闪电>反叛者Ⅳ>泰绿>精华>反叛者Ⅴ。
-
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多苗特性的比较
Abstract:
禾本科植物中,多胚现象或多胚苗现象是无融合生殖物种在胚胎学和形态学上的重要特征。为了解草地早熟禾同一种子中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胚的萌发特点,以16个品种为材料,比较多苗的发生率,分析了多苗的类型和形成特点,筛选出双苗萌发特性最好的品种。结果显示,‘巴润’的双苗率、三苗率和双苗发芽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8.60%、3.07%、31.80%和0.23,‘飞跃’、‘耐力’、‘特锐’、‘午夜2号’、‘巴润’、‘HGT’、‘斗士’和‘新歌来德’共8个品种出现了三苗。‘耐力’的双苗率最低。单苗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双苗,大多数品种中单苗苗长与不等大双苗大苗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等大双苗,多数品种单苗和双苗之间的胚根长及苗重差异不显著。对双苗特性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巴润’多双苗特性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特性提供可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并为草地早熟禾草坪选种提供依据。
-
施氮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抽雄期光合日变化、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施氮对河西走廊灌溉区青贮玉米光合日变化和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寻求河西走廊灌溉区最佳施氮量。【方法】以青贮玉米金铃 67号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在河西走廊灌溉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N0(0kg/hm2)、N1(218kg/hm2)、N2(249kg/hm2)、N3(280kg/hm2)、N4(311kg/hm2),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抽雄期叶绿素SPAD、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差异。【结果】青贮玉米在N3处理下叶绿素SPAD值最大,相较于N0提高17.56%;在N3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7.42%、36.56%,N4处理下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比N0高50.00%、49.14%,胞间二氧化碳N2处理下比N0高42.96%,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均以N3处理下最高,相比N0株高、基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0.60%、18.18%、41.05%、34.59%。【结论】河西灌区施氮量280kg/hm2能够提高抽雄期玉米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
-
铜镍胁迫对早熟禾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铜镍胁迫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耐铜镍植物午夜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Midnight’)为供试植物,设置铜镍不同浓度复合溶液(0、100、200、400、800、1600?mg·kg-1),分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随铜镍胁迫浓度升高,根际土壤水分(Soil water content,SWC)、铜镍离子含量均显著增加;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磷(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SMBP)及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均先升后降,除AK外,其余指标均在铜镍浓度为100 mg/kg达到最高;根际土壤pH、脲酶(Urease,U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脱氢酶(Dehydrogensae,DH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A)活性均显著下降;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SOM、SWC和AK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
-
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Abstract:
【目的】探讨淮南采煤沉陷区长期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的作用效果,为淮南复垦矿区土壤质量提升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方法】选取未改造地(裸地)、人工草地、石楠林地、水杉林地、刺槐林地、刺槐-侧柏混交林地这6种人工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建立样地,运用对角线法进行土壤采集,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有机碳库组分含量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种植人工植被有效降低了土壤pH值;人工植被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改造地,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却低于未改造地。除过氧化氢酶以外,其余4种酶活性在未改造地中均处于最低水平。刺槐-侧柏混交林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含量均高于其他人工植被。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除过氧化氢酶以外,其余4种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显著。各人工植被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含量,刺槐-侧柏混交林的总有机碳量与可溶性有机碳量均高于其余5种类型样地,刺槐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所有类型样地中达到最高水平,水杉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在在所有类型样地中达到最高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是土壤酶活性重要的影响因子,能解释酶活性变异的66.04%。【结论】人工植被改善了复垦矿区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的含量。土壤酶活性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可以用来表征淮南采煤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及有机碳固持能力。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模式对土壤肥力、固碳能力提升效果更显著,对矿区土壤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
根系分隔方式对燕麦/豌豆间作产量、氮素吸收及豌豆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了解燕麦和豌豆间作系统中地下部互作对产量、氮素固定与分配的影响,本研究设燕麦单作、豌豆单作、燕麦豌豆间作不隔根、尼龙网隔根和塑料膜隔根共5个处理,探究了间作系统的产量及构成,分析了各器官氮素积累以及氮素固定、结瘤固氮特性对根系分隔的响应。结果表明,燕麦/豌豆间作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6和1.08,产量较单作更高;塑料膜隔根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0.94,不具产量优势。根系互作促进了燕麦株高及穗部的生长发育,降低了豌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在燕麦灌浆期,不隔根的燕麦叶片和根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尼龙网隔根的豌豆豆荚和叶片氮含量最高,而塑料膜隔根处理的根部氮含量较单作、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分别高出了21.54%、22.08%和120.51%;尼龙网隔根的根瘤数、根瘤重及固氮酶活性较塑料膜隔根分别提高了84.62 %、66.67 %和81.16 %,较单作分别提高了54.84%、11.11%和122.22%。在燕麦成熟期,不隔根的燕麦穗部、茎秆、叶片和根系的氮含量较塑料膜隔根处理分别高16.99 %、68.01 %、3.47 %和14.18 %;尼龙网隔根处理的豌豆豆荚、茎秆和根部以及不隔根处理的叶片氮含量最高;根瘤数及重量在各处理间由大到小依次为:根系不分隔>尼龙网隔根>单作>塑料膜隔根,而固氮酶活性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由此可见,燕麦和豌豆间作的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地下部贡献。不隔根时间作产量最高,尼龙网隔根时豌豆能够固定更多的氮素,增加自身器官及燕麦对氮的吸收和积累。燕麦旺盛的氮需求通过根系互作刺激并增加了豌豆对氮素的固定,地下部根系互作是燕麦/豌豆间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
诱导剂2,3-丁二醇对立枯丝核菌生长及草地早熟禾抗褐斑病过程中木质素变化的影响
Abstract:
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梯度诱导剂2,3-BD对其进行诱导处理,并通过人工接种法研究了植株对褐斑病的抗性。对其进行病情评价,木质素和木质素合成酶测定。结果表明:2,3-BD诱导显著降低草地早熟禾植株发病率。其中300 μmol/L浓度下诱导抗病效果最佳,能够使发病率由90%降低到50%,诱导效果可达到74%,显著抑制了R.solani入侵和扩展。同时发现2,3-BD对R.solani生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2,3-BD能诱导草地早熟禾木质素的显著积累,300 μmol/L浓度处理积累量最大。木质素合成酶PAL、4CL、POD和LAC活性也显著增加。
-
匙叶翼首花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及激素变化研究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匙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E.Pritz.] 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方法:本研究以新鲜饱满的匙叶翼首花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低温层积的处理方法,测定各层积阶段匙叶翼首花种子发芽率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并以小白菜种子为活性材料,对匙叶翼首花种子浸提物进行生物活性测验。结果:匙叶翼首花种子形态观察:瘦果,疏生贴伏毛,具棕褐色宿存萼刺。匙叶翼首花种子浸提液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根长和胚轴长的抑制先增强后减弱;层积后,GA/ABA、IAA/ABA、(GA+IAA)/ABA呈上升趋势,各层积阶段匙叶翼首花种子发芽率均高于未处理组。结论:初步推测匙叶翼首花种子内部存在内源抑制物;内源激素比例平衡及IAA含量的上升也是匙叶翼首花种子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之一。
-
桃色欧文氏菌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幼苗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为探究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巨能 551’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0、0.094、0.188、0.282、0.376、0.470 mg.mL-1)的Cp2粉红色素处理紫花苜蓿种子,待其生长至21 d后分离纯化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可培养细菌。【结果】研究表明:1)从不同浓度Cp2粉红色素处理下的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中共分离得到15种形态、颜色、大小各异的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鉴定可知它们隶属于原核生物界的3门11属,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占门水平的40%,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占属水平的20%。2)Cp2粉红色素能够使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和地下可培养细菌的数量较CK显著增加,且紫花苜蓿幼苗地下可培养细菌的数量高于地上。3)Cp2粉红色素使紫花苜蓿幼苗整株可培养细菌的群落优势属发生改变,随着Cp2粉红色素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幼苗整株可培养细菌的群落优势属由最初的芽孢杆菌属逐渐更替为短芽孢杆菌属、勒克氏菌属再到最终的泛菌属。【结论】桃色欧文氏菌Cp2粉红色素改变了紫花苜蓿幼苗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
-
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对高寒荒漠草地刺叶柄棘豆群落结构的影响
Abstract:
退化草场生态系统中毒杂草的拓殖在加剧恶劣生境中种间竞争的同时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对毒杂草的灭除是修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必选措施。为了探明专性除毒杂草剂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效应,本试验针对毒杂草“刺叶柄棘豆”(OxytropisSaciphyllaSLedeb.),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喷施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分析其治理效果。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喷施“毒杂净一号”后,群落内刺叶柄棘豆多度大幅度降低,分别降低89.77%和82.14%;群落其他物种多度有所增加,优势草本蒙古韭(AlliumSmongolicum Regel)和针茅(StipaScapillataSL.)的多度分别增加19.36%、15.78%和16.37%、14.62%,灌木亚菊(AjaniaSfruticulosaS(Ledeb.) Poljak.)和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ScompactaS(Losinsk.) Grubov)的多度分别增加2.38%、16.74%和12.23%、9.36%。喷施专性除草剂后,2020年和2021年灌草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5.31%、10.87%、10.46%和6.25%、8.59%和8.92%,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没有明显变化;而灌木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5.35%、13.71%、14.14%和12.86%、14.47%、14.96%,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分别增长了17.51%和8.96%。以上结果表明喷施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可以有效灭除毒杂草刺叶柄棘豆,促进草本植物的扩展,优化群落结构。
-
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潜在分布分析
王志成, 王艳, 康宇坤, 谭宇尘, 蒲强胜, 姚宝辉, 苏军虎
Abstract:
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变化受到气候、地形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物种潜在分布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1841)分布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疫源动物,对区域草地生产和生活有极大影响。为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喜马拉雅旱獭潜在分布影响,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库以及实地调查,获取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34个分布点数据,利用筛选出的11个环境变量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模拟4种情景(当前,2070sRCP2.6,2070sRCP4.5和2070sRCP8.5)下的潜在分布模式。结果发现: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214,满足精度要求;人类足迹指数和海拔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分别为50.30%和21.60%;与当前气候情景相比,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未来50年后的适生区面积预计呈现缩减趋势,高适生区预计由当前的2.23×105 km2分别缩减至1.84×105 km2、1.59×105 km2和1.84×105 km2。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未来很有必要对喜马拉雅旱獭管理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
马蔺种质资源花瓣抗氧化能力综合评价
Abstract:
【目的】为探讨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种质材料花瓣抗氧化能力的差异,筛选出花瓣抗氧化能力强的马蔺种质材料,为马蔺种质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本文选取了我国6个省区不同生境条件下22份马蔺种质资源,对盛花期花瓣的花青素、类黄酮、总酚、原花青素、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各种质材料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22份马蔺种质材料间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原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64.41%,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仅为4.53%;花青素含量范围为0.15~0.56 mg.g-1FW、类黄酮含量为0.51~1.34 mg.g-1FW、总酚含量为1.19~1.90 mg.g-1FW、原花青素含量为0~0.19 mg.g-1FW,羟自由基清除率范围24.97%~50.82%,总抗氧化能力为1.98~2.36 μmol Trolox.g-1FW。(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根据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参试的22份马蔺种质资源抗氧化能力聚为3大类,其中抗氧化能力强的8份包括ML011、ML012、ML013、ML014、ML016、ML019、ML029和ML035,抗氧化能力中等的9份和抗氧化能力弱的5份;(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参试马蔺种质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价排序结果为ML014>ML013>ML011>ML012>ML035>ML19>ML016>ML029>ML018>ML008>ML010>ML006>ML020>ML005>ML009> ML007>ML023>ML017>ML032>ML015>ML004>ML001,与聚类分析结果高度一致。【结论】以上研究表明,22份马蔺种质材料中ML011、ML012、ML013、ML014、ML016、ML019、ML029和ML035抗氧化能力强,为优异马蔺种质资源挖掘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川西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材料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研究
Abstract:
为研究不同小黑麦材料(系)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适应性,以8个不同材料(系)小黑麦为材料,测定了株高、枝条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小黑麦的枝条数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甘农4号小黑麦的株高、枝条数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且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 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综上,甘农4号小黑麦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优于其他材料(系),适宜于在川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
生态恢复前后民勤盆地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Abstract:
生态恢复措施是减缓生态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最直接反映。【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评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恢复效果。【方法】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工程”生态恢复时间轴(2000~2020)每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空间分辨率30 m×30 m),利用空间分析法,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3个维度分析工程实施前(2001-2005)、工程I阶段(2006-2010)、工程II阶段(2011-2015)、工程结束后(2016-2020)4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1)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未利用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三者面积占比之和>95.00%;2)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以未利用地和耕地的转入转出为主;3)单一动态度和贡献率最大的分别是建设用地(平均0.61)和未利用地(平均33.41%);4)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升-降-升”的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3.81%。【结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促进了民勤盆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处于发展期且发展程度较快。
-
桃色欧文氏菌对20个紫花苜蓿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为了探究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20个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内接种供试细菌的方法研究了桃色欧文氏菌对20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以及对幼苗根长、株高、鲜重、干重以及根、茎和叶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桃色欧文氏菌对20种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桃色欧文氏菌显著降低了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2)桃色欧文氏菌对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根长和株高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桃色欧文氏菌对20种紫花苜蓿品种的幼苗的鲜重和干重影响较小,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4)根据Topsis综合评价分析得出,桃色欧文氏菌对品种巨能601、耐盐之星和威神的总体影响较小,对‘巨能995’、‘旱地’和‘皇冠’三个品种的影响最大。5)桃色欧文氏菌对品种巨能995的根、茎和叶组织细胞结构造成了损伤。
-
宁夏引黄灌区19个紫花苜蓿品种营养价值评价
Abstract:
通过宁夏北部黄河灌区种植的对19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营养品质指标:干物质(DM)、粗灰分(Ash)、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相对饲喂价值(RFV)的测试分析,运用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宜该区域的高营养品质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7个营养指标在不同茬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DM均值、ADF均值、NDF均值和RFV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Ash均值、CP均值、EE均值含量差异显著(p<0.05)。CP均值在18.21%~19.91%,RFV均值在116.03~132.42。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秋眠级在4.0~6.0的4746、MF4020、阿迪娜、巨能601、瑞得这5个苜蓿品种的隶属函数均值较高,在宁夏灌区种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秋眠级在5.0~7.0的三得利、特克拉隶属函数均值较低,营养价值相对较差。
-
不同藏沙蒿种质的耐寒性评价
Abstract:
为了探究10份不同海拔藏沙蒿种质的耐低温萌发特性,以10份不同海拔的藏沙蒿种质为试验材料,在 20℃(对照)、16℃、12℃ 和 8℃低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萌芽试验,测定分析不同温度下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并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耐低温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10份藏沙蒿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芽长均低于对照,并且10份藏沙蒿种子的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号藏沙蒿种质材料的平均值最高为0.6203,抗寒性较强,10号藏沙蒿种质材料平均值最低为0.4161,抗寒性较弱。
-
红豆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Abstract:
为探究低磷胁迫对耐低磷和磷敏感红豆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磷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响应情况,本试验采用营养液沙培法,以材料6、5、1、10295和甘肃红豆草(GS)为研究对象,设置常磷(1.00 mmol.L-1 KH2PO4,NP)和低磷(0.01 mmol.L-1 KH2PO4,LP)胁迫处理,分别在处理0?d、12?d和24?d进行采样,测定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可溶性糖、淀粉、还原性糖、蔗糖和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磷胁迫程度的加剧,各材料地上部分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蔗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还原性糖含量下降,而地下部分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淀粉和还原性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蔗糖先降低后增加;随着胁迫天数的增加,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材料5的降幅最小,表明该材料耐低磷能力较强。
-
不同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
Abstract:
为探讨不同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差异,本研究采用二因素(紫花苜蓿品种、氮水平)裂区试验设计,设4个不同氮效率类型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LW6010”、“甘农5号”、“新牧1号”、“陇东苜蓿”、“甘农3号”、“甘农7号”、“金皇后”和“龙牧801”)和2个氮素水平(0和103.5 kg.hm-2),对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ADF、NDF及RFV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时,氮高效型“LW6010”、“甘农5号”和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的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及RFV高于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和氮低效型“陇东苜蓿”、“金皇后”;不施氮时,氮高效型“LW6010”、“甘农5号”和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的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及RFV高于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和氮低效型“陇东苜蓿”、“金皇后”。 综上所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和“甘农5号”的生产性能和肥料报酬率优于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和“金皇后”,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和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
祁连山荒漠草原啮齿动物及其捕食者时空重叠度
马义杰, 楚彬, 叶国辉, 蔡斌, 马翔, 王怡菲, 张雅, 孙炳堂, 李治, 花立民
Abstract:
捕食关系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着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明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明晰同域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栖息在祁连山荒漠草原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赤狐(Vulpes vulpes)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研究区内布设22台红外相机,利用获取的独立有效照片数据,分析4个物种活动节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兔狲全年均有活动,月活动强度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10月;赤狐冷季活动强度较高,暖季活动强度较低;子午沙鼠在3月份和10月份活动强度较高;大沙鼠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5月。2)子午沙鼠和赤狐主要在夜间活动,大沙鼠和兔狲主要在白天活动。3)兔狲与子午沙鼠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其次为赤狐和子午沙鼠、兔狲和大沙鼠、赤狐和大沙鼠。4)兔狲和大沙鼠的空间重叠系数最高(0.85),其次为赤狐和大沙鼠(0.71)、兔狲和子午沙鼠(0.69)、赤狐和子午沙鼠(0.68)。
-
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性质及草地早熟禾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为筛选出适合兰州新区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剂,本研究选取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内一处绿化用地为试验地,采用盆栽试验分析4种土壤改良剂组合在草地早熟禾种植前后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草地早熟禾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壤改良剂组合均降低了土壤pH、全盐量和植物中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的含量和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指示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高度、密度、叶宽、盖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所选4种盐碱改良剂中,改良后土壤指标达到了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理化条件,其中“3750kg/hm2腐殖酸+13500kg/hm2有机肥”改良剂组合效果最好,改良效果优于其它土壤改良剂。
-
河西走廊毒草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余涛, 董瑞, 甘瑞勋, 刘新, 唐庄生, 楚彬, 花立民, 郝媛媛
Abstract: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广泛生长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当地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毒草之一。了解其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骆驼蓬科学防控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分布点数据和16个环境因子数据探讨了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骆驼蓬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人为足迹、最湿月降雨量、海拔、坡度和土壤有效水含量,骆驼蓬适宜生境海拔为1711 ~ 2574 m,最湿月降雨量为40 ~ 74 mm,土壤有效水含量大于137 mm,人类足迹大于4,坡度小于5°。2)骆驼蓬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古浪县、凉州区、永昌县、山丹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民勤县、高台县和肃州区等。3)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骆驼蓬适生区会逐渐向西扩散, 2030年SSP245气候情景模式下适生区面积增长幅度最大,2050年SSP126气候情景模式下适生区面积增长幅度最大。
-
桃色欧文氏菌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粉红色素的生物功能,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巨能 551’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0、0.26、0.30、0.35、0.42、0.52 mg.mL-1)的Cp2粉红色素处理紫花苜蓿,测定处理后的发芽、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Cp2粉红色素浓度增加,紫花苜蓿幼苗出现黄化、软腐、矮化、萎蔫等症状,0.52 mg.mL-1处理致使紫花苜蓿幼苗根系长度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至最低,叶片相对电导率达到最高(P<0.05);0.42和0.52 mg.mL-1处理使幼苗SOD、CAT活性及根系活力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2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p2粉红色素严重抑制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的发育、降解叶绿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抗氧化物酶的活性。综合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萌发、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首次证实桃色欧文氏菌Cp2粉红色素作为该病原菌的毒力因子对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构成潜在威胁。
-
不同燕麦品种叶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张建贵, 赵桂琴, 柴继宽, 宫文龙, 张宁, 冉婵宇, 杜文盼, 杨莉, 朱青青
Abstract:
为探究燕麦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及综合抗病能力,本研究采用喷雾接种法对10个常见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德氏霉(Drechslera avenae)后,牧王、爱沃、燕王和白燕7号的抗病性相对较强,甜燕麦、青海444、陇燕3号、定引1号、定燕2号和牧乐思较弱;抗病性较强品种的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幅度较小,可溶性糖(SS)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显著(P<0.05),抗病性较弱的品种与其相反。通过隶属函数法获得的综合评价D值可将10个燕麦品种分别为高抗(牧王、爱沃和燕王)、中抗(白燕7号)、感病(甜燕麦、青海444、陇燕3号、定引1号)及中感(定燕2号和牧乐思)。
-
甘肃高寒阴湿区氮肥施用量对猫尾草种质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Abstract:
为研究甘肃高寒阴湿区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猫尾草种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确定猫尾草的最佳氮肥施用量及适宜种质,为其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个N肥施用量中,A4处理下的平均株高和平均鲜(干)草产量最高,且平均CP含量和平均EE含量均较高;4个猫尾草种质中,猫尾草新品系在4个氮肥施用量下的平均株高、平均鲜(干)草产量、平均CP含量和平均EE含量均最高,牧草品质较高。氮肥施用量×猫尾草种质交互作用中,A2B1处理的干草产量最高,CP含量和EE含量均较高。综上所述,甘肃高寒阴湿区猫尾草新品系在氮肥施用量为90 N kg hm-2时,株高(110.62 cm)、鲜草产量(63.09 t hm-2)、干草产量(16.48 t hm-2)、CP(8.13%)和EE(2.23%)含量均较高。
-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警戒鸣声识别
Abstract:
警戒行为是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高原鼠兔鸣叫是其警戒行为重要组成,明晰高原鼠兔警戒鸣叫对于理解高原鼠兔生存策略,丰富啮齿动物声音通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于 2021 年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原鼠兔分布区,选取20只高原鼠兔成体,用强指向话筒采集鸣叫声并用Adobe Audition 2020分析其警戒声讯信号特征;用单反相机记录鸣叫时伴随行为以识别警戒鸣声;。结果显示:(1)高原鼠兔雌雄性个体均可发出警戒声,警戒声属于短鸣,警戒声发出后其它个体表现出停止采食、环顾四周的警戒行为;(2)警戒短鸣由1个音节构成,时长0.1s-0.3s;(3)不同干扰下,高原鼠兔警戒鸣声特征不同,将不同警戒鸣声在野外回放后均可观察到高原鼠兔做出警戒行为响应。因此,高原鼠兔可以利用声讯信号传递风险信息,不同风险下警戒鸣声存在差异且更易对同类警戒鸣声做出响应。
-
30份苜蓿种质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寒性评价
Abstract:
为筛选和评价耐低温苜蓿种质,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生长30?d的国内外30份苜蓿种质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室温生长幼苗为对照,在-7?℃分别经过2?h、4?h、6?h、8?h处理后测定供试苜蓿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供试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递减,较对照分别降低6.1%~71.10%、6.61%~63.01%、6.18%~69.03%,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递增,较对照分别增加44.6%~55.54%、8.49%~47.7%,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后降且在低温胁迫6?h时增至最大,超氧化物歧化物活性呈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并在低温胁迫4?h时增幅最高、6?h时增幅最低。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将30份苜蓿分为4类,其中新品系P1、P2、P3、P4耐低温性好,可用于苜蓿耐低温新品种选育研究。
-
3个乌克兰和5个国内小黑麦品种(系)在甘肃中部地区的形态特性及营养品质比较
Abstract:
本试验以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5个小黑麦材料(C6、C10、C16、C23、C25)以及来自乌克兰的3个小黑麦材料(W33、W34、W35)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株高和分蘖数的动态变化,开花期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成熟期的单株生物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8种小黑麦材料的株高动态变化呈现先缓慢,后迅速,最后趋于稳定的增速;参试小黑麦材料的分蘖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国内小黑麦材料的长势整体优于乌克兰引进材料。C6在蜡熟期的单株生物量最高(78.04 g/株),W35最低(44.76 g/株)。从营养成分上看,C16的CP含量为各材料间最高,而C6的NDF及ADF含量均为材料间最低。参试小黑麦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C6>C16>C10>C25>W33>C23>W34>W35,C6和C16综合表现良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地区及其它气候相似区种植。
-
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Meta分析研究
Abstract:
草地生态系统能同时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放牧作为草地生态功能和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对草地多功能性的维持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基于29篇文献数据对内蒙古草原放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的文章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细菌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较敏感,重度放牧显著降低细菌香侬指数。放牧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循环等功能,且地上生物量的下降程度大于地下生物量。放牧强度增加会导致水分减少,pH增加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发生由正到负的转变。轻度放牧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维持,可以作为草地健康发展的利用方式。
-
基于无人机影像VDVI指数的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估算
花蕊, 董瑞, 包达尔罕, 蔡新成, 甘瑞勋, 蔡斌, 余涛, 楚彬, 唐庄生, 花立民
Abstract:
草地地上生物量是反映草地生产力及长势的重要指标,进行地上生物量高效调查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高时效、高分辨率的特点,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两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分析VDVI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上生物量进行无人机遥感估算。研究表明,VDVI指数与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70.68%,最优估产模型为y=-17070x22120.4x4.9506;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80.76%,最优估产模型为y=332.15x239.712x14.638。小型可见光无人机结合VDVI指数被证明可用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物量快速无损估算,可为高寒草地快速高效估产提供实用思路。
-
桃色欧文氏菌Cp2脂多糖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Abstract:
为探究桃色欧文氏菌Cp2脂多糖(ErwiniaSpersicina Cp2 Lipopolysaccharides, Cp2-LPSe)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N2为材料,用试剂盒法提取纯化Cp2-LPSe,用不同浓度Cp2-LPSe(0、0.157、0.314、0.471、0.628与0.785 EU.mL-1)处理秀丽隐杆线虫,测定其咽泵次数、繁殖能力、体脂含量、寿命长短、运动速度、运动振幅、身体弯曲频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各Cp2-LPSe浓度的处理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发育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浓度低于0.314 EU.mL-1 Cp2-LPSe时,除体脂含量外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并在0.314 EU.mL-1达到最大值;浓度超过0.314 EU.mL-1时,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综上,低于0.314 EU.mL-1 Cp2-LPSe处理秀丽隐杆线虫会提高其咽泵次数、运动速度、身体弯曲频率、运动振幅,在体脂含量不增高的前提下提高其繁殖能力、延长其寿命,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为Cp2-LPSe作为一种延缓机体衰老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
石灰性土壤磷矿粉直接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磷矿粉是一种难溶性磷肥,为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难溶性磷矿资源,探索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施用的可能性,本研究以3个不同品位磷矿粉为磷肥源(RPⅠ、RPⅡ和RPⅢ),以水溶性磷肥为对照(CK),对3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陇东苜蓿和金皇后进行了土培盆栽试验,分别对不同紫花苜蓿的株高、叶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地上、根系生物量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根生物量不论干重还是鲜重,RPⅡ组磷矿粉于陇东苜蓿上效果最显著(P<0.05);草生物量鲜重起始RPⅡ组磷矿粉于阿尔冈金苜蓿上效果较好,RPⅢ组磷矿粉于金皇后苜蓿上较其他显著(P<0.05);株高RPⅢ组磷矿粉于阿尔冈金苜蓿上效果最显著(P<0.05),RPⅡ组磷矿粉于于陇东苜蓿上效果最显著(P<0.05);叶数RPⅠ组磷矿粉于阿尔冈金苜蓿上显著(P<0.05),RPⅡ组磷矿粉于陇东苜蓿上效果显著(P<0.05);叶绿素起始RPⅡ组磷矿粉于陇东苜蓿的最好,后续RPⅠ组磷矿粉于阿尔冈金苜蓿好,RPⅠ组磷矿粉于陇东苜蓿好,RPⅢ组磷矿粉于金皇后苜蓿上效果好。综合分析可知,在该试验条件下,施RPⅡ组磷矿粉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肥效。
-
20份燕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Abstract:
为了解20份燕麦种质间的相对亲缘关系,利用8对SSR多态性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扩增出4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40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5个位点。SSR标记位点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香农指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308、3.0524、1.2710、0.6731和0.5521。聚类结果表明:20份燕麦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14-1.00,在相似系数0.59处,可将20份材料分为7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占总变异的83.44%,根据第一及第二主成分可将20份种质分为4个大组,且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遗传改良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
腐熟牛粪对紫花苜蓿根瘤的促生效应
Abstract:
通过腐熟牛粪不同量添加处理对紫花苜蓿促生能力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提高紫花苜蓿共生结瘤率和固氮效率的机制。以甘农9号为试验材料,以添加腐熟牛粪(不同添加量)为处理,通过生物学指标和根瘤相关指标的测定比较,发现129 g牛粪/盆(2.75 t/亩)为促生效果最佳施入量。进一步将腐熟牛粪浸提处理,将获得的粪渣、浸提液与全牛粪处理材料,分别进行添加处理盆栽,各处理对紫花苜蓿根瘤指标及促生能力差异比较表明,粪渣对紫花苜蓿根瘤的促生能力最强(根瘤数(P<0.05)、有效根瘤数(P<0.05)、根瘤重(P<0.05)、最大根瘤重(P<0.05)、侵染数(P<0.05)、侵染区长度(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不同处理的养分对紫花苜蓿根瘤特征指数的总解释量达到95.6%。全牛粪、粪渣所含养分对根瘤特征指数的形成极具正向的解释作用。特别在粪渣处理中,C/N与最大根瘤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根瘤数、总根瘤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速效P含量与包括根系侵染数的结瘤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C/N和速效P含量是调控紫花苜蓿根瘤发育及促生能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