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狼毒种子不同密度对6种草地植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化感影响

      2019(1):1-6.

      摘要 (74) HTML (0) PDF 963.10 K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狼毒种子对6种草地植物针茅(Stipa copillata)、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 、碱地风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分别将不同密度的狼毒种子(0、5、10、20、40粒/皿)和6种草地植物种子(10粒/皿)一起培养,并测定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狼毒种子密度增大,受试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先增大后减小,且为促进作用,在狼毒种子密度为10粒/皿时促进作用最大,促进作用由大至小依次为披碱草,羊草,扁穗冰草,针茅,碱地风毛菊,独行菜。除碱地风毛菊根长在狼毒种子密度为10粒/皿时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之外,其他受试植物根长苗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沙地苜蓿结瘤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2019(1):7-15.

      摘要 (75) HTML (0) PDF 1.46 M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筛选出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的根瘤菌-苜蓿最佳匹配组合,试验以编号为9、8-3、5-1、18-1、Z12.3的根瘤菌菌株作为菌源,以不接种根瘤菌作对照,进行了不同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品种接种不同根瘤菌试验,分析了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特性及根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肇东-(9)、农菁8号-(8-3)、东苜1号-(5-1)、草原3号-(5-1)、公农1号-(18-1)5个组合的植株高度较其对照显著增高;农菁8号-(8-3)和草原3号-(5-1)组合的根瘤重量较其对照显著增加;肇东-(9)、肇东-(18-1)、草原3号-(5-1)3个组合的根瘤数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东苜1号-(5-1)、公农1号-(18-1)及草原3号-(5-1)的苜蓿单位面积枝条数较对照增加显著;亦有接种后株高、根瘤数和产量较对照低的组合。草原2号-(18-1)和公农1号(18-1)两组根瘤菌苜蓿匹配组合较好,适合在科尔沁地区推广应用。

    • 干旱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019(1):16-28.

      摘要 (106) HTML (0) PDF 1.76 M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不同抗旱品种幼苗叶片的光合生理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以陇中苜蓿(强抗旱),陇东苜蓿(中抗旱)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弱抗旱)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以-1.2 MPa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不同胁迫时间(0、3、6、9和12 d)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含量、活性氧(O2·-、H2O2 和OH· )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供试苜蓿品种的RWC、Chl a 含量、Chl a/b 比值、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 )、PSⅡ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不断下降;而其O2·-、H2O2、OH· 和MDA 含量不断增加。陇中苜蓿叶片RWC、Chl a 含量、Fm、Fv/Fo、Fv/Fm、Yield 和ETR 的降幅及H2O2 和MDA含量的增幅均低于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供试苜蓿RWC、Chl a、Chl a/b、Fm、Fv/Fm、qP 、ETR、Yield 与O2·-、H2O2、OH· 、MDA 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对陇中苜蓿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叶绿素荧光特性因子(qN 、Yield、Chl a、qP 和ETR),而对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膜脂过氧化因子(OH· 、H2O2、O2·-和MDA)。相比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陇中苜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干旱影响小,其抗旱的重要生理原因是具有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较低的光合机构损伤及膜脂过氧化程度。

    • 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牧草的养分变化特征

      2019(1):29-35.

      摘要 (32) HTML (0) PDF 1.03 M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9)和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cv.Haibo)为材料,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进行了建植第2年的观察试验,测定粗蛋白含量(CP)、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FV),研究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的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PA 模式下1~4茬紫花苜蓿的CP含量平均值和RFV 平均值分别较AA 模式高12.80%、21.59%,而NDF含量平均值和ADF含量平均值分别较AA模式低9.05%、17.33%;在AP模式下1~3茬草地早熟禾的CP含量平均值和RFV 平均值分别较PP模式高25.36%、15.73%,而NDF含量平均值和ADF含量平均值分别较PP模式低11.22%、7.49%。不同处理下第2茬和第3茬的紫花苜蓿CP含量和RFV 值均高于第1茬和第4茬,而第3茬高于第2茬,NDF含量和ADF含量均表现为与其相反;在不同处理下草地早熟禾的CP含量和RFV 排序由高到低均为,第1茬>第2茬>第3茬,而NDF含量和ADF含量均表现为与其相反。因此,在牧草生产实践中应该广泛的实施轮作方式,抓好第1茬和第4茬紫花苜蓿以及第3茬草地早熟禾的田间管理,是获得最优质牧草的关键。

    •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9(1):36-43.

      摘要 (71) HTML (0) PDF 1.18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海和四川6个不同地理种群内生真菌侵染(E+)和未侵染的(E-)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为材料,研究其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品种维纳斯(Venus)和绅士(Esquir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 Venusl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胚根长在种群99、141草粉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 <0.05), Esquire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在种群41和99草粉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 <0.05);同一地理种群84草粉处理Esquire,E+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低于E-(P <0.05),种群41草粉处理E+的总生物量显著低于E-(P <0.05);在相同处理下, Venusl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和胚芽长显著低于Esquire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说明内生真菌能够影响黑麦草的萌发,且不同地理种群对其种子萌发作用不同,中华羊茅草粉对Venus的抑制作用更强,E+草粉的抑制作用强于E-。

    • 甘农2号小黑麦在云贵高原的生产性能研究

      2019(1):44-48.

      摘要 (55) HTML (0) PDF 900.78 K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以黑麦品系C39为对照,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在云贵高原地区不同播种密度(170、260、350、440、530 万基本苗/hm2)的株高、枝条数以及草产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黑麦的平均株高、枝条数和平均鲜(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黑麦。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小黑麦和黑麦的平均枝条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播种密度为350 万基本苗/hm2 时平均枝条数最多。从播种密度和牧草种类交互作用分析,播种密度为530 万基本苗/hm2 时,小黑麦的鲜(干)草产量最高(37 437.5、10 482.5 kg/hm2),黑麦的鲜(干)草产量也最高(21812.5、6415.4 kg/hm2),但均与播种密度为350 万基本苗/hm2 时的鲜(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考虑不同播种密度的枝条数,小黑麦播种密度为350 万基本苗/hm2 时枝条数最多且草产量较高,为最经济播种密度,但要获得最高产量,则需要将播种密度增至530 万基本苗/hm2。小黑麦的粗蛋白含量(11.13%)显著高于黑麦(9.05%),NDF含量(46.64%)和ADF含量(32.95%)则显著低于黑麦(51.05%,36.81%)。

    • 温度及培养基对黄花棘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9(1):49-54.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物理方法剥除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种皮,设置7个温度梯度以及选用7 种常用植物组织培养基进行黄花棘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培养温度和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温度对黄花棘豆种子发芽的影响较大,在10~40℃种子发芽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温度为25℃ 时,黄花棘豆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4.72%,当培养温度为30℃时,幼苗茎叶长、根长以及两子叶间宽度均达到最大值,其次以25℃培养各指标较高;黄花棘豆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 N6培养基,其次为 MS、 MT;幼苗的两子叶宽度最大的是 LS培养基,幼苗长度最长的是 White培养基,其次为SH 和 N6,幼苗根长最佳培养基为 MT,其次为 White、LS、SH 培养基。结合主成分分析,幼苗生长情况以及培养基配方用来最终确定黄花棘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最佳培养基为 MS培养基。

    • 铝胁迫下柠檬酸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9(1):55-60.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柠檬酸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以多年生黑麦草品种维多利亚为试材,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柠檬酸不同浓度(0.2,0.5,0.8,1.1,1.5mmol/L)对250mg/L和500 mg/L浓度铝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不能提高铝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但能促进铝胁迫下其地上部分以及地下部分的生长,同时还能提高幼苗叶片SOD活性,使其 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下降,柠檬酸浓度为0.8mmol/L时对缓解铝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的毒害作用最适宜。

    • 青海省高寒草地青藏苔草根围土壤细菌拮抗功能评价及鉴定

      2019(1):70-75.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青海高寒草地青藏苔草根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到8株菌株,其中1T5在28℃下经几次转接后不能生长,将其他7株细菌进行了拮抗功能评价及鉴定。结果表明:7株菌株中,只有1T4和1T8对指示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占分离总株数的25%,抑菌率在54.3%~75.7%,其中1T4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坏疽病菌(Phoma foveata)、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和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avenaceum )的抑菌率分别为67.1%、61.4%、75.7%和69.2%;1T8对番茄早疫病菌及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7%和54.3%,对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枯萎病菌没有抑菌作用;1T1、1T2、1T3、1T6和1T7对4种指示菌均没有拮抗作用;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将1T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1T8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 短期增温对亚高山草甸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2019(1):76-83.

      摘要 (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滇西北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提高土壤温度模拟全球气候变暖,探讨增温对夏季和冬季草地土壤水分,土壤呼吸速率和植被生物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顶式生长室的作用下,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地表年均温度较对照提高了1.56℃,冬季增温效果好于夏季。增温显著提高了草地的地上生物量(P <0.05),比对照高出148.76 g/m2。同时增温促进了根系向10~20 cm 土层扩展。在夏季和冬季,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单峰曲线,在14∶00时出现峰值,夏季的最高值为5.66 μmol/(m2·s),冬季为2.79 μmol/(m2·s),夏季的土壤呼吸速率较冬季高出2.87 μmol/(m2·s)。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了极显著的负相关(P <0.01)。

    • 人工老化对老芒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及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

      2019(1):84-90.

      摘要 (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采用高温(45℃)、高湿(100%RH)的方法处理供试种子,测定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SOD和POD活性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并采用酸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不同程度老化种子的醇溶蛋白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人工老化对老芒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及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老化程度的加重,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MDA 含量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老化3 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老化7 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了11.89 mg/g;老化处理7d后,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增幅为79.05%;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SOD、POD 活性都逐渐下降,老化7 d后,SOD和POD活性依次下降44.49%、32.62%;SOD活性下降大于POD活性下降。种子在老化过程中醇溶蛋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醇溶蛋白图谱颜色在处理的第3 d开始变浅,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α,β 和ω 区醇溶蛋白出现丢失的现象。

    • 低湿胁迫对昆虫病原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19(1):91-96.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8种甘肃省优势种昆虫病原线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生测法,测定了低湿胁迫对昆虫病原线虫存活率、致病力及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相对湿度50.5%分别处理5 ,7和9 h后,供试的斯氏属线虫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而异小杆属线虫存活率减低;经低湿处理9 h后再复苏,5种斯氏线虫侵染大蜡螟48 h后,Steinernema feltiae0619HT、S.bicornutum0631PG、S.kraussei0657L、S.karii0663YC对大蜡螟的致病力均为100%,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而S.affine 0619M为75%,差异显著(P <0.05);5 种线虫侵入率较对照组均下降,S.bicornutum0631PG、S.affine0619M、S.kraussei0657L较高,均高于16%,与S.karii0663YC差异显著(P <0.05);低湿胁迫后S.felitiae0619HT和Heterorhabditismegidis0627M 的生殖力无显著变化。试验表明,不同种类昆虫病原线虫在低湿胁迫的影响下其生物学特性,异小杆线虫抗低湿胁迫能力较斯氏线虫弱,其中S.kraussei0657L抗低湿胁迫能力最强;低湿胁迫能使昆虫病原线虫的侵入率降低,但是对其致病力无显著影响;且低湿胁迫对S.felitiae0619HT和H .megidis0627M 的生殖力无显著影响。

    • 青海湖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最佳混播比例的筛选

      2019(1):97-102.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青海湖南岸的甲乙村以箭筈豌豆(W)和燕麦(Y)以1∶0、1∶1、1∶2和1∶3比例混播,分别对不同时期牧草干草产量、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确定该地区最佳混播比例和收获时间。结果表明:各处理干草产量在2015年9月底最大,干草产量1∶0、1∶1、1∶2和1∶3混播比例分别为1 155.14、1 997.09、1946.38、1 967.70 g/m2。箭筈豌豆单播处理(1∶0)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 <0.05),比其他3种混播比例干草产量约低800 g/m2(约占41%)。混播处理中,随着燕麦比例的增加,干草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中、酸性洗涤纤维以及粗脂肪含量比箭筈豌豆单播增大。箭筈豌豆单播处理在8月底粗蛋白产量达到最高值为276.47 g/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分别是混播比例1∶1,1∶2和1∶3粗蛋白产量的1.6倍,1.8倍和2.7倍。箭筈豌豆与燕麦1∶1比例混播9月底粗蛋白产量最高,为364.79g/m2,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大约是箭筈豌豆单播处理(1∶0)粗蛋白产量的1.5倍,是1∶2混播比例粗蛋白产量的1.4倍,是1∶3混播比例粗蛋白产量的2.4倍。综合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该地区箭筈豌豆和燕麦的最佳混播比例是1∶1,牧草最佳收获时间是9月底。

    • 饲用玉米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2019(1):103-108.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饲用玉米根腐病病原物分离纯化培养、形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发现引起饲用玉米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同时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培养基为PDA 培养基,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的生长;6种杀菌剂对玉米根腐病均有抑菌效果,其中8%恶霉灵水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制率分别为92.68%,88.57%和85.33%;药剂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50,45.50和97.50 μg/mL。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