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对垂穗披碱草凋落物损失率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19(3):1-8.

      摘要 (21) HTML (0) PDF 936.66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自然降雨条件下牦牛和藏羊践踏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的分异影响,在天祝高寒草甸进行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调控试验,采用凋落物网袋法研究了牦牛和藏羊践踏强度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凋落物损失率和化学计量特征(N、P、K 和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存放1、2、3、13、14和15个月的凋落物损失率在各践踏处理下均呈增加趋势。同等牦牛和藏羊强度下,已存放1~15个月的垂穗披碱草凋落物损失率,凋落物N,P和K含量在牦牛践踏处理下均大于藏羊处理。垂穗披碱草凋落物损失率,N 和P含量在藏羊轻度践踏处理下显著低于重度践踏,C和K 含量在藏羊轻度践踏处理显著高于重度践踏(P <0.05)。且在2015年度已存放1,2和3个月与在2016年度已存放13,14和15个月的凋落物C和K 含量均表现为释放模式,而凋落物N 和P表现为富集模式。综合分析,牦牛和藏羊的践踏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牦牛践踏下垂穗披碱草凋落物的分解快于藏羊处理。

    • 宁夏引黄灌区10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性综合评价

      2019(3):9-14.

      摘要 (47) HTML (0) PDF 923.86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的越冬性能,测定了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分枝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干草产量等农艺性状,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6个农艺性状与越冬性关联度顺序依次为:干草产量>越冬率>株高>根颈直径> 根颈入土深度> 分枝数,灰色关联度为WL354HQ > WL903HQ > WL326GZ >WL353HQ> WL363HQ> WL343HQ > WL319HQ>WL366HQ>WL168HQ>WL298HQ;10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性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2大类4小类,以WL354HQ,WL903和WL326GZ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的越冬能力最强。

    • 抗寒苜蓿品系生产性能评价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9(3):15-24.

      摘要 (38) HTML (0) PDF 1.18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3个紫花苜蓿品系GNKH-1,GNKH-2和GNKH-3在高寒湿润气候区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品系比较试验,研究其生产性能和遗传基础差异,以俄罗斯杂花,金皇后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为对照。结果表明:GNKH-3的年平均越冬率最高(85.55%);干草产量最高(5.74 t/hm2);株高、生长速度、分枝数、叶茎比均比对照表现良好,分别为62.03 cm、0.80 cm/d、15.3个/株、1.02。ISSR分子标记结果为,引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62.07%,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267 6和0.384 2。3个抗寒苜蓿品系与对照的遗传相似性都比较小,介于0.482 8~0.666 7。聚类分析表明:8条ISSR引物在遗传距离0.78处将供试苜蓿材料分为2类,第1类包含3个抗寒苜蓿品系材料,在高寒湿润气候区具有高产、生产性能强的特点;第2类包含3个对照材料,其产量、生产性能相对第1类材料较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综合排序为:GNKH-3>GNKH-2>GNKH-1>阿尔冈金>俄罗斯杂花>金皇后。

    • 垄沟集雨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特征及红豆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2019(3):25-33.

      摘要 (17) HTML (0) PDF 1.28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半干旱区土地生产可持续性,选择垄沟集雨覆盖种植红豆草较佳覆盖耕作措施。通过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3种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和3种沟垄比[(60∶30,60∶45和60∶60(cm∶cm))对土壤水分、红豆草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各处理40~140 cm 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在红豆草返青前无明显差异,而在红豆草收获后差异较大。红豆草全生育期,与传统平作相比,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种植的土壤贮水量(0~200 cm)分别提高10.64,9.36和2.09 mm,红豆草越冬率分别提高23.6%,18.1%和8.2%,株高分别提高56.6%,47.7%和21.9%;分枝数分别提高30.6%,25.8%和7.8%,净干草产量分别提高184.9%,161.5%和109.3%,作物耗水量分别提高40.5%,30.1%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4,22.7和17.8 kg/(hm2·mm)。同一覆盖材料,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的土壤水分、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和耗水量均随垄宽增加而增加。由于生物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覆盖具有更好的环保效应,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可作为半干旱区种植红豆草的最佳途径之一。

    • 北京市28种地被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2019(3):34-40.

      摘要 (66) HTML (0) PDF 1.27 M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北京市耐荫绿化地被植物,选用28种地被植物,测定了其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并对28种地被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石竹、鼠尾草、‘原野’无芒雀麦、百脉根、‘纽一’多年生黑麦草、紫花地丁、‘Accent’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蓝亚麻、桔梗及‘WL354HQ’紫花苜蓿中的叶绿素a/b比值较低。细茎冰草、美国石竹、蒲公英、日本苔草的光饱合点和光补偿点均较低,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以上。‘Accent’多年生黑麦草、老芒麦、普通高羊茅、‘科罗拉多’高羊茅、百脉根、鼠尾草的光饱和点均在1 200 μmol/(m2·s)以上,光补偿点均在50 μmol/(m2·s)以下,同时总叶绿素含量均在0.8 mg/g以上,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以上。将28种植物的光补偿点进行了聚类分析,当聚合距离为5时可将这28种地被植物分为3类,其中,光补偿点最大的是‘WL354HQ’紫花苜蓿、‘Companion’日本结缕草和蓝亚麻。

    • 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不同种植模式下沙化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研究

      2019(3):41-47.

      摘要 (52) HTML (0) PDF 1.89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豫北地区连续6年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单播、多年生黑麦草单播、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相关土壤酶活性,并分析了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 cm 土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最高,为9.17 g/kg;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和紫花苜蓿单播模式下最高,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比沙化裸地增加266.80%、87.79%、49.96%、433.26%和232.3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分别与蔗糖酶和淀粉酶呈极显著(P <0.01)和显著(P <0.05)正相关,土壤碱解氮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 <0.05)。因此,试验中蔗糖酶、淀粉酶和脲酶可表征土壤碳、氮特征。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年人工草地建植,土壤碳、氮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为最佳的种植模式。

    • 施氮量对沙地羊草叶片非结构碳氮的影响

      2019(3):49-54.

      摘要 (22) HTML (0) PDF 1.05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工建植的沙地羊草草地设不同水平N 肥(0、100、200、300、400 kg/hm2)处理,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研究不同N 肥水平对沙地羊草叶片非结构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羊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氮肥施入水平的增加,沙地羊草上部叶片的淀粉含量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2茬沙地羊草下部叶片的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N 可显著增加沙地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 <0.05),亦可增加第1茬羊草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沙地羊草叶片C/N 均随施氮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上部叶片在N1水平下的C/N 最小,试验得出N1(100 kg/hm2)水平为该地区最佳施氮量。

    • 高原鼢鼠干扰下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9(3):55-61.

      摘要 (18) HTML (0) PDF 1.49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天祝县高原鼢鼠栖息地,用鼠丘数量代表干扰强度,设置高,中和低3个干扰区并调查各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无脊椎动物类群及其数量。采用多元排序分析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栖息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因子。各区共捕获无脊椎动物累计9目317只,其中,高、中和低强度干扰区无脊椎动物类群分别是9目,8目和8目;不同干扰区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不同。鞘翅目成虫,柄眼目和鳞翅目幼虫是共有优势类群,鞘翅目幼虫是高强度和中强度干扰区优势类群,而双翅目幼虫是中低干扰区优势类群;伴随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加,无脊椎动物总密度和植食动物密度明显增加,高干扰区无脊椎动物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 <0.05),植食性无脊椎动物密度也显著高于低干扰区(P<0.05);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紧实度和含水量是影响高寒草甸无脊椎动物类群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高原鼢鼠通过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

    •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19(3):62-70.

      摘要 (51) HTML (0) PDF 1.18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营养液砂培模拟试验,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在不同氮素水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R、NiR、GS和GOGAT活性、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玉米氮代谢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的各指标在N210下均高于N21,并且不同种植方式下其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玉米单作。NR、NiR、GS和GOGAT活性以及氮含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时显著大于塑料分隔与玉米单作(P <0.05)。干物质重及氮积累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表现为不分隔显著大于塑料分隔和玉米单作(P <0.05)。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可以提高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紫花苜蓿‖玉米中根系互作越紧密、氮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提高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可以直接反应其氮代谢的能力。

    • 青藏高原放牧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2019(3):71-76.

      摘要 (53) HTML (0) PDF 1.03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区设4个试验样地,分别为原生草甸(NM)、轻度退化草甸(LM)、中度退化草甸(MM)和重度退化草甸(HM),监测草地温室气体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显著,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植被上,而土壤环境的变化比较迟滞。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因子拆分得知,草甸甲烷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为土壤紧实度和有机质,分别能解释44.6%和28.4%的总变异,CO2 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为紧实度和生物量,分别能解释36.1%和32.8%的总变异,氧化亚氮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要素为紧实度和有机质,分别能解释50.1%和22.9%的总变异,家畜的践踏作用使退化草地紧实度增加,进而引起温室气体通量的改变,高寒草甸退化演替发展到重度退化阶段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 土传病原真菌及其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

      2019(3):77-83.

      摘要 (11) HTML (0) PDF 1.73 M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涂抹法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坪实训基地土壤分离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按照菌落形态特征将其归类为5种真菌并编号为GSAF1、2、3、4和5,通过黑麦草离体组织和皿内幼苗接种土传真菌分离物,明确了3种土传病原真菌GSAF1,4和5,根据其形态特征将它们分别鉴定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和镰孢属(Fusarium sp.)。共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2株细菌分离物,编号为ZSR20-ZSR32,采用皿内拮抗法筛选到3株拮抗细菌,分别为ZSR26,30和32菌株,其中菌株ZSR30的抑菌能力略高于菌株ZSR32,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30%,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达36.2%;ZSR32菌株对3种病原真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ZSR26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抑菌作用较低,抑菌率均小于20%。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 分子鉴定方法,初步将ZSR26,30和32均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 小黑麦不同材料的抗寒性评价

      2019(3):84-88.

      摘要 (31) HTML (0) PDF 1.02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新品系P4为试验材料,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测定低温胁迫(0℃、-10℃、-20℃、-30℃)供试材料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评价甘农2号小黑麦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小黑麦材料间除P4的MDA 含量(0.29 μmol/g)显著高于其他3个材料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低温胁迫加剧,小黑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在-20℃时最高,脯氨酸含量在-10℃时最高,MDA 含量和SOD,POD和CAT 活性均在-30℃时最高;从小黑麦材料×低温胁迫交互作用分析,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0℃和-10℃时,CK2 的各项抗寒性生理指标显著高于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品系P4,但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剧,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P4的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迅速上升,甘农2号小黑麦和小黑麦品系P4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总体的变化趋势为CK1 的各项生理指标均低于CK2,说明CK1 的抗寒性低于CK2。基于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也同样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的抗寒性最强,其次为P4,CK1 和CK2 的抗寒性较弱。

    • 几种生物农药对有机黑果枸杞虫害田间防治研究

      2019(3):90-95.

      摘要 (19) HTML (0) PDF 895.24 K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了0.5%藜芦碱水剂、0.3%苦参碱水剂、0.5%印楝素水剂、1.5%除虫菊素、5%桉油精水剂对枸杞木虱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0.3%苦参碱、50%硫磺悬浮剂、0.5%印楝素、1.6%狼毒素、1.5%除虫菊素、5%桉油精对黑果枸杞蚜虫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0.3%苦参碱对黑果枸杞负泥虫进行防治;用0.5%藜芦碱水剂、0.3%苦参碱水剂、雅氪、满维对枸杞瘿螨进行防治。结果表明:在黑果枸杞防治中,0.5%藜芦碱对枸杞木虱的卵及若虫防效最好,其中,藜芦碱72 h后防效可达80%。5%桉油精对枸杞蚜虫防效最好,药后72 h达到83.88%,效果好于其他药剂。枸杞负泥虫防治中,0.5%藜芦碱防效最好,药后48 h达到了97.55%;枸杞瘿螨防治中,24 h后0.5%藜芦碱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水剂优于可溶剂。

    • 盐胁迫下14种绿肥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耐盐性评价

      2019(3):96-103.

      摘要 (21) HTML (0) PDF 909.94 K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4 种绿肥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期进行盐胁迫(NaCl浓度分别为50,100,150 和200mmol/L),采用纸上发芽法,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高等4个指标,计算了各指标的相对值,并运用加权隶属函数法评价各绿肥植物种子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14种绿肥植物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高的变异系数都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加;50 mmol/L低盐胁迫对部分绿肥植物发芽势(4种)、发芽率(5种)、根长(3种)和苗高(9种)具有促进作用,150,200 mmol/L高盐胁迫对14种绿肥植物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根的抑制大于苗。利用隶属函数对14种绿肥植物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强弱进行了分析,50 mmol/L轻度耐盐的有画眉草、鼠茅草、紫花苜蓿等9种;100 mmol/L中度耐盐的有画眉草、小黑麦、萝卜等5种;150 mmol/L高耐盐植物有黑麦草、芜菁甘蓝、萝卜等6种;200 mmol/L重度耐盐的有小黑麦、黑麦草、芜菁甘蓝和菊苣4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