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外源甜菜碱对镉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9(6):1-1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1

      摘要 (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外源甜菜碱对镉(Cd)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叶施和根施两种不同施加方式以及6个外源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浓度(0、10、20、30、40、50 mmol/L),在镉(25 mg/L)胁迫下测定‘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萌发以及相关抗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单独胁迫对照相比,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GB均能提高镉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其中30 mmol/L的GB对Cd胁迫下抑制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最佳;叶施和根施30 mmol/L GB,对紫花苜蓿的叶绿素、根长、株高增加值、根部含水量均有显著提高;叶施30 mmol/L和根施50 mmol/L GB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抑制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可知,叶施和根施30 mmol/L的外源GB对缓解苜蓿幼苗Cd胁迫的效果最佳。

    • 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2019(6):11-1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2

      摘要 (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 <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 老芒麦体内碳氮分配对氮素添加的响应研究

      2019(6):18-2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3

      摘要 (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4龄青牧1号老芒麦为试验材料,在返青期进行一次性开沟施肥处理,设置6个氮素(纯氮)梯度,梯度氮素施量分别为0、45、60、75、90、105 kg/hm2。通过测定其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根、茎、叶和穗部全碳、全氮含量,旨在明确不同氮素处理对老芒麦植株碳氮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茎,叶及穗部全碳含量在75 kg/hm2 处理下开花期最高,较同期对照分别提高了11.0%,12.1%和4.9%。根、穗部全氮含量在75 kg/hm2 处理下分别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达到最高,较同期对照提高了32.0%、16.3%,茎、叶部在105 kg/hm2 处理下分别于开花期和拔节期达到最高,较同期对照均提高了57.5%。

    • 不同生长状态对紫花苜蓿光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019(6):25-3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4

      摘要 (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4个紫花苜蓿品种Maverick(FD1对照,秋眠型苜蓿,秋眠1级)、Vernal(FD2,秋眠型苜蓿,秋眠2级)、UC-1887(FD10,极不秋眠型苜蓿,秋眠10级)和UC-1465(FD11,极不秋眠型苜蓿,秋眠11级)为材料,采用SYBR-Green I qPCR来计算基因表达定量,检测其在不同生长状态下,光受体PHYA、PHYB、CRY2B、FHY1基因表达量,揭示不同光受体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敏色素PHYA和PHYB在调控苜蓿秋眠与生长时具有协同作用;蓝光受体CRY2B对秋眠的反应灵敏度强于其热应激的反应,且PHYA,PHYB和CRY2B都参与了对苜蓿秋眠的调控,它们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 轮作绿肥作物对陇中旱作区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9(6):32-3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5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种植和翻压豆科绿肥作物改良和培肥土壤的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和翻压豌豆、箭筈豌豆、毛苕子、蚕豆、大豆、紫花苜蓿6 种豆科绿肥作物对陇中旱作区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绿肥作物并翻压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pH 差异均不显著,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与对照(休闲)相比,种植豌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8.41%)和速效磷(2.23%)含量,种植箭筈豌豆可增加土壤速效氮(13.27%)含量,种植大豆可提高土壤全氮(10.75%)和速效钾(22.81%)含量并降低了pH(0.75%),种植苜蓿可提升土壤全磷(12.75%)含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种植豆科绿肥作物豌豆、箭筈豌豆、蚕豆、大豆、紫花苜蓿的改土培肥效果均优于休闲,种植毛苕子其培肥地力的效果不及休闲。在陇中干旱区,豌豆、箭筈豌豆是首选推广的优质豆科绿肥。

    • 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衍生物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其制备工艺的研究

      2019(6):37-4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6

      摘要 (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取代度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优化具优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CMG)的制备工艺。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和ABTS+ ·和螯合Fe2+ 试验来考察取代度对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中的Box-Behnkn Design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取代度为0.8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结合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实际生产情况,决定优化取代度为0.8的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取代度为0.8CMG制备工艺为氢氧化钠和葡聚糖的质量比3.2,氯乙酸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1.5,羧甲基化时间2.0 h,碱化时间1.5 h。使用此工艺制备出取代度为0.784的CMG。

    • 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组合的好氧堆肥理化性状研究

      2019(6):48-5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7

      摘要 (3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对比不同农作物秸秆用作高温好氧堆肥原料的适用性,并探究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玉米秸秆、水稻壳和鸡粪、牛粪为原材料,两两组合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对堆肥过程中的堆体和堆肥完成后的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鸡粪+秸秆处理的温度的峰值较高,持续高温的时间更长,含有鸡粪的处理最终堆肥产物pH 降至7.54和7.73,低于含有牛粪处理的8.46和8.09,鸡粪+秸秆处理在腐熟程度上高于牛粪和稻壳;堆肥产品有机质含量与总养分含量评价中“鸡粪+秸秆”的处理各项指标均达到A 等级。采用秸秆与鸡粪或牛粪组合的堆肥腐熟度高,产物的营养性质和应用效果好,适合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分配格局

      2019(6):57-6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8

      摘要 (1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量之间的分配关系,选取自由放牧(FG)、休牧(RG)、禁牧(BG)、一年生人工草地(OAT)、多年生人工草地(PF)5个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凋落物量及植被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差异显著;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FG 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拥有最大的根冠比,均值为15.74,RG和BG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根冠比大小次之,均值分别为10.12和9.81;对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RG、NG、OAT及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均呈明显的幂函数相关关系;对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RG,NG和PF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明显的负二次函数关系。试验为不同利用类型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了依据。

    • 不同氮肥品种对高羊茅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9(6):66-7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09

      摘要 (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不同氮肥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砂培试验,以无氮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硝酸铵、硝酸钙、尿素3种氮肥施肥条件下高羊茅的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可增加高羊茅植株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且氮、磷、钾各养分在地上部的累积数量和分配比例提高,单位根长的养分吸收量增加,植株根系长度降低。施用硝酸铵高羊茅植株具有较大的株高、干物质累积量、养分吸收量和根系长度,硝酸钙可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氮、钾浓度和地下部磷浓度,施用尿素高羊茅植株的根系直径和根表面积较大,地上部磷浓度和地下部氮、钾浓度较高。植株地上部养分分配比例3种氮肥间差异不显著,单位根长的养分吸收量硝酸铵>硝酸钙>尿素。综合分析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状况,硝酸铵可作为首选氮源用于高羊茅的养护管理。

    • 紫花苜蓿瑞诺种带耐盐内生细菌筛选及其分类地位确定

      2019(6):71-7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0

      摘要 (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花苜蓿品种瑞诺(Medicago sativa cv.Creno)为供试种样,采用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紫花苜蓿种带耐盐细菌进行纯化分离,在不同浓度梯度的含盐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分离得到4株种带耐盐细菌,分别为RN1、RN2、RN3、RN4,其耐盐性分别为3% NaCl、5% NaCl、5% NaCl、9% NaCl。结合表型特征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欧文菌属(Erwini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

    • 行距与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塔乌库姆冰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2019(6):76-8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1

      摘要 (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塔乌库姆冰草为试验对象,采用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行距,施肥量和播种量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塔乌库姆冰草种子产量影响的主要因子是行距,其次是施肥量,播种量影响较小;当行距30 cm,施肥量225 kg/hm2,播种量15 kg/hm2 时,种子产量最高,达675.6 kg/hm2。对冰草种子产量贡献率进行大小排序为:小穗种子数>生殖枝数>小穗小花数>每生殖枝小穗数>千粒质量,通过优化栽培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上生殖枝数、每生殖枝小穗数,可有效提高冰草种子产量。

    • 青藏高原多稳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特征对比研究

      2019(6):81-8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2

      摘要 (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杂类草-黑土滩次生裸地4种演替稳态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蒸渗仪法和烘干法等,研究多稳态高寒草甸的蒸散量、土壤含水率、贮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生长季盛期,4种演替稳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每日平均蒸散量出现下降趋势;4种稳态高寒草甸总蒸散量分别是禾本—矮嵩草群落235.2 mm,矮嵩草群落209.1 mm,小嵩草群落203.1 mm,杂类草—黑土滩次生裸地150.3 mm,均低于同期降水量。多稳态高寒草甸表层0~10 cm 土壤含水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8月含水率降低速度较快,9月含水率下降不明显。禾本-矮嵩草群落10~20 cm 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其余3种草甸10~20 cm 土层含水率均呈减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低于表层土壤;高寒草甸0~10、10~20 cm 土层贮水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生长季4种演替稳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各土层贮水量均逐渐减小。

    • 不同载畜率和模拟降水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2019(6):88-9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3

      摘要 (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载畜率和降水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的影响,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于2016年生长季测定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结果表明:在不同载畜率和降水的处理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都呈现碳吸收状态;在重度放牧情况下,增水100%处理下的总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高出减水50%、自然降水和增水50%处理(P <0.05);在自然降水和增水50%处理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通量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在不放牧和重度放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试验证明,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生态系统碳交换,模拟降水初期对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不明显。

    • 基于植被恢复边坡稳定性的适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2019(6):93-9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4

      摘要 (1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宁夏羊场湾煤矿排矸场边坡野外观测试验站,设2种适宜于当地的植被配置模式,布设不同灌水方式,对坡面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及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几种坡面植被灌水形式各有优劣,滴灌效果最佳,微喷次之,渗灌效果不理想;排矸场坡面土壤渗透性较强,水分进入土壤后,呈以顺逆坡方向为长轴、横向方向为短轴的椭圆形向外扩散,顺坡方向入渗速率最高,逆坡方向入渗速率最低,经过一定时间后各方向入渗率趋向稳定;灌溉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坡面安全系数明显降低,整个坡面土壤含水量为14%时为边坡稳定的安全阈值。

    • 25份苜蓿材料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2019(6):99-10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5

      摘要 (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25份苜蓿属材料在淮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属不同材料和茬次均显著影响株高、主茎节数、鲜草和干草产量。野生黄花苜蓿株高,主茎节数最多,其次为WL903与WL712,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的分别是BaraH416wet和巨能551。苜蓿的鲜草和干草产量与株高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控制主茎节数,株高仍与草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野生黄花苜蓿具有最高的株高和主茎节数。

    • 不同品种与播期和播种量对青贮玉米病害发生的影响

      2019(6):104-10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19.06.016

      摘要 (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成都市大邑县韩场镇和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主要种植区种植青贮玉米(Zea mays),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10个青贮玉米品种,以及5个播种密度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青贮玉米锈病(Puccinia sorghi),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和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 )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播较晚播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43.3%,27.4%和28.2%;青贮玉米播种密度266.7株/hm2 下,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不足10%,甚至不发病;青贮玉米不同品种间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 <0.05),适宜的品种使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6.2%~32.4%,4.5%~27.9%和8.0%~27.5%,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9~28.1,1.9~28.1和3.9~25.7,试验表明适宜的提早播期、选择合适的品种、降低播种密度可降低青贮玉米病害的发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