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休牧对无芒雀麦改良草甸草原牧草生长速率及现存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2020(1):1-1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1

      摘要 (47) HTML (0) PDF 3.25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休牧是提高草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采用“放入-取出”的放牧率调控技术,以持续放牧作为对照,研究了早期休牧(6月15~7月15日休牧)、中期休牧(7月15~8月15日休牧)和晚期休牧(8月15~9月15日休牧)对呼伦贝尔改良草甸草原牧草生长速率,现存量和可提供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探究何时休牧能够提高牧草生长速率,现存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1)牧草生长速率和可提供牧草的营养成分在休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早期和中期休牧的牧草现存量显著高于持续放牧(P<0.01);(2)2016年牧草生长速率和营养成分均极显著低于2015年和2017年(P<0.01);(3)年份和放牧时期的交互作用对牧草生长速率和营养成分有极显著地影响(P<0.01),且牧草生长速率在放牧期间的变化是造成牧草营养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早期和中期休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现存量,但牧草的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不受休牧时期的影响。

    •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杂类草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2020(1):11-16,2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2

      摘要 (14) HTML (0) PDF 3.99 M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形态建成、返青、再生和抵御不良环境的重要能量物质,了解草原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是草原合理利用的基础。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常见的8种杂类草: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etifolia)、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山葱(Allium senescens)和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地上部、茎基部、根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4~9月,供试植物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7月底达最大值;茎基部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4~5月明显下降,表现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5年8月,二裂委陵菜、地榆、麻花头、细叶白头翁、日荫菅和狭叶柴胡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开始缓慢上升。干旱年份(2016年)严重抑制供试植物根部可溶性糖的积累。因此,建议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适宜放牧期为6~8月,干旱年份应减小放牧强度或提前休牧以保证草地可持续利用。

    • 祁连山金强河河谷区域高寒灌丛群落海拔梯度影响特征与光谱变化

      2020(1):17-2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3

      摘要 (18) HTML (0) PDF 4.73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研究高寒灌丛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光谱遥感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地物大面积无损探测。研究高寒灌丛的光谱变换特性有助于光谱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的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河谷区域,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从2 900 m到3 600 m的阴坡,每100 m设置一个样地,采集每块样地的光谱数据。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平滑降噪处理后,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及反射率和吸收率的一阶导数(GREF和GABS)变换,分析了灌丛群落和光谱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中,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极显著,光谱REF与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均呈现倒“V”字形变化。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梯度与群落光谱REF最大的值均集中在中间海拔区域(3300~3400 m);2)灌丛含水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N”字形,即灌丛含水率与群落光谱REF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3)群落高度,生物量和茎叶比对灌丛群落光谱特征的影响较明显。阴坡灌丛群落光谱REF与生物量、茎叶比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反“N”形变化;4)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灌丛在整个灌丛群落中占有关键地位,其群落特征的变化对灌丛光谱特征的影响明显。

    • 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2020(1):28-3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4

      摘要 (42) HTML (0) PDF 2.57 M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可一定程度为该类草地退化等级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分析了显著退化(DG)和未退化(CK)禾草/白三叶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特征、群落特征、生物量构成、土草养分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分蘖重均为CK>D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重在CK与DG之间相近;2)播种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83.750%±2.067%)>DG(55.100%±4.593%),杂类草和白三叶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DG;3)0~10 cm土壤pH、OM和全P含量为CK>DG;(4)CK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接近反J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演替度值为CK(42.25±3.43)<DG(53.27±3.64),退化草地处于更高演替阶段。研究认为,多年生黑麦草分蘖、播种牧草的生物量构成及土壤pH,可作为禾草/白三叶草地退化等级划分依据。

    • 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AT9的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2020(1):35-40,4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5

      摘要 (19) HTML (0) PDF 2.96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AT9菌是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通过固体发酵底物、营养物质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为该菌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首先,采用正交设计筛选了AT9固体发酵基质。其次,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分析了不同碳、氮源以及无机盐的最优配比。最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了AT9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1)AT9最佳发酵基质为麦麸、玉米粉、玉米秸秆粉按2∶1∶3质量比混配;(2)最佳碳源、氮源与无机盐比例为4%葡萄糖、6%硝酸钾、2%碳酸钙;(3)固料∶水为 1∶1.2,20%的接种量,32℃黑暗条件培养8 d为最佳发酵条件。

    • 高寒草甸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20(1):41-4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6

      摘要 (13) HTML (0) PDF 2.66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利用方式的响应,以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地和耕地等4种利用方式的土壤为对象,研究其0~10、10~2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理化性质特征。结果表明:放牧地土壤含有的粉粒、粘粒多,粗砂粒少,耕地土壤含有的粗砂粒多,粉粒和粘粒少。土壤pH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耕地>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放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遵循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地>耕地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以及与粘粒比例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和pH值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氮、粗砂粒和全钾含量的影响较大。

    • 藏北高原两种典型毒草空间分布特征

      2020(1):49-5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7

      摘要 (27) HTML (0) PDF 2.71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藏北高原高寒退化草地毒草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该区典型的毒草—瑞香狼毒和镰形棘豆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沿海拔和坡向的生物量和群落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两种毒草的分布受到了海拔,坡向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5)。在坡向上,瑞香狼毒和镰形棘豆主要分布于南坡与西坡,其平均生物量在南坡、西坡、北坡分别为25.5,15.6和0.06 g/m2和2.7,2.2和0.03 g/m2;在海拔梯度上,瑞香狼毒的高度在南坡低海拔梯度最高,为22.6 cm,生物量和相对盖度在北坡高海拔梯度最高,分别为37.4 g/m2和72.6%,镰形棘豆的生物量、密度和相对盖度均是南坡的山底梯度最高,分别为5.8 g/m2,0.3株/m2和17.9%。相关分析表明,瑞香狼毒的生物量以及镰形棘豆的生物量、高度、密度、相对盖度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瑞香狼毒的生物量和相对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

    • 兰州市城市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

      2020(1):56-6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8

      摘要 (20) HTML (0) PDF 2.34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州城市绿地木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研究,提高半干旱区城市木本植物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提出建议。以兰州市公园、单位、居住区、工厂、道路等不同类型绿地的木本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计算木本植物重要值、分析物种多样性格局。在调查范围内,共有木本植物39科、74属、149种。乔木层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60,3.619和0.847;灌木层分别为0.920,3.162和0.744;乔木层的多样性、丰富度与均匀度均大于灌木层。不同绿地类型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处于中等不相似的水平,Jaccard相似性系数处于0.25~0.50;不同绿地类型木本植物的物种数、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也不尽相同;其中,居住区绿地乔灌木的丰富度指数以及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公园绿地的乔灌木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乔木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在兰州城市绿地中,应该增加灌木物种以及本地乡土树种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一氧化氮供体SNP对不同苜蓿根瘤菌菌株生长的影响

      2020(1):63-6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09

      摘要 (40) HTML (0) PDF 1.92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寻提高苜蓿-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的途径,以苜蓿中华根瘤菌为材料,用SNP为外源NO供体,研究不同浓度外源NO对根瘤菌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根瘤菌菌株对外源NO的敏感性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宜根瘤菌生长的外源NO浓度和可与NO配施的根瘤菌菌株。结果表明:SNP浓度为0.08 mmol/L时根瘤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D600 nm值为0.9680;外源NO对于根瘤菌TA34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600 nm值较CK提高了46.01%,而对WL68则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性,D600 nm值较CK降低了71.63%;不同菌种对于NO的敏感度不同,根瘤菌WL68对外源NO最敏感,而根瘤菌GL28对外源NO不敏感。

    • 喷施脱叶剂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2020(1):68-7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0

      摘要 (15) HTML (0) PDF 2.24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盛科研基地研究不同浓度的脱叶剂对苜蓿成熟期脱叶率、茎叶相对失水率、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种子收获前期施用不同浓度的脱叶剂能明显提高苜蓿的脱叶率和茎叶相对失水率,显著缩短苜蓿的干燥时间;脱叶效果最佳的施用浓度是0.40%和0.55%,两年平均脱叶率分别达到34.26%和34.64%,其相对失水率也最高。施用脱叶剂对当年苜蓿种子的产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第2年的枝条数。脱叶剂施用浓度过大影响种子萌发,导致不正常种苗比率增加。

    • 不同剂型促生菌肥与化肥配施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2020(1):74-7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1

      摘要 (35) HTML (0) PDF 2.42 M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前期从植物分离的5株PGPR菌株,制作成固体(GF)、液体(YF)和包衣(BF)3种菌肥剂型,设置11个处理(GF、YF、BF、GF+7/10H、YF+7/10H、BF+7/10H、GF+1/2H、YF+1/2H、BF+1/2H、CK、H)。研究菌肥与化肥配施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固体菌肥+70%化肥处理(GF+7/10H)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株高达到47.95 cm,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47.78%,是全量化肥处理的1.11倍,使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显著提升,相对饲用价值为125.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微生物菌肥替代30%化肥与全量化肥相比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无显著差异,即使用固体微生物菌肥可替代30%化肥,并能提高紫花苜蓿产量,改善其营养品质。

    • 玉米秸秆降解菌群CDS-10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2020(1):80-8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2

      摘要 (21) HTML (0) PDF 2.42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出对玉米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能够快速降解的微生物菌群,从不同畜禽粪便和秸秆腐熟物中分离出5类初始菌群并相互组配,通过继代培养筛选出高效稳定的降解菌群CDS-10,测定其不同培养代数的降解能力,酶活性和降解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CDS-10菌群的降解能力逐步增加并在第30代后趋于稳定,分解率为63.09%;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滤纸酶活性在第30代后趋于稳定,其中,外切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升高,达到11.63 U/mL;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半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达92%。说明在适宜条件下,CDS-10菌群对玉米秸秆具有稳定高效的分解能力,主要降解玉米秸秆成分中的半纤维素,且影响降解效果的酶主要是外切葡聚糖酶。

    • 红豆草间作四翅滨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0(1):85-9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3

      摘要 (47) HTML (0) PDF 2.14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修复盐渍化土壤具有持效、稳定数量及酶活性且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等优势。通过盆栽方法研究在甘肃盐渍土红豆草和四翅滨藜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1行红豆草间作1行四翅滨藜其土壤细菌、放线菌、速效磷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4.75×103 cfu/g,11.47×102 cfu/g,27.28 mg/kg;(2)2行红豆草间作2行四翅滨藜其土壤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均值最小,分别为0.36 μg/(g·24 h),0.80 mg/(g·24 h);(3)单作四翅滨藜其细菌、速效磷、速效钾均值最小,分别为9.76×103 cfu/g,19.77 mg/kg,54.42 mg/kg。经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1行红豆草间作1行四翅滨藜改土效果最佳,单作四翅滨藜次之,2行红豆草间作2行四翅滨藜效果最差。

    • 四川高原藏区不同播种方式下25个饲用型玉米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2020(1):92-9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4

      摘要 (19) HTML (0) PDF 3.49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25个抗寒、短生育期、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在四川高原藏区采用直播盖膜、直播、育苗移栽、育苗移栽盖膜4种不同的播种方式,对其株高、叶面积、茎粗、产量以及饲用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筛选适宜的播种方式及玉米品种。结果表明:适合该地区的玉米播种方式为直播覆膜,并筛选出在该播种方式下最适合炉霍地区3 100 m海拔生长,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玉草3号。

    •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太阳能和风能与火炕智能联合供暖模式

      2020(1):100-11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1.015

      摘要 (56) HTML (0) PDF 5.02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提出在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实行太阳能,风能以及火炕联合供暖的模式。选取86户农牧民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测。另将现有参数代入到Design Builder软件中进行模拟,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智能联合供暖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在室内温度和PMV值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以主卧、次卧以及客厅为例,智能联合供暖比传统供暖在温度上分别提高了6.83,6.68和11.15℃。主次卧的PMV值由很冷转变为稍暖、客厅的PMV值由稍冷转变到暖的状态。而智能联合供暖比传统供暖在能耗上节约1 349.35 kwh,可节约标准煤为165.97 kg,节约普通煤为232.45 kg,可减少CO2排放406.63 kg,CO排放259.41 kg,SO2排放2.74 kg,室内温度和热舒适度的改善以及能耗减少,为该地区今后研究太阳能、风能利用、供暖方式以及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