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1-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1
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对于维系草地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高原鼠兔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对了解其栖息地的选择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利用甘肃省玛曲县当前高原鼠兔90个分布点数据和27个环境因子数据以及BIOMOD2软件包中的10个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当前和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2.6、RCP4.5、RCP6.0和RCP8.5等4种排放情景下未来2050s和2070s时间段玛曲县高原鼠兔潜在分布范围。结果发现,在10个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表现最佳,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SRE)最差;在气候因子中最湿季平均气温(Bio8因子)重要值最高,对高原鼠兔栖息地的选择影响最为显著。
2020(3):9-1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2
摘要:为掌握岩石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坡度对植物根系生长特征及其固土护坡效果的影响,以京承三期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为依托,采用根系挖掘法对40°、50°和60°岩石边坡生长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液压式拉力计测定根系拉拔力。结果表明:随着坡度增大,紫花苜蓿主根直径逐渐增大,Ⅰ级和Ⅱ级侧根直径逐渐减小;主根长度比例逐渐减小,侧根长度比例逐渐增大,同时细根(0 mm<d≤2 mm)的长度比例逐渐增大,中根(2 mm<d≤5 mm)的长度比例逐渐减小;主根生长方向未随坡度改变而改变;侧根生物量远小于主根生物量,40°边坡条件下主根生物量显著小于50°和60°边坡(P<0.05)。随着坡度增大,根系拉拔力呈逐渐增大趋势。
2020(3):15-2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3
摘要:为了解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探讨了干旱胁迫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3个土壤水分梯度,水分梯度分别为80%(对照)、55%和30%的田间最大持水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8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BC-9紫花苜蓿和肇东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轻,均值分别为3.11和2.75 g/盆;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34和0.65 g/盆;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河南苜蓿和博维,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87和1.85 g/盆,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75和0.91 g/盆。随着含水量的减少,8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分枝密度、株高以及干旱胁迫前后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生物量、分枝密度和株高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呈正线性关系(R2=0.96~0.99)。
2020(3):23-2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4
摘要:为揭示轮作草地不同粒级土壤有机质及其氮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特征,以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的5年草地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组分有机质,颗粒有机氮(PON)和非颗粒有机氮(n-PON)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草地轮作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8%,土壤总有机氮含量增加20.6%,第5年显著高于第1、3年但低于永久性草地。随着草地轮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总有机氮中PON比例逐渐增加,n-PON比例逐渐降低,冬季n-PON占比小于春、夏、秋季。草地轮作5年土壤PON增加60%,n-PON增加16.5%,且均接近永久性草地含量,春季草地土壤n-PON含量显著高于冬季,季节对轮作草地土壤总有机氮和PON含量无显著影响。PON敏感指示土壤有机氮变化动态,草地轮作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循环强度和有效性。土壤总有机氮、PON、n-PON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P、K、Ca、Mg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草地轮作5年土壤不同组分有机氮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有效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
2020(3):30-4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5
摘要:为探索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施肥技术,设置N0(不施氮)、N45(45 kg/hm2N)和N90(90 kg/hm2N)3个氮素水平;P0(不施磷)、P90(90 kg/hm2P2O5)、P180(180 kg/hm2P2O5)和P270(270 kg/hm2 P2O5)4个磷素水平;K0(不施钾)、K100(100 kg/hm2K2O)、K200(200 kg/hm2K2O)和K300(300 kg/hm2K2O)4个钾素水平,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组合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叶比、干鲜比在不同氮磷钾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而N45(45 kg/hm2N)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株高和苜蓿产量,全年总产量从12.21 t/hm2增至13.19 t/hm2;(2)磷钾肥的施用均会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质,而施氮会显著降低第1茬、第3茬中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第2茬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3)与不施肥相比,在第1茬中,P180(180 kg/hm2P2O5)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从18.22%提高至20.11%;而在第2茬中,N90P270K300(90 kg/hm2N,270 kg/hm2P2O5,300 kg/hm2K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4%;同样地,在第3茬中,P270K200(270 kg/hm2 P2O5,200 kg/hm2 K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7%;(4)氮磷钾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植株磷的含量,氮、钾的施用会显著提高苜蓿钾的含量。综上所述,在缺磷少氮低钾科尔沁沙地苜蓿施肥最佳氮磷钾组合为N45P270K200。
2020(3):42-46,5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6
摘要:为探究安徽野生黄花苜蓿的产量和遗传背景,以安徽野生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巨能601为材料,测定产量性状,分析染色体核型,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基因型。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株高与紫花苜蓿没有显著差异,主茎节数显著多于紫花苜蓿,紫花苜蓿鲜草及干草产量都显著高于安徽野生黄花苜蓿。SSR分子标记检测表明安徽野生黄花苜蓿具有更高的纯合度,其纯合位点占总检测位点的60.20%,巨能601纯合位点仅占总检测位点的41.96%,有2、3和4个等位基因的位点分别占36.61%、13.39%和8.04%,2个品系的遗传相似性为63.39%。
董文科,马祥,毛春晖,邓婧慧,贾秀秀,张顺萍,郭珊珊,马晖玲
2020(3):47-5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7
摘要:以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采用接种法研究了其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并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杰克抗病性较强,其次为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而解放者、超级哥来德的抗病性相对较差,超级哥来德最差,达极感程度。聚类分析表明,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大致分为5类:1)黑杰克为高抗品种;2)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为中抗品种;3)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为中感品种;4)解放者和抢手股为高感品种;5)超级哥来德为极感品种。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菌后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感病品种下降幅度较大;抗病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在接菌后上升幅度较小,而感病品种上升幅度较大;抗病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CAT、PAL和PPO活性在接菌后显著提高,而在感病品种中均有所下降。
2020(3):57-6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8
摘要:为了研究丁二醇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苗期抗旱性的调控效应,以匍匐翦股颖(PennA-4)种子为材料,进行沙培种植,待幼苗生长粗壮均匀时进行丁二醇的处理,5天后用15%的PEG进行模拟抗旱处理,分析苗期植株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叶绿素、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及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诱导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以及叶绿素的含量,抑制了匍匐翦股颖中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且使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有所降低。综上,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施丁二醇可提高翦股颖的抗旱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胁迫环境。
李昌宁,韩冰,茆士琴,王嘉,赵晓寅,姚拓,苏明,杨鑫,冉福,滚双宝
2020(3):63-6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09
摘要:为明晰四环素降解细菌菌群的生长特性及对盐酸四环素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降解效率,以猪粪为选菌材料,在基础无机盐培养基中(MM)加入初始浓度为50 mg/L的盐酸四环素依次富集驯化、传代培养直至盐酸四环素的浓度为300 mg/L,经过40代的富集培养,细菌群组成达到稳定,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的最佳培养时间为30 h,此时D600 nm值达到最大,为2.56;细菌群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此时D600 nm值较20℃、25℃、35℃、40℃处理分别提高65%、19%、6%、51%,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细菌群落在不同的pH梯度(6、7、8、9)下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最适宜pH为7,较pH为8和9时 D600 nm值分别提高5%和12%,pH为6时明显抑制菌群的繁殖。降解特性测定结果发现,细菌群落在30℃、初始pH为7、培养7 d时接种量(1%、2%、3%)对降解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碳源的添加会降低菌群对四环素的降解能力。
2020(3):69-7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0
摘要:研究不同时期休牧下秦艽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找出最佳休牧期,为合理发展、利用草地中的秦艽资源提供基础。在天祝高寒草甸设置了土壤解冻前期(R1)、土壤解冻中期(R2)、土壤解冻后期(R3)、草地返青期(R4)休牧及当地传统休牧(R5)5个休牧时期,测定秦艽根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秦艽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随着休牧时期的推迟总体上先升高再降低,最终与R2、R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持平。淀粉含量和CAT活性在不同时期休牧下无显著性变化,可溶性糖、Pro、MDA含量和氧自由基产生速率随着休牧时期的推迟而增加,R5的可溶性糖、Pro、MDA含量和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分别比R1增加了49%、67%、54%和91%。SOD活性随着休牧时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综合对秦艽根系生理特性的分析,建议在土壤解冻前期(R1)进行春季休牧以保护野生秦艽资源。
2020(3):75-7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1
摘要: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的净种子为材料,研究浸种温度(5、10、15、20、25℃)与时间(12、24、36 h)对种子活力及其萌发的影响,旨在筛选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及发芽率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15个浸种温度与时间组合均能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T5H24(5℃下浸种24 h)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达81.33%和0.015 3,分别是对照的12倍和26倍;T5H36(5℃下浸种36 h)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达到76.67%和0.014 9,分别是对照的11倍和25倍。在5℃下浸种24~36 h,是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及发芽率的较好组合。
2020(3):80-8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2
摘要:选取不同节位当归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种子形态特征、千粒重、发芽试验、种子生活力等方面的研究,对不同节位当归种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1节位至顶穗,种子呈现从褐色到淡黄色变化规律,颜色由深及浅,大小呈递增趋势;第4节位种子千粒重最大,为1.79 g,顶穗、第2和第5节位次之,分别为1.61、1.35、1.42 g;顶穗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4.3%,第4和第6节位次之,分别为78%、82%;顶穗种子发芽势与其他节位存在显著差异,发芽势明显高于其他节位种子;所有节位种子生活力均在81%以上,种子生活力整体较高。在生产实际中,当归种子留种宜选用在千粒重、发芽率、种子生活力上均有相对优势的第2、3、4、5、6节位和顶穗种子。
2020(3):84-8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3
摘要:以甘肃省8个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和商用品种‘午夜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纸上萌发法统计多胚苗率,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统计无融合生殖率,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草地早熟禾材料的多胚苗率为0~15.29%,其中最高的是陇南,最低的是甘南,二者差异显著;无融合生殖率最高的是陇南,可达到71.04%,最低的是甘南,仅为11.2%,其他种质的无融合生殖率差距比较小,为32%~58%;相关性分析表明,多胚苗率与无融合生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2=0.96),该研究结果可为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材料筛选、种植栽培及其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2020(3):90-9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4
摘要:以鹰嘴紫云英为材料,将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按不同比例混合,以碱性盐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模拟出18种天然盐碱生态条件(浓度20~120 mmol/L),在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期及幼苗期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对萌发期各项发芽指标及幼苗期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鹰嘴紫云英各生理特性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混合盐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萌发期其发芽率、发芽势、幼芽和幼根长度均随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苗期幼苗随着盐浓度的递增,鹰嘴紫云英的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A(无碱性盐)、B(碱性盐比例较低)、C(碱性盐比例较高)的混合盐碱胁迫中,鹰嘴紫云英在低度(20~40 mmol/L)的B组胁迫下生长表现最好,在低度(20~40 mmol/L)、中度(60~80 mmol/L)、重度(100~120 mmol/L)胁迫下A组具有较强的耐性。
2020(3):99-10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5
摘要:以甘肃敦煌盐碱地为研究对象,在分布黑果枸杞,骆驼刺以及黑果枸杞和骆驼刺混生植被的盐碱地上选取0~20、20~40和40~60 cm土层,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l-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且集中在土壤0~20 cm;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阴离子中Cl-含量大于SO42-,阳离子中Na+含量最大。不同植被和不同土层中细菌数量最多,真菌数量最少,放线菌数量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域盐碱地土壤盐以NaCl为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多。
2020(3):105-11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6
摘要:在甘肃绿洲灌区,以当前区域优势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4个播量处理(12.0,16.0,20.0和24.0 kg/hm2),对紫花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为苜蓿生产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苜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脲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播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播量为20 kg/hm2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最大,且根际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二者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放线菌,真菌数量及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均在9月最大,4月最小;在不同土层,0~20 cm大多高于20~40 cm。综上,在甘肃绿洲灌区苜蓿播量为20 kg/hm2,有利于提高苜蓿根际土壤生物性质。
2020(3):111-11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0.03.017
摘要:本文对沙打旺在西藏林芝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进行研究,试验设置温室内及室外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观察和测定沙打旺在西藏林芝地区的播种期、出苗率、越冬率、分枝数、株高生长、株高—地径函数关系等内容。结果表明:沙打旺在林芝地区的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苗率为50%~70%,出苗所需时间10~20 d,越冬率良好,分枝数较多,株高较高,沙打旺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沙打旺的株高—地径函数均为多项式函数,拟合精度较高。沙打旺地上生物量第一年较少,第二年返青后植株生长迅速,此时地上生物量较高。研究为沙打旺在高原地区的引种及推广提供了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