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3(4).

      摘要 (38) HTML (0) PDF 7.78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23(4).

      摘要 (38) HTML (0) PDF 404.55 K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2023(4):1-1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1

      摘要 (660) HTML (0) PDF 947.24 K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寻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微量元素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影响植被特征的主要因素,为祁连山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的植被特征,及其土壤酶活性和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酶活性和微量元素与植被特征的关系,运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确定影响植被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1)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植被总盖度,草层高度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地上生物量、香农威纳指数和丰富度依次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均匀度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优势度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不同类型高寒草地脲酶活性依次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Mg、Mn、Zn 含量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Fe、Cu 含量依次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Mo 含量为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草原。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除高寒草原脲酶、蔗糖酶和高寒荒漠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草地类型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不同类高寒草地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且增幅不大。Mg、Mn、Fe、Cu 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不同高寒草地无较大变幅,Mo 与 Zn 的含量在高寒草甸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寒荒漠 Mo 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在高寒草原中,Mo 含量随土层增加而降低,Zn 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Cu、Fe 含量与植被特征有着密切关联,影响草地植被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 Cu 含量>蔗糖酶活性>Fe 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高寒草地不同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因草地类型而异,且植被特征一定程度上受某些微量元素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应结合二者演变规律合理利用祁连山高寒草地。

    • 不同生活史阶段长爪沙鼠成体与亚成体间社会行为模式及其性别差异

      2023(4):11-1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2

      摘要 (65) HTML (0) PDF 771.88 K (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群居性小型哺乳动物而言,社会交往模式的季节变化有利于提高其适合度,是动物生活史对策的重要组份。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的优势鼠种之一,营集群生活,年生活史周期(即繁殖期和繁殖休止-贮食期)鲜明。然而,长爪沙鼠如何调整社会行为以响应生态背景变化,并对动物的繁殖、贮食以及越冬存活产生影响仍不清楚。【方法】于 2001 年,采用标志重捕对半自然长爪沙鼠种群进行了监测,同期对不同家群的成年-亚成年鼠组对,通过中立竞技场测定了成年雄-亚成雄、成年雄-亚成雌、成年雌-亚成雄以及成年雌-亚成雌 4 类组对个体间的社会行为,旨在检验如下假设:在应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态背景变化时,长爪沙鼠成年与未成年个体间的行为对策将显示适应性调整;且基于 Bateman’s 原则关于动物两性成功繁殖的资源限制差异,相关行为对策会显示性别差异。【结果】在繁殖期,成年鼠对同性亚成鼠的社会容忍(攻击性高,友好性低)较对异性亚成鼠低很多,其中,成年雄鼠对亚成年雄鼠的容忍性远远低于其他组合。而在繁殖休止-贮食期间,各类个体相遇时,尽管争斗和友好行为表现基本相似,但是在社会探究表现上,成年雌鼠较成年雄鼠明显花费更短的时间来嗅闻亚成体。 同时,经不同季节比较发现,仅雄-雄间的争斗行为在繁殖休止时较繁殖期间有显著降低,其他个体间的争斗和友好行为变化并不明显;此外,成年雄对亚成年雌社会探究在贮食期较繁殖期明显增加。 【结论】长爪沙鼠个体间的社会容忍性有其明显的性别和年生活史差异,反映了其在社会竞争生态过程中的行为适应对策。

    • 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

      2023(4):20-2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3

      摘要 (97) HTML (0) PDF 625.31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营养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以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不同水平氮:对照 N0(不施氮)、N1[12 kg/(hm2 ·a)]、N2[24 kg/(hm2 ·a)]、N3[48 kg/(hm2 ·a)]及 N4[96 kg/(hm2 ·a)],探讨施氮对建植两年的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地上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2020 年垂穗披碱草粗蛋白(CP)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地下生物量、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粗灰分(Ash)及钙磷含量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P>0. 05)。而建植第 2 年 48 kg/(hm2 ·a)处理下垂穗披碱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年相比 2021 年地上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垂穗披碱草的粗蛋白含量同样在 N3 时达到最大值 12. 51%,与 N0 相比较增加了 21. 10%,而不同处理下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及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 N3 处理下均显示最低值 52. 18% 和 27. 61%;与 N0 相比,N3 处理钙含量增加了 42. 53%;与 N0 相比较,N3、N4 处理下垂穗披碱草相对饲喂价值明显增加。综合分析可知,N3 处理下建植第 2 年的垂穗披碱草无论在产量还是品质方面均表现最佳,各处理综合评价结果为:N3>N4>N2>N1>N0。【结论】48 kg/(hm2 ·a)的施氮量可保证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产量及品质,所得结果可为天祝高寒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及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伊犁草原白喉乌头根和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3(4):27-3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4

      摘要 (45) HTML (0) PDF 677.25 K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伊犁草原分布的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对象,分析白喉乌头入侵前后的碳氮比(C∶N)、氮磷比(N∶P)和碳磷比(C∶P)的化学计量比,并明确白喉乌头根和叶中 C、N 和 P 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月份的变化及其关联性。【方法】测定白喉乌头在不同月份和不同器官 C、 N 和 P 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化,以及白喉乌头入侵前后土壤 C∶N、N∶P 和 C∶P 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并分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土壤 C∶N、N∶P 和 C∶P 的平均值在入侵土分别为 22. 947、4. 067、 91. 211;在未入侵土分别为 23. 029、4. 071、92. 345。可见,未入侵土的 C∶N、N∶P 和 C∶P 均高于入侵土 (P>0. 05)。白喉乌头根的 C、N、P 含量的范围分别为 248. 08~337. 26、10. 20~13. 56、1. 35~1. 86 g/ kg,而叶片碳、氮、磷含量分别为 320. 23~446. 29、19. 20~36. 74、0. 95~3. 32 g/kg。C、N 和 P 元素在不同月份和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其含量均表现出叶>根,体现出植物从地上至地下的养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白喉乌头根 C、N、P 与叶的 C、N、P 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植物养分从体内进行传输,白喉乌头的根和叶对 C、N、P 的表现出一致性,为白喉乌头的稳定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根作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将所吸收的养分从地下部分运输到地上部分进而实现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白喉乌头根的 C∶N 和 C∶P 与叶的 C∶P 和 N∶P 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 05),而 N 和 P 与 C∶N、N∶P 和 C∶P 呈负相关关系,从而表现出根和叶在养分利用方面的协同变化, 同时也说明 N 和 P 元素在白喉乌头生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未入侵的土壤相比较,入侵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明显增加,说明入侵植物可能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变化。

    • 清水紫花苜蓿育性变异材料花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研究

      2023(4):36-4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5

      摘要 (63) HTML (0) PDF 1.09 M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Qingshui)育性变异材料进行花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为培育不育系及苜蓿杂交制种提供支撑。【方法】6 个不同育性的株系 GN-A1、GN-A2、 GN-A3、GN-A4、GN-A5 和 GN-A6 分别选取 1 个单株,盛花期采集花粉粒进行育性鉴定,并对花蕾和叶片的 SS、SP、Pro 含量、抗氧化物酶(CAT 、POD 和 SOD)活性及 MDA、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GN-A1、GN-A2、GN-A3 和 GN-A6 初步鉴定为不育株,GN-A4、GN-A5 为部分可育株;不育株单枝花蕾数、花柱长和花丝长显著低于可育株,而翼瓣长、龙骨瓣长和花萼长显著高于可育株。不育株花蕾和叶片的 SS 含量显著高于部分可育株和可育株,而不育株花蕾 SP、Pro 含量显著低于可育株;不育株花蕾的 SOD 活性显著高于可育株、部分可育株,而叶片 SOD 活性显著高于可育株;不育株、部分可育株花蕾的 CAT 活性显著低于可育株。染色率与 CAT 活性、SP、Pro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 SOD 活性、 SS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CAT 活性、SP 含量、Pro 活性、SOD 活性、SS 含量与育性密切相关。不育株花器的 SP、Pro 含量和 CAT 活性出现不足,而其生理代谢反应在叶片中反应不明显。

    • 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和甜叶菊秆混贮效果

      2023(4):43-5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6

      摘要 (43) HTML (0) PDF 707.60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玉米秸秆与甜叶菊秆混贮的青贮品质。【方法】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玉米秸秆与甜叶菊秆按 100∶0(CK 组)、90∶10(Ⅰ组)、80∶20(Ⅱ组)、70∶30(Ⅲ组)、60∶40(Ⅳ组)和 50∶50(Ⅴ组)比例混贮的效果。【结果】随着体外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总产气量逐渐升高。其中Ⅰ组产气增长速率最大,48 h 产气量(GP48 h)最高(157. 92 mL/g),且显著高于除Ⅱ组以外的其他组(P<0. 05);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干物质降解率(DMD)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逐渐增加,其中Ⅴ组 DMD48 h 和 ADFD48 h 显著低于其他组(P<0. 05)。随甜叶菊秆添加比例的增加,各处理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 (NDFD48 h)和 ADFD48 h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Ⅰ和Ⅱ组 NDFD48 h显著高于其他组(P<0. 05)。随着甜叶菊秆添加量的增加,发酵液 pH 值降低,各处理 pH 值介于 6. 52~7. 18,且发酵时间与 pH 值呈负相关;发酵液氨态氮(NH3-N)浓度介于 10. 51~17. 81 mg/dL,在瘤胃微生物活动的适宜浓度范围内;不同处理混合青贮的体外乙酸和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 05),CK 组丙酸含量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 <0. 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比例甜叶菊秆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体外发酵参数关联值为Ⅰ 组>Ⅲ组>Ⅱ组>Ⅳ组>CK 组>Ⅴ组。【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和甜叶菊秆以 90∶10 的比例混合时,发酵效果最优。

    • 紫花苜蓿二次航天搭载正向诱变效应研究

      2023(4):51-5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7

      摘要 (41) HTML (0) PDF 1.41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二次航天搭载后的正向诱变效应,筛选不同变异类型的植株。【方法】通过对搭载于神舟 10 号飞船的中天 1 号紫花苜蓿的株高、叶茎比、鲜干比、多叶率、 分枝数、生物量等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选择了 8 种正向变异类型并描述其特点。【结果】共优选多叶单株 46 株,其中 5 叶株 9 株、7 叶株 5 株,多分枝 5 株,速长 7 株,黄花 3 株、白花 4 株,抗病抗逆 9 株,早熟 4 株。研究发现紫花苜蓿二次搭载的多数变异在原始圃中发生,少数变异在后代发生,中天 1 号二次搭载后最明显的变异是多叶率的提高,且优选多叶单株的多叶率均显著(P<0. 05)高于对照。【结论】紫花苜蓿航天诱变的变异是在品种自身主要特性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异,研究者可以有目标的进行搭载和选择。

    • 粮草轮作中前茬作物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的化感效应

      2023(4):57-6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8

      摘要 (61) HTML (0) PDF 577.86 K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筛选区域适应性粮草轮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设计玉米-豌豆 (C-Pe),青贮玉米-燕麦(Sm-O),马铃薯-玉米(Po-C),豌豆-高粱(Pe-B),燕麦-青贮玉米 (O-Sm)和 2 龄苜蓿(2A)6 个不同粮草轮作模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前茬作物(牧草)收获后采集根区 0~20、20~40 cm 土层土壤样品,制备土壤浸提液,测定粮草轮作中前茬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幼根生长特性及根系化感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其他模式相比,C-Pe、Sm-O 模式对后茬作物根长、 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分别比 CK 增加 83. 0%、226. 3%。(2) Sm-O 模式对后茬作物株根干重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较对照增加 71. 9%、106. 1%。(3)所有浸提液对后茬作物根系化感效应指数均大于 0,说明 6 种粮草轮作模式前后茬均有正向的化感效应,其中,O-Sm 模式促进作用最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 SE 在 0. 3~0. 6 之间;2A 模式促进作用最小,SE 在 0. 050~0. 20 之间。【结论】轮作模式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O-Sm>Sm-O>C-Pe>Po-C>Pe-B>2A,且 0~20 cm 土层促进作用高于 20~40 cm 土层。

    • NaCl胁迫下25份饲用型小黑麦种子的萌发特性及耐盐性评价

      2023(4):65-7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09

      摘要 (64) HTML (0) PDF 855.92 K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饲用型小黑麦(×Triticosecale)种质耐盐性强弱。【方法】对比分析了 25 份饲草型小黑麦种质材料在 150 mmol/L NaCl 胁迫下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根长和活力指数,并对其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50 mmol/L NaCl 胁迫下,25 份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发芽率、 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根长和活力指数较对照(CK)均显著降低(P<0. 01),且材料间差异极显著(P <0. 01)。经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法综合评价,可将 25 份材料划分为 3 类:第 1 类有 3 份种质材料(冀饲草一号 、石大一号和鉴 -18),属于高耐盐型 ;第 2 类有 17 份种质材料(X-515、X-509、X522、 TWXB-6、X-143、TWXB-3、鉴 -46、TWXB-11、X-520、XJ- 小黑麦 、TWXB-4、X-516、 TWXB-2、HN-小黑麦、TWXB-8、鉴-47 和晋饲草一号),属于中度耐盐型;第 3 类有 5 份种质材料 (TWXB-1、TWXB-7、TWXB-5、TWXB-9、TWXB-10),属于盐敏感型。【结论】冀饲草一号的综合隶属排名最高,较耐盐胁迫。本研究可为耐盐饲用型小黑麦新品种选育及利用提供试验依据。

    • 紫花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2023(4):72-8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0

      摘要 (52) HTML (0) PDF 1.85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植物内源激素在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测定不同萌发时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中生长素(IAA、ME-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及茉莉酸(JA、JA-ILE 和 H2JA)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紫花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ABA、IAA 及 JA 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GA3、ZR、JA-ILE 及 H2JA 含量全程较低。其中 ABA、IAA、JA、JA-ILE 含量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GA3含量由干燥种子进入吸胀过程急剧上升,萌发开始后开始下降,到萌发后期出现小幅上涨; ME-IAA 含量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在种子开始萌动及萌动后期升高;ZR 和 H2JA 表现一致, 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种子吸胀进入萌动时含量升高,萌动开始后开始降低;IAA/ ABA 比值在种子萌发进程中呈上升趋势;GA3/ABA 比值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种子萌动后期达最大值;ZR/ABA 比值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种子进入萌动中期时达到最大值。【结论】 ABA 和 GA3虽是参与调节种子休眠和萌发的主要内源激素,但它们并不总是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内源激素,如 IAA、ME-IAA、JA、JA-ILE、H2JA 和 ZR,在萌发过程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 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2023(4):81-8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1

      摘要 (55) HTML (0) PDF 2.57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以 2000-2021 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并结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植被覆盖转移矩阵、ArcGIS 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分析了该流域 NDVI 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 【结果】(1)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近 22 年 NDVI 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增速为 0. 0071/a;2010 年 NDVI 值最大,为 0. 256,2001 年 NDVI 值最低,为 0. 180,均值为 0. 220;(2)研究区内中覆盖、较高覆盖及高覆盖植被的覆盖面积增加,裸地和低覆盖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植被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退化,在海拔 4 000~4 500 m 处植被覆盖度最高;(3)气温和降水均对 NDVI 有一定的影响,气温升高限制了 NDVI 增长,而降水的增加有助于提高 NDVI。【结论】研究区近 22 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整体恢复较好,气温、降水及海拔综合影响该地区的植被生长。

    • 藜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征及饲用品质分析

      2023(4):90-9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2

      摘要 (31) HTML (0) PDF 1.09 M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家畜饲料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西北干旱地区,迫切需要新的牧草作物提供新的饲料来源,而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一种极有潜力的新兴作物。 【方法】于 2015-2016 年在张掖市开展藜麦生长特性和最优饲用时期的研究,测量了藜麦不同生长阶段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动态、相对含水率动态、快速生长阶段的日株高增加量及饲用品质,分析了藜麦的生长动态特征,探索了藜麦最优的饲用时期。【结果】藜麦至显序期后,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迅速,株高日增长量最大,达 10 cm/d。随藜麦生长,茎所占的比例始终低于 50%,叶和花序在地上部占有重要的比例。使用 TOPSIS 方法,综合藜麦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和饲用品质动态特征确定了最优的饲用时期为盛花期至灌浆期之间。同时,发现相比藜麦籽实,其加工后的麸皮具有更高的矿质元素。【结论】在试验地区,藜麦盛花期及灌浆期的地上部和加工后的麸皮是一种有潜力的饲料来源。

    • 祁连山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养分对放牧模式的响应

      2023(4):97-10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3

      摘要 (48) HTML (0) PDF 1.19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合理放牧对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放牧模式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仍有争议。【方法】选取东祁连山全年连续放牧、休眠季放牧以及禁牧 3 种模式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放牧模式下植被和土壤指标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植被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在禁牧样地最高,休眠季放牧样地次之,且禁牧样地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效以及速效养分含量均在 0~10 cm 土层差异显著(P<0. 05),且均为禁牧样地含量最高。速效氮含量与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容重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和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 01)。【结论】全年连续放牧公共草场并未完全退化,需要政府及牧民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恢复,而短期禁牧和休眠季放牧有利于草地生产力提升和土壤养分保持,退化较重的草场选择短期禁牧,休眠季放牧草场建议配套补饲和提前转场,从而改良东祁连山区草甸类草地植被和土壤。

    • 高速公路岩石路堑边坡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固碳量变化特征

      2023(4):105-11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4

      摘要 (35) HTML (0) PDF 652.54 K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不同生长年限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的固碳量会随着植物生长、群落发育不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尺度、断续、独立的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下植被固碳量变化特征。【方法】 以国家京沪高速公路山东境内植被恢复 2、12 和 22 年的 3 处岩石路堑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为研究区,采用样方调查及生物量法对植被固碳量进行测算。【结果】区内共发现 35 种植物,8 种典型群落;2 年期坡面覆盖度达到 85%,平均高度 32 cm,分化出现了以禾本科 、菊科 、豆科为主的草本群落(VCS: 241. 75~286. 09 g/m2 )和以刺槐、紫穗槐、马棘、胡枝子为主的灌草群落(VCS:301. 72~323. 22 g/m2 ); 恢复 12、22 年坡面覆盖度超过 95%,平均高度 330 cm,物种明显增加,全部形成以刺槐、紫穗槐为主的优势群落(VCS:778. 86~808. 63 g/m2 );禾本科杂草、爬藤植物的固碳效率较豆科草本植物低,以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马棘为主的灌草群落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远强于草本群落。【结论】该结果可为高速公路边坡的植物群落设计、公路养护管理、植被碳汇效益评估等提供参考。

    •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苗期紫花苜蓿根、冠生长的影响

      2023(4):113-12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5

      摘要 (63) HTML (0) PDF 642.80 K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苗期紫花苜蓿的根、冠生长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响应及其与苜蓿耐害性的关系。【方法】以甘农 9 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 9)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压力(0、1、3、5 头/株)下,评价紫花苜蓿的抗性表现,测定紫花苜蓿的根茎叶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结果】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加,紫花苜蓿的受害指数持续升高,株高和茎粗持续下降。 受害初期,紫花苜蓿叶面积、侧枝数、侧枝长、主根直径、侧根数、侧根长和根茎叶生物量增大,根颈直径变细。受害中期,随虫口压力的增大,紫花苜蓿叶面积持续下降,侧枝长、主根直径和根颈直径下降;侧枝数和侧根长增大,侧根数和根茎叶生物量 1、3 头/株压力下增加,在 3 头/株下最大。但在高虫口压力 (5 头/株)下降。受害后期,随虫口压力的增大,苜蓿叶面积、侧枝长、主根直径、根颈直径和根茎叶生物量持续下降;侧根长随虫口压力的增大持续上升,侧枝数和侧根数在低虫口压力增大,均在 3 头/株时最高,但在高虫口压力(5 头/株)下降。【结论】牛角花齿蓟马的适度危害(低于 3 头/株)可激发苗期苜蓿的侧枝和侧根生长,扩大了植株冠层的光合面积,提高了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吸收能力, 进而使紫花苜蓿产生超补偿生长,增强了紫花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而虫口压力过大(5 头/株)则抑制了紫花苜蓿侧枝和侧根的生长,最终表现为不足补偿,其耐害性减弱。

    • 干扰程度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23(4):122-12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6

      摘要 (57) HTML (0) PDF 975.79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明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在放牧和未放牧交互区选取未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 4 种干扰等级的草地。分别从群落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干扰影响下草地群落的变化。【结果】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1)群落优势种数量减少,重要值下降 1. 21 倍。杂类草数量增加,重要值增加 59. 70%。(2)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 05)。其中,群落高度下降 79. 74%,群落盖度下降 70. 99%,群落密度下降 59. 39%。(3)群落地上生物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各干扰程度间差异显著(P<0. 05);群落地下生物量和各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地下根系主要集中在 0~10 cm 土层中。(4)物种多样性未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 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在重度干扰草地时最高,Shannon-Wiener 指数和 Pielou 指数在轻度干扰草地时最高。【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山地草原退化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 高温胁迫对丽蚜小蜂死亡率和保护酶系的影响

      2023(4):130-13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7

      摘要 (33) HTML (0) PDF 624.59 K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的致死作用,明确丽蚜小蜂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应答机制。【方法】测定不同温度(35、37 和 39 ℃)对丽蚜小蜂成虫 24 h 内存活率的影响和丽蚜小蜂成虫在 35、37 和 39 ℃下胁迫 4、8 h 后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丽蚜小蜂成虫的死亡率随着胁迫温度上升和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 35 ℃以上 1 h 就出现死亡,与对照 25 ℃存在显著差异。丽蚜小蜂成虫的 SOD 和 POD 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 4 h 时,SOD 活性在 37 ℃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对照(25 ℃)的活性; POD 活性在温度 35 ℃、8 h 时达到峰值且与其他温度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CAT 活性在 37 ℃、4 h 时达到最大值,并与其他温度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SOD、POD 和 CAT 3 种保护酶在 35 ℃、8 h 之内和 37 ℃、4 h 之内对丽蚜小蜂可起到保护的作用。【结论】温度高于 35 ℃的环境对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影响。

    • 不同采收时期对当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023(4):137-14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8

      摘要 (66) HTML (0) PDF 577.89 K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寻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采挖时期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成药性能的影响,确定岷归的最佳采收期。【方法】以岷县纯有机肥栽培的二年生成药期当归作为研究对象,在 2020 年 10 月 18 日开始,每隔 6~7 d 分期采挖当归,共采挖 3 次(18 日:FB;24 日:FD;31 日,FA),测定药材根的产量、发病程度、外观质量和主要成分。【结果】10 月 24 日采收的药材根外观质量最佳,且鲜药材商品等级大部分属于二等与三等,极少部分处于四五等,均优于其他采收时期;10 月 24 日采收的药材的发病率最低, 为 16. 7%,综合因子评价指数排序为 FD>FB>FA。【结论】在岷县道地产区合理的采收期采收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荐推广应用。最佳采收期较短,在霜降前后 3 d 进行采收最为适宜。

    • >综述与专论
    • 草地碳循环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进展

      2023(4):144-15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3.04.019

      摘要 (94) HTML (0) PDF 643.67 K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耦合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草地碳循环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性,详细分析了国内外草地碳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界定和土壤呼吸的研究近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草地碳循环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已取得的重要结果与结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有草地碳循环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阐述了未来草地碳循环研究前景及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双碳”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