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1 CSTR:
摘要:【目的】 探索青海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方法】 采用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以MOD13Q1 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2001-2019 年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 1)2001-2019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FVC)增长率为2. 1%/10 a,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P<0. 05),FVC 改善面积约为1. 21×104 km2,占总面积的48. 77%;(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7. 83% 和41. 52%;(3)降水和温度与FVC 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占比分别为7. 93% 和4. 15%。【结论】 近19 a 年青海湖流域FVC 整体改善显著,显著改善区域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和青海湖北岸区域;气候变化是流域FVC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人类活动对局地FVC 变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降水对流域FVC 变化的影响力更高,局地FVC 变化对温度响应更强烈。
2024(1):13-2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2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不同品种柳枝稷光合特性与抗逆生理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 个柳枝稷品种(Alamo 加倍体、Alamo 和Path-finder)和3个供磷水平[不施磷( P0)、低磷10 mg/kg( P10)、高磷100 mg/kg( P100)],比较不同供磷水平下各品种柳枝稷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综合评价不同柳枝稷品种抗逆性。【结果】 柳枝稷叶片叶绿素a、b 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脯氨酸含量随供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lamo 加倍体品种P100 处理较P0 处理分别增加了57. 3%、62. 9%、41. 4%、29. 7%、55. 2%、128%;胞间CO2浓度、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可溶性糖含量(SS)随供磷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中Alamo 加倍体品种P100 处理较P0 处理分别降低了51. 7%、84. 4%、20. 9%。高磷处理下Alamo 加倍体的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脯氨酸含量均最大,表现出较强的生理活性。【结论】 盐碱条件下施磷提高了柳枝稷的光合能力和抗逆性,以高磷处理下Alamo 加倍体的抗逆性最强。
王学朋,王婧,刘文琦,刘敏婷,赵鹏鹏,李振华,李鹏飞,刘容,赵心笛,路佳音,柴琦
2024(1):22-2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3 CSTR:
摘要:【目的】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超载过牧,三江源高寒草地出现退化,导致源区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降低,而补播是恢复草地退化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植生粒适用于高寒草原近自然补播恢复,本研究通过探究植生粒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植物组成及生物量的影响,从而为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三江源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组成比例不同的植生粒对其进行补播。【结果】 补播5 种配方植生粒均增加了以嵩草类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重要值,提高了物种数量、植被盖度,并提高了除C 处理外的群落的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降低了Pielou 均匀度指数。补播组成为15 g 草种、8. 5 g 复混肥和71. 5 g 凹凸棒土的植生粒可以更好地促进豆科植物的生长,该配方处理下豆科植物的生物量增加量为8. 35 g/m2;补播15 g 草种、15 g 复混肥和65 g 凹凸棒土的植生粒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增加量分别为3. 6 和8. 95 g/m2,降低了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说明该植生粒可以更好地促进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生长。【结论】 添加植生粒对恢复退化高寒草地植被多样性,增加牧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4(1):29-3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4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水氮供应的响应特征,对揭示不同水氮添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寻求最优的水肥供应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红砂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量(降水量减少30%、正常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氮添加[(无氮添加(纯N0 g/(m2·a),低氮添加(纯N 4. 6 g/(m2·a),中氮添加(纯N 9. 2 g/(m2·a),高氮添加(纯 N 13. 8g/(m2·a)]条件下红砂幼苗生长及各器官干物质量。【结果】 降水减少30% 时,在中、低氮添加下,红砂幼苗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叶重比、叶根重比、源汇重比均会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在高氮添加下上述指标均受到抑制;在高氮添加下,红砂幼苗叶重比、叶根重比和源汇重比均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但根冠比呈现相反趋势。【结论】 红砂幼苗对水氮耦合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且能够通过不同的水肥供应调整株高和基径的生长以及生物量分配。
2024(1):38-4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5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10 种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方法】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鹅观草(Elymuskamoji)等6 种禾本科植物和阿齐薹草(Carex argyi)等4 种莎草科植物的叶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10 种植物叶片均为等面叶,无叶肉组织的分化,植物叶肉细胞层数和排列紧密程度有所差异。10 种植物叶表皮均由1 层细胞组成,其中华刺子莞(Rhynchospora chinensis)上表皮细胞横切面厚度最大,且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悬殊,翦股颖(Agrostis clavata)表皮细胞横切面积较小。不同植物叶表皮外无或有厚度不同的角质层,部分植物具有表皮毛,在翦股颖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表皮外还存在突起物,能良好适应旱生环境。鹅观草和阿齐薹草具有较发达的叶脉,翦股颖叶片维管束外有两层维管束鞘,形成明显的花环结构。除华刺子莞及华东藨草(Scirpus karuisawensis)外,其他8 种植物叶片上表皮处存在泡状细胞,泡状细胞组的细胞个数、形态及其在叶表皮的具体分布位置存在差异。华东藨草和阿齐薹草叶片中气腔大且明显,保证了在水分充足环境中的气体运输。【结论】 10 种植物叶片具有不同的旱生、中生或湿生结构特征,不仅在分类学中有一定意义,也能够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024(1):47-5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6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豆禾混播草地牧草根系构型对混播组分和比例的响应。【方法】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3 种生活型禾草(匍匐茎型草地早熟禾、根茎型无芒雀麦和丛生型苇状羊茅)以豆禾比为7∶3、5∶5 和3∶7 建植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各草种单播为对照,测定不同混播处理下各组分的根系形态和构型特征。【结果】 混播改变了牧草根系形态和构型,各草种通过增大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减小根直径,优化拓扑结构,增强空间占有能力和提高根系发达程度等生态策略来响应竞争环境,进而使得混播草地增产。但较高比例的紫花苜蓿会阻碍苇状羊茅根系的生长和产量。较单播草地而言,混播草地牧草根系分支结构均有由叉状分支向鱼尾状分支转变的趋势。混播处理下各草种根系性状变异明显,紫花苜蓿根系性状变异主要表现在根尖数,变异系数为51. 95%,草地早熟禾匍匐茎型根系性状变异主要表现在拓扑指数,变异系数为81. 13%,无芒雀麦根茎型根系和苇状羊茅根系性状变异主要表现在根体积,变异系数分别为52. 29% 和29. 17%。【结论】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3 生活型禾草3∶7 混播时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育程度和混播草地增产率较高。
2024(1):58-6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7 CSTR:
摘要:【目的】 筛选出红壤区最优水土保持草本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组合,提升红壤侵蚀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水平。【方法】 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和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设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及不接种(对照)3 种处理,测定3 种植物的AMF 侵染率、地上、地下生长指标及土壤团聚体情况。【结果】 接种AMF 可显著促进3 种植物的地上部生长,对百喜草和白三叶的促生效果显著(P<0. 05);接种AMF 可显著增加白三叶根长、根体积、根系分叉和根冠比数等,促进其根系生长发育;白三叶对AMF 根冠比的生长响应及菌根依赖度优于另外2 种植物;接种AMF 显著提高了白三叶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论】 白三叶具有较高菌根侵染率,能与AMF 共生,获得更加发达的根系和良好的长势,有效促进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增强调控坡面侵蚀的能力。
朱晓玲,赵新燕,米明,朱春晓,陈梦瑶,李文靖,吴传月,吴欣宇,司东霞
2024(1):69-7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8 CSTR:
摘要:【目的】 明确钾肥施用对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苇状羊茅适宜的钾肥用量和钾营养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苇状羊茅地上部生长、生理和钾素养分吸收对不同钾肥用量(K2O 分别为0、18、36、54 g/m2)的响应。【结果】 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苇状羊茅各生育阶段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钾肥用量36 g/m2时达最大值;出苗后50~137 d 和0~50 d 植株株高增量和干物质累积速率较大。施用钾肥36 g/m2 有利于促进植株地上部钾的吸收,提高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钾肥用量提高了苇状羊茅栽培体系的钾素损失风险。适宜苇状羊茅生长的钾肥用量范围为K2O 7. 0~49. 9 g/m2,获得80% 最大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地上部钾临界浓度为10. 8 g/kg。【结论】 钾肥施用对苇状羊茅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显著,钾肥用量7. 0 g/m2 和地上部钾浓度10. 8 g/kg可分别作为苇状养护管理的钾肥用量推荐和植株钾营养诊断参考。
张金平,金宝成,杨琴,蒲红梅,汪欢欢,贺登明,赵学春,董瑞,陈玉连,程华,韩敏,彭婧,李中才
2024(1):78-8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09 CSTR:
摘要:【目的】 在贵州喀斯特山区进行牧草栽培区划,评价牧草栽培区划适宜性,为提高牧草产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贵州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基于海拔高度和土壤pH,考虑降水量、最高温、平均温、最低温、太阳辐射和水汽压等六个因素,实现了贵州省牧草栽培分区。【结果】 低海拔酸性土壤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黎平等县区;中低海拔酸性土壤区和中高海拔酸性土壤区均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遵义等县区,高海拔酸性土壤区分布在黔西南的晴隆等县区;低海拔中性碱性土壤区分布在黔东南的台江等县区;中低海拔中性碱性土壤区分布在毕节织金等县区;中高海拔中性碱性土壤区分布在黔南三都等县区;高海拔中性碱性土壤区分布在北部道真等县区。降水量、最高温、平均温、最低温、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均与海拔高度有明显相关关系,但太阳辐射与海拔高度相关关系弱于其他因子。同时最低温在各个分区的变异率均大于10%。【结论】 未来,在贵州喀斯特山区除海拔高度和土壤pH 外,还应进一步探索最低温和太阳辐射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合理的牧草栽培分区。
2024(1):88-9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0 CSTR: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自毒作用对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细胞膜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明确紫花苜蓿幼苗响应自毒作用的活性氧代谢机理,为进一步阐明自毒物质对紫花苜蓿的抑制机理和自毒效应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紫花苜蓿品种德宝和WL298HQ 为试验材料,取开花期叶片制备成T1(0. 0025 g/mL)、T2(0. 0125 g/mL)、T3(0. 0225 g/mL)浸提液模拟自毒作用,研究自毒作用对种子生物活性和化感指数的影响,以及对幼苗生长、活性氧(H2O2、OH. 和O2. -)、氧化防御系统中的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叶浸提液抑制德宝和WL298HQ 苜蓿种子萌发,T3 抑制幼苗生长。与WL298HQ 相比,德宝响应自毒作用具有明显的生理差异:1) 自毒物质作用于细胞膜上,诱发了氧化应激,加速活性氧ROS 代谢,导致了MDA、H2O2 和OH·过量积累;2) 德宝在T1 下可通过提高叶片保护酶(SOD、POD、CAT、APX、GR)活性和抗氧化剂(AsA、DHA)含量来响应自毒作用。但在T3 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升高,自毒作用影响氧化防御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叶片出现严重的氧化损伤。【结论】 WL298HQ 通过激活保护机制增加抗氧化剂的活性,以及渗透物质的积累,进而保持细胞膜的相对完整性和氧化清除能力。德宝苜蓿在自毒作用下,ROS 的产生大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导致氧化损伤。
2024(1):99-10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1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对干旱胁迫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缓解狗牙根干旱损伤及抗旱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模拟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和外源ABA(200,500 μmol/L)对狗牙根幼苗光合色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 干旱胁迫降低了狗牙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了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P<0. 05)。外源ABA 降低了干旱胁迫对光合的抑制作用,不过其效应与喷施浓度及干旱程度有关。中度干旱胁迫下,喷施500 μmol/L ABA 使叶绿素含量、PSII 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qP 显著提高(P<0. 05);重度干旱胁迫下,外源500 μmol/L ABA 提高了狗牙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降低了胞间CO2 浓度(P<0. 05),但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不显著。【结论】 外源ABA 可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水分利用率及光能转化效率等形式缓解干旱胁迫对狗牙根幼苗的伤害,使植株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其中喷施浓度为500 μmol/L 效果较好。
2024(1):106-11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2 CSTR: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甘肃中部地区不同小黑麦种质的农艺性,筛选出在甘肃兰州地区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黑麦种质。【方法】 分别测定6 种参试小黑麦种质,测定小黑麦种质田间形态特征(株高、枝条数、叶片数)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25 株高最高(154. 27 cm),但其叶片数较少(57. 6 个/株),枝条数最少(10. 47 个/株);藏饲1 号株高(143. 15 cm)次之,但枝条数较多(11. 9个/株),叶片数较多(64 个/株),单株地上生物量最高(80. 79 g);甘农7 号枝条数最多(13. 82 个/株),但其前期株高增长缓慢;甘农4 号分蘖性能优异(12. 49 个/株),叶片数最多(69. 7 个/株),但叶片数最少(54 个/株)。【结论】 藏饲1 号小黑麦种质在甘肃中部地区农艺性能较好。
2024(1):113-12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3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刈割时间对南北疆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根际土壤养分和盐基离子的影响。【方法】 2021 年5 月15 日在南疆莎车县北疆阜康市种植油莎豆,分别于播种后第78、91、106 和124 天采集油莎豆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养分和盐基离子分析测定。【结果】 采样点和刈割时间显著影响了油莎豆根际土壤的pH(P<0. 05);采样点和刈割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油莎豆根际土壤的pH、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P<0. 05),对油莎豆根际土壤的离子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北疆油莎豆根际土壤的全氮、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南疆(P<0. 05),但北疆的阳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南疆(P<0. 05)。在北疆地区,油莎豆根际土壤的pH 与速效钾和氯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与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在南疆地区,油莎豆根际土壤的pH 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与氯离子和钠离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刈割改变了南北疆种植油莎豆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及pH 值,改变了北疆油莎豆根际土壤氯离子含量,但刈割时间和采样点(北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最大,为实际生产中在新疆区域推广种植油莎豆提供理论依据。
2024(1):122-13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4 CSTR:
摘要:【目的】 明晰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便充分认识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反馈草地植被生长健康和系统稳定状况。【方法】 基于Meta 分析方法,对我国草地已开展的28 个关于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 放牧干扰总体上降低了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放牧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增加了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不同放牧强度和年限均对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影响,中度放牧提高了草地物种多样性,而重度放牧和长期放牧均降低了草地物种多样性。此外,年均降水量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分别解释8. 70% 和15. 24% 的效应值变异;年均温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分别解释9. 07% 和11. 61% 的效应值变异;放牧年限对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负效应,而对丰富度指数具有显著正效应,可分别解释2. 52% 和25. 27% 的效应值变异。【结论】 优化放牧管理制度可有效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促进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2024(1):131-13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5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播对混合饲草青贮质量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青贮玉米单播后青贮为对照(CK),设置青贮玉米与拉巴豆1∶1(D1)、1∶2(D2)、1∶3(D3)、1∶4(D4)4 个混播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 后测定各处理营养成分、发酵质量和有氧稳定性。【结果】 青贮玉米与拉巴豆混播的混合饲草青贮后,干物质损失率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 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显著降低(P<0. 05);CK pH 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 05);D2处理乳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 处理(P<0. 05);D1 处理乙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 青贮(P<0. 05),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 05)。【结论】 青贮玉米/拉巴豆混合青贮能有效延长有氧稳定性时间,在暴露环境下不易发生二次发酵。综合有氧稳定时间和发酵质量,建议青贮玉米与拉巴豆的混播比例为1∶1 时混合青贮较适宜。
2024(1):138-14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6 CSTR:
摘要:【目的】 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带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其最佳培养条件,获得更高产量的胞外多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Cp2 EPS 的测定方法和培养条件。【结果】 优化后的苯酚硫酸法测定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490 nm、显色时间20 min、显色温度100 ℃、苯酚质量分数5%、苯酚用量0. 80 mL、浓硫酸用量5. 00 mL;优化后的最适培养基为大豆蛋白胨20. 00 g、K2HPO4 1. 50 g、MgSO4·7H2O 1. 50 g、淀粉25. 00 g、蒸馏水1. 00 L,pH 值 7. 0~7. 2,121 ℃灭菌15 min;富集培养温度30 ℃。【结论】 苯酚硫酸法较蒽酮硫酸法更适于测定Cp2 EPS。采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桃色欧文氏菌Cp2 EPS 产量较优化前增加了365. 91%。同时本研究结果将为桃色欧文氏菌Cp2 胞外多糖的功能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2024(1):150-15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7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为促生菌剂在天然草甸中施用及高寒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甘南玛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研究,设置对照(CK)、促生菌剂(PG)、有机肥(OF)、促生菌剂和有机肥1∶1 配施(PG+OF)4 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和水解酶活性(AP、βG、CBH、βX、NAG),研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CK)相比,处理PG、OF 及PG+OF 的电导率显著降低,MBC、N、P 含量显著升高;处理PG+OF 高寒草甸土壤的MBN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即促生菌剂和有机肥相互作用显著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CK 相比,处理PG、OF 及PG+OF 显著促进水解酶活性升高,MBC、MBP、MBN、EC 是土壤中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不同处理间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结论】 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且对缓解土壤内碳源、磷源缺失具有正向作用,配施促生菌剂和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2024(1):158-16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18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在客土喷播基材中添加不同长度纤维材料对土体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以不同长度(1、2、3、4、5 cm)的椰丝纤维和砂土为试验材料,按0. 4%(w/w)的质量比混合后进行了室内三轴试验和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1)各长度纤维加筋土在各围压下的主应力差峰值强度和抗压强度峰值都大于无纤维加筋的素土;2)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主应力差峰值强度、内聚力、内摩擦角和加筋效果系数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长度为3~4 cm 时,强度达到峰值;3)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抗压强度峰值,主应力差强度峰值及破坏后的残余强度都得到明显提升,应力-应变曲线逐渐由应变软化型过渡为应变硬化型。【结论】 掺量为0. 4%、长度为3~4 cm 的椰丝纤维可以有效提升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摘要:【目的】 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 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 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 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 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 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 95,P<0. 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 30,P<0. 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 6% 和54. 8%(P<0. 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 28%、18. 31% 和16. 25%。【结论】 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2024(1):175-18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20 CSTR:
摘要:【目的】 以山西省从南到北分布的6 个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亚高山草甸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方法】 采用有限样方内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测定了从南到北分布的6 个亚高山草甸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并比较了各草甸之间的群落相似性。【结果】 6 个亚高山草甸上共有172 种植物,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分布较为广泛。各草甸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 05),其中大同市灵丘县亚高山草甸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最高,太原市娄烦县亚高山草甸的均匀度最高。从物种组成的群落相似性结果来看,吕梁市离石区亚高山草甸与大同市灵丘县亚高山草甸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忻州市宁武县亚高山草甸和大同市广灵县亚高山草甸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最低。【结论】 随着海拔的升高,亚高山草甸的多样性指数呈现随之降低的趋势。
2024(1):183-19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21 CSTR:
摘要:【目的】 探究一年生早熟禾(Poa annua)种子萌发适宜温度。【方法】 试验以甘肃省16 个不同地区的野生一年生早熟禾种子为材料,设4、8、12、16、20、24、28 和32 ℃ 8 个恒温处理,研究温度对一年生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年生早熟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苗鲜重、活力指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胚芽长呈逐渐增大趋势。结论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光照周期为16 h 光照/8 h 黑暗,相对湿度55% 的恒温条件下,野生一年生早熟禾种子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16~24 ℃,最适萌发温度为24 ℃。
2024(1):193-20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22 CSTR:
摘要:【目的】 探析牧户对自有草场和转入草场利用强度的差异问题,从而正确认识草场流转真实效应,推动草场流转走向规范化和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方法】 基于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6 个苏木(镇)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草场地块使用权属性对牧户放牧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一步分析不同契约安排对牧户在转入草场放牧强度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 牧户在自有草场和转入草场上的放牧强度有所差异。转入草场后,牧户会降低自有草场的放牧强度,倾向于在转入草场上放养更多的牲畜;不同契约安排对转入草场放牧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别。签订书面契约和流转来源于亲戚熟人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牧户的放牧强度,而约定流转年限对牧户放牧强度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结论】 在后续草场流转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转入草场使用程度监管、增强流转合同的约束力及对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2024(1):202-20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4.01.023 CSTR:
摘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草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则离不开人工草地。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支柱产业之一,但天然草地面临超载过牧、退化沙化、生物量低、与家畜时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限制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人工草地由于增加了劳动、技术、资金要素的投入,使牧草产量增加,品质提高,缓解了高寒牧区牧草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是促进西藏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西藏人工草地发展历史出发,系统归纳西藏人工草地的面积变化、产量情况和栽培牧草品种,分析了限制西藏发展人工草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
2024(1):208-216. DOI: DOI:10.13817/j.cnki.cyycp.2024.01.024 CSTR:
摘要:放牧家畜采食量是评价草地生态系统转化效率和动物生产力的主要参数,受草地植被生长情况、环境条件、放牧方式、家畜生理特征及其瘤胃内环境等因素影响。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准确测定一直以来都是食性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关系到动物营养状态的评估、补饲策略的制定以及食性理论的探索。传统采食量估测方法大多基于观察法或放牧前后牧草生物量差值法,这些方法对动物的干扰较小,但是受技术本身和适用范围的限制,如未能估测单个动物的采食量,很难适用于大范围的采食量估测。链烷烃技术和近红外技术的出现为准确测定采食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能克服传统测定方法的缺点,还在准确率、适用范围(圈养动物和放牧动物)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由于粪便回收率和数据库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应用于生物多样性较高草地的放牧动物采食量估测尚有难度。在简要总结不同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基础上,综述了差值法、内标法、链烷烃法和近红外法在放牧家畜采食量测定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多种方法结合可以准确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以期为制定合理的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和实现草地可持续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新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