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云南芸香草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评价

      2025, 45(1):1-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1

      摘要 (9) HTML (0) PDF 1.23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云南不同种源芸香草的表型多样性特征,筛选优良种源。【方法】 收集云南省7 个州(市)的26份芸香草野生种质资源,在云南省永仁国有林场小尖山试验基地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在植株成熟期进行株高、叶长、分蘖数等表型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云南芸香草种质资源的表型数据中的重要特征予以保留并筛选优良种质资源。【结果】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26份不同种源的野生芸香草的10项表型遗传性状变异系数介于9.26%~27.99%,存在较大差异。构建芸香草种质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模型:F=0.441F1 +0.248F2 +0.161F3 +0.150F4 ,筛选出植株扩张能力、种子质量、长度和综合性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优良芸香草种质6份。【结论】 优良芸香草种质来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曲靖市等地区,说明芸香草优秀的遗传资源广泛分布于云南省,地理来源并不是造成芸香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唯一因素。

    • 藏北高原土壤和植物硫含量及其与牦牛硫营养需求的关系

      2025, 45(1):8-1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2

      摘要 (6) HTML (0) PDF 1.48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藏北高原植物和土壤硫含量能否满足放牧家畜生长和生产对硫营养的需求。 【方法】 通过对藏北高原4种主要高寒草地类型13种主要植物、群落以及土壤全硫含量的分析,结合主要放牧家畜牦牛硫营养需求标准,综合评价了高寒草地硫的营养状况。【结果】 4种主要高寒草地0~ 10 cm土壤中有机硫的含量变化很大,平均为0.01%~0.20%,有机硫的含量与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所测定的13种优势植物64个样品中,有70%的植物体内硫含量低于 0. 16%,有90%以上的植物氮∶硫比大于14。【结论】 与主要放牧家畜牦牛的硫营养需要相比,约有 70%~90%的植物缺硫,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植物硫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可能限制了家畜的生产性能,未来亟需对放牧动物的硫营养需求进行评估。

    • 腐熟牛粪对紫花苜蓿根瘤的促生效应

      2025, 45(1):15-2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3

      摘要 (7) HTML (0) PDF 1.77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提高紫花苜蓿共生结瘤率和固氮效率的机制。【方法】 通过腐熟牛粪不同量添加处理对紫花苜蓿促生能力进行研究,以甘农9号为试验材料,以添加腐熟牛粪(不同添加量)为处理,进行生产性能和结瘤指标的测定,129 g牛粪/盆表现出最佳促生效果。进一步将腐熟牛粪浸提处理,将获得的粪渣、浸提液与全牛粪添加进行紫花苜蓿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通过生产性能和结瘤指标比较各处理促生效果。【结果】 粪渣对紫花苜蓿根瘤的促生效应最强(根瘤数(P<0.05)、有效根瘤数 (P<0.05)、根瘤重(P<0.05)、最大根瘤重(P<0.05)、侵染数(P<0.05)、侵染区长度(P<0.05))。 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全牛粪、粪渣所含养分对结瘤指标具正向的解释作用;特别在粪渣处理中, C/N与最大根瘤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根瘤数、总根瘤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速效P 含量与包括根系侵染数的结瘤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处理的养分对紫花苜蓿结瘤指标的总解释量达到95.6%。【结论】 C/N和速效P含量是调控紫花苜蓿根瘤发育及促生能力的关键因素。

    • 藏羊和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025, 45(1):25-3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4

      摘要 (7) HTML (0) PDF 1.49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藏羊和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有机碳储量影响的分异。【方法】 202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研究了长期放牧的高寒草甸冷季牧场。3种不同放牧管理方式(放牧藏羊、混牧藏羊+牦牛、放牧牦牛)对高寒草甸植被、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 与其他处理相比,放牧藏羊有利于地上生物量的提高,约为放牧藏羊+牦牛的1.17倍,放牧牦牛的 1. 93倍;放牧牦牛更有利于根系生物量的提高,约为放牧藏羊+牦牛的1.14倍,放牧藏羊的1.04倍。 放牧藏羊更有利于植被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根-土-草系统有机碳储量的输入,而放牧牦牛有利于高寒草甸根系有机碳储量的输入。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地上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是影响根-土-草系统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原因。【结论】 综合考虑高寒草甸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实现,放牧藏羊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输入。

    • 28⁃高芸苔素内酯对草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5, 45(1):35-4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5

      摘要 (5) HTML (0) PDF 1.30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不同浓度28-高芸苔素内酯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狗牙根(Cyn- odon dactylo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盆栽和培养皿试验探究2种草坪草种子萌发率、根系形态结构、生物量等指标对28-高芸苔素内酯的响应。【结果】 狗牙根种子在4 000倍28-高芸苔·赤霉酸A3 水分散粒剂培养皿试验中表现较优,与对照清水相比,其发芽率、根系形态及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在盆栽试验中,2 000倍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显著促进狗牙根幼苗生长和分枝(P< 0. 05)。多年生黑麦草在1 000倍28-高芸苔素内酯培养皿和盆栽试验中表现较优,与对照清水相比,其发芽率、根系形态及分蘖显著增加(P<0.05)。【结论】 28-高芸苔素内酯能显著促进2种草坪草种子的萌发,并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坪草建植和养护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可在园林绿化及运动场草坪中推广使用。

    •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冬虫夏草在青海省的潜在适生区

      2025, 45(1):45-5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6

      摘要 (3) HTML (0) PDF 1.83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预测冬虫夏草在青海省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对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稳定产区农牧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62个冬虫夏草地理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分析环境变量对冬虫夏草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生等级,分析适生区环境特征。【结果】 AUC(曲线下面积)值高于0.9,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适宜于冬虫夏草的生境适宜性预测。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冬虫夏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降水量(613~727 mm)、年平均气温(-2~3 ℃)、海拔(3 800~4 500 m)和最冷月最低温 (-13~ -11 ℃),上述环境变量的累计贡献率为88.5%。适生区分析结果显示,冬虫夏草主要集中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班玛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结论】 MaxEnt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本次预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大于已知分布区。

    • 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下张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统计分析

      2025, 45(1):52-6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7

      摘要 (6) HTML (0) PDF 3.57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张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本地化DAYCENT模型模拟1970-2022年张掖草地在无放牧管理措施和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休牧围栏、轮牧围栏和退化草地改良)下土壤有机碳储量(SOCR)的时空分布。【结果】 参数本地化的DAYCENT模型有效模拟了张掖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草地土壤有机碳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起到积极作用。空间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增的分布格局,其中民乐县、高台县、肃南县东北部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高值区。【结论】 从长期发展来看,休牧围栏固碳能力强于轮牧围栏、退化草地改良,轮牧围栏以轻微的固碳优势高于退化草地改良。张掖草地管理可通过合理的放牧措施实现土壤长期固碳。

    • 甘南高寒区藜麦种质适应性评价

      2025, 45(1):61-7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8

      摘要 (4) HTML (0) PDF 1.43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供试品种在甘肃省甘南州高寒区的适应性表现,筛选出甘南州高寒区最适藜麦品种,为藜麦在本地区的科学种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国藜麦种植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方法】 以13个藜麦引选品种为材料,测定记录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指标、抗倒伏性和抗病性以及营养品质等指标,应用聚类分析法以及隶属函数对这些品种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 13个藜麦材料均可以在甘肃省甘南州高寒区完成整个生育期,但不同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有所不同;吉4 和陇藜1号产量高,千粒重高,且其营养品质高,因此可投入生产高产高品质原粮。观赏红藜虽产量偏低,但具有观赏藜麦的特性,可应用于观赏。【结论】 综合各性状进行分析,吉4生育期短(120 d)、产量高(2 108.1 kg/hm2)、千粒重高(4.01 g)且营养品质较好,为甘南州高寒区最适品种,可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

    • 3种委陵菜对践踏胁迫的生长与生理响应

      2025, 45(1):71-7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09

      摘要 (5) HTML (0) PDF 2.0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三种委陵菜的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园林休憩绿地建设提供地被植物资源。 【方法】 以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绢毛匍匐委陵菜(P. reptans var.sericophylla)与匍匐委陵菜 (P. reptans)为试验材料,进行不践踏(CK)、轻度践踏(L)与重度践踏(H)3种梯度践踏后,测定植物的生长、生理及土壤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践踏的增强,土壤表现为容重与紧实度增加, 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降低;3种委陵菜生长表现为地上部分株高、冠幅与生物量减少,地下部生物量减少、根数增加;生理指标表现为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增加,丙二醛 (MDA)含量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与叶绿素含量在绢毛匍匐委陵菜中降低,可溶性蛋白(SP) 含量在匍匐委陵菜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另外两种委陵菜中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委陵菜冠幅与土壤容重、紧实度、水分呈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土壤紧实度、水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正相关;根系构型特征与土壤紧实度、毛管孔隙度与水分存在相关性。【结论】 轻度践踏下,委陵菜通过增加根数,提高SP与POD含量,减少水分流,清除活性氧以应对胁迫;重度践踏下,其生长与生理活动均受到抑制,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综合生长生理响应与恢复情况,鹅绒委陵菜的耐践踏性较另外两种委陵菜强。上述研究结果也为园林中依据游客量与践踏频率因地制宜选择地被植物种类提供参考。

    • 种植密度对陇东地区饲用燕麦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5, 45(1):80-88.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0

      摘要 (7) HTML (0) PDF 1.46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燕麦农艺性状、草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陇东地区饲用燕麦的最适种植密度。【方法】 以燕麦中熟品种梦龙和晚熟品种爱沃为试验材料,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进行了300万株/hm2(D1)、375万株/hm2(D2)、450万株/hm2(D3)、525万株/hm2(D4)、600万株/hm2(D5)、675万株/hm2(D6)6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 随种植密度增加,2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生长天数缩短,株高、茎粗、单株分蘖数呈下降趋势;2个饲用燕麦品种开花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中熟品种梦龙的各项光合参数均在D1下最高,晚熟品种爱沃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D2下最高,胞间CO2 浓度在D1下最高;2个饲用燕麦品种的鲜、干草产量均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熟品种梦龙的鲜、干草产量在D4下最高,分别为 22 878. 1 和 9 867.78 kg/hm2,晚熟品种爱沃的鲜、干草产量在D3下最高,分别为20 852.09和8 129 kg/hm2。【结论】 在陇东地区春播的情况下,选择中熟品种梦龙为宜,其获得饲草高产的种植密度为525 万株/hm2,晚熟品种爱沃获得饲草高产的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 不同播种时期和收获时期对发草种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5, 45(1):89-9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1

      摘要 (2) HTML (0) PDF 1.40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不同播种时期和收获时期对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贵南地区发草种植的最佳播种时期和收获时期。【方法】 以青海省贵南县过马营镇为研究区域,以发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播种期和收获时期对发草种子产量、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不同收获时期对发草种子发芽率、含水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 2021年6月20日左右播种的发草当年出苗率、2022年返青率和2023年种子产量均达到最高(P<0.05),分别为78.33%、49.75%、 1 437. 3 kg/hm2;发草种子产量随收获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2022年发草种子产量在各收获时期无显著性差异,2023年乳熟期收获的发草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完熟期(P<0.05)。收获时期对种子活力无显著影响,2023年腊熟期和完熟期收获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乳熟期(P<0.05)。【结论】 在贵南县及同类气候条件地区建造发草种子田时,播种时间在6月20日左右,并于发草腊熟期进行收获时,对发草种子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 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人工培育技术

      2025, 45(1):98-10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2

      摘要 (2) HTML (0) PDF 1.93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的关键影响因子及最优组合,为该区域大范围结皮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虑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6个因素,分析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结果】 1)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对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2) 在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 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条件下盖度最大,为96%,在接种量9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 (上层种子土中间沙质土下层凋落物)条件下株高最大,为3.38 mm,在接种量150 g、生物炭15 g、沙质土10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40%、种植添加方式(混合添加)条件下结皮层干重最大,为 0. 69 g/cm2,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结论】 因盖度可直接反应藓类结皮生长状况,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快速培育最优组合为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温室培育50 d,藓类结皮盖度可达到85%。

    • 8个小黑麦品系在甘肃中部地区的形态特性及营养品质比较

      2025, 45(1):107-11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3

      摘要 (2) HTML (0) PDF 1.54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适宜在甘肃中部地区推广种植的小黑麦品种(系)。【方法】 以5个甘肃农业大学自育小黑麦材料(C6、C10、C16、C23、C25)以及3个乌克兰的小黑麦材料(W33、W34、W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株高和分蘖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开花期的植株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单株生物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推移,8个小黑麦材料的株高增速的动态变化呈现先缓慢,后迅速,最后趋于稳定;分蘖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个国内小黑麦材料的长势整体优于3个乌克兰引进材料。其中品系C6在蜡熟期的单株生物量最高(78.04 g/株),W35最低(44.76 g/株)。从植株的营养成分上看,品系C16的粗蛋白(CP)含量为最高,而C6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为最低。【结论】 参试小黑麦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C6>C16>C10>C25>W33>C23>W34> W35,C6和C16综合表现良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地区及其他气候相似区种植。

    • 基于DNDC模型的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总氮密度模拟研究

      2025, 45(1):115-127.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4

      摘要 (6) HTML (0) PDF 4.10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土壤总氮密度进行模拟,探究1993-2022年甘南州高寒草甸近30年土壤总氮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克里金差值法分析土壤总氮密度的空间动态分布,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土壤总氮密度与不同土层、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甘南州高寒草甸土壤总氮密度30年间波动较大,2005年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 2005年达到最大值92 410.05 kg/hm2,之后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其中玛曲的总氮密度最高,其次是夏河和碌曲,最低的是迭部和舟曲。土壤总氮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0~10 cm土层总氮密度呈增加趋势,由4 823.14 kg/hm2增加到5 093.29 kg/hm2,10~ 20 cm和20~30 cm土层总氮密度均有所减少,10~20 cm土层总氮密度由3 874.14 kg/ hm2减少到 3 699. 41 kg/hm2,20~30 cm土层总氮密度由2 845.59 kg/ hm2减少到2 725.41 kg/ hm2。【结论】 土壤总氮密度与不同土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各研究站点之间的年均温度存在显著差异,温度越高,土壤总氮密度越低,与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相反。海拔高度、有机碳含量和黏土比例与土壤总氮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pH值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总氮密度呈负相关。该研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甘南地区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功能群特征分析

      2025, 45(1):128-13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5

      摘要 (2) HTML (0) PDF 1.3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高寒草甸植物地带性特点及群落功能群特征,以提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生产力和管理水平。【方法】 在3座孤山山峰上分别设置6个海拔梯度(2 700~ 2 799 m,2 800~2 899 m,2 900~2 999 m,3 000~3 099 m,3 100~3 299 m,≥3 200 m),测定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种类与数量、群落组成与特征、优势种与亚优势种数量,按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和生产型分析功能群特征及产量贡献率,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地带性特点及群落功能群特征。【结果】 高寒草甸共有14 科43种植物,不同海拔植物科数和种数差异显著(P<0.05),6个海拔梯度建群种、优势种、亚优势种和偶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P<0.05),致使海拔对植被类型和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显著影响功能群的组成与重要值(P<0.05),随海拔升高,生活型多年生苔草类、水分生态型中生植物和生产型莎草类重要值显著增加(P<0.05),生活型多年生杂草类、水分生态型旱生和旱中生和生产型杂类草重要值则显著降低(P<0.05)。海拔显著影响草地鲜草产量和生产型功能群的产量贡献率 (P<0.05),海拔>2 800 m莎草科是决定草地产量的主要功能群。【结论】 海拔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功能及生态生产力,海拔3 000 m是植物种类、群落组成及功能群变化的关键高度,依据海拔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和干扰措施,是提高高寒草甸生态功能的基本要求。

    • 模拟岩质边坡条件下11种护坡植物单根抗拉特性研究

      2025, 45(1):136-14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6

      摘要 (4) HTML (0) PDF 2.77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岩质坡面条件下具备优良单根抗拉性能的植物,为植被修复中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提供基础力学数据。【方法】 模拟45°岩质边坡条件,以11种常用护坡植物(沙打旺、紫花苜蓿、胡枝子、马棘、紫穗槐、柠条、荆条、盐肤木、欧李、黄刺玫、酸枣)为研究对象,通过拉拔试验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11种护坡植物单根抗拉特性种间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植物根系抗拉特性指标与根径的相关关系。【结果】 1)11种植物单根平均抗拉力表现为:荆条>酸枣>柠条>马棘>紫花苜蓿>紫穗槐 >黄刺玫>胡枝子>欧李>沙打旺>盐肤木;单根平均抗拉强度表现为:荆条>柠条>马棘>紫穗槐 >黄刺玫>紫花苜蓿>酸枣>欧李>沙打旺>胡枝子>盐肤木;单根平均极限延伸率表现为:紫穗槐 >欧李>柠条>马棘>荆条>紫花苜蓿>酸枣>沙打旺>胡枝子>黄刺玫>盐肤木。4个径级的比较中,柠条在径级Ⅰ和Ⅱ与荆条在径级Ⅲ和Ⅳ的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与极限延伸率表现均较高,盐肤木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与极限延伸率均较小。2)11种植物单根抗拉力与根径均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抗拉强度方面,胡枝子与盐肤木根系抗拉强度与根径呈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除荆条与酸枣无显著相关关系,其余植物表现为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极限延伸率方面:欧李、荆条与酸枣拟合曲线为负相关的幂函数,黄刺玫、柠条与紫花苜蓿呈正相关指数函数关系,其余5种植物无明显的函数关系。 【结论】 在岩质坡面的立地条件下,综合具备高单根抗拉力、抗拉强度与极限延伸率的荆条与柠条为护坡最优选择植物。

    • 不同氮效率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

      2025, 45(1):147-153.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7

      摘要 (3) HTML (0) PDF 1.4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氮效率类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差异。【方法】 采用二因素(紫花苜蓿品种、 氮水平)裂区试验设计,设4个不同氮效率类型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LW6010、甘农5号、新牧1号、陇东苜蓿、甘农3号、甘农7号、金皇后和龙牧801)和2个氮素水平(0和103.5 kg/hm2),测定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ADF、NDF及RFV。【结果】 施氮时,氮高效型LW6010、甘农5号和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的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及RFV高于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和氮低效型品种陇东苜蓿、金皇后;不施氮时,氮高效型LW6010、甘农5号和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的产量、粗蛋白含量、蛋白总量及RFV高于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和氮低效型陇东苜蓿、金皇后。 【结论】 氮高效型紫花苜蓿品种LW6010和甘农5号的生产性能优于氮低效型紫花苜蓿品种陇东苜蓿和金皇后,氮常效型新牧1号、甘农3号和氮反效型甘农7号、龙牧801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 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根际孢囊线虫分离和种类鉴定

      2025, 45(1):154-160.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8

      摘要 (2) HTML (0) PDF 1.9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寄生甘肃省天祝县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孢囊线虫种类,为草原禾草孢囊线虫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保护高寒区草地生态资源。【方法】 通过简易漂浮法分离垂穗披碱草根际孢囊线虫,对线虫形态特征观察和体值测量,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种群28S-rDNA D2-D3区和 ITS-rDNA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形态观测结果显示,该线虫种群孢囊褐色、柠檬形,阴门膜孔类型为双膜孔,初步将其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分子技术鉴定结果显示,该种群与禾谷孢囊线虫聚为一支。【结论】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垂穗披碱草根际线虫种群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

    • 青海省露蕊乌头的分布与危害区预测

      2025, 45(1):161-172.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19

      摘要 (2) HTML (0) PDF 5.4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主要毒杂草露蕊乌头的分布、危害区及影响因子。【方法】 用Max- Ent3. 4. 4模型,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青海省露蕊乌头的潜在分布区。【结果】 使用MaxEnt3.4.4模型分别在当前、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气候情景下的模拟精度值均大于0.9,处于“极好”的水平,可信度高;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将青海省露蕊乌头潜在分布区划分为4个适生等级,其中总危害区面积3.80×105 hm2、高危害区面积2.83×104 km2、中危害区面积6.23×104 km2、低危害区面积1.50× 105 km2、非危害区面积4.60×105 hm2。高危害区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南部玉树州南部,海北州门源县、 祁连县,西宁市大通县等地区。运用刀切法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发现年降水量 (Bio1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月太阳辐射(Srad)、最湿季降水量(Bio16),是影响露蕊乌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可能与露蕊乌头的传粉生态学有关。【结论】 未来气候情景下,青海省露蕊乌头的分布呈现收缩趋势,在2030sSSP126、SSP245气候情境下露蕊乌头危害区收缩趋势更为明显,并且有向东南部迁移的趋势。

    • 碱、旱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25, 45(1):173-18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0

      摘要 (3) HTML (0) PDF 2.0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碱、旱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找出乌拉尔甘草对碱、旱胁迫的耐受阈值,以利于逆境条件下保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方法】 设置不同浓度的Na2 CO3 、 NaHCO3 两种碱性盐和PEG-6000处理乌拉尔甘草种子,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盐害率、萌发抗旱指数、胚根长、胚根宽及4种生理指标。【结果】 30 mmol/L浓度的Na2 CO3 和 Na2 CO3 处理对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5 mmol/L浓度2种碱性盐处理开始表现出盐害,所有碱性盐对发芽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5%浓度的PEG-6000处理对五个种子萌发指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a2 CO3 处理对甘草胚根伸长生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会显著抑制胚根宽的生长。Na2 CO3处理对甘草胚根伸长生长和胚根宽生长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除14%和17% 浓度的PEG-6000处理外,其他浓度对甘草幼苗的伸长生长均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所有浓度PEG- 6000处理对甘草幼苗的胚根宽生长均无显著的促进作用,轻微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MDA含量与NaHCO3 处理下甘草幼苗的胚轴长、胚根宽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OD活性与 PEG-6000处理下甘草幼苗的胚轴长、胚根宽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5%浓度的PEG-6000 处理有利于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乌拉尔甘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建成对Na2 CO3 、 NaHCO3 和PEG-6000胁迫的耐受阈值分别小于45、45 mmol/L和8%。乌拉尔甘草幼苗体内MDA含量可作为评价耐受Na2 CO3 处理的生理指标,SOD活性可作为评价耐受PEG-6000的生理指标。

    • 基于Maxent模型的河西走廊骆驼蓬潜在适生区研究

      2025, 45(1):182-18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1

      摘要 (2) HTML (0) PDF 2.68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科学防控和合理利用骆驼蓬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MaxEnt模型,结合分布点数据和16个生态因子数据探讨了影响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及未来适生区变化。【结果】 影响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是人类足迹、最湿月降水量、海拔、坡度和土壤有效水含量。河西走廊骆驼蓬主要分布在古浪县、凉州区、永昌县、山丹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民勤县、高台县和肃州区等。2030年和2050年适生区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气候情景模式分别为SSP245和SSP126。【结论】 人类足迹和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分布区主要在中东部地区;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骆驼蓬适生区会向高纬度地区扩张。

    • 玉米拮抗内生细菌资源的筛选及鉴定

      2025, 45(1):190-19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2

      摘要 (3) HTML (0) PDF 1.5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发和利用玉米内生细菌资源。【方法】 从玉米穗、叶片、茎部和鞘部分离内生细菌, 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优良拮抗内生细菌,测定优良拮抗内生细菌的抑菌谱、产IAA、溶磷、固氮和产铁载体等生物功能,并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从玉米中共分离得到128株内生细菌,其中从鞘部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ZY-Q-26对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变红镰孢菌(F. incarnatum)、尖刀镰孢菌(F. oxvsporum)和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具有抑制作用, 其抑菌率分别为68.66%、68.74%、63.89%和65.84%,且其具有产IAA和固氮能力。ZY-Q-26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体杆状,大小为0.321~0.652 μm×0.053 ~0.086 μm。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及gyr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 从玉米鞘部分离出的优良拮抗细菌ZY-Q-26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研究结果为玉米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也为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

    • 不同农艺措施对燕麦田杂草防除效果的影响

      2025, 45(1):196-204.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3

      摘要 (3) HTML (0) PDF 1.3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燕麦种子田的杂草防除效果,为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主产区田间杂草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 设置晚播(T1)、高密度(T2)、田普除草剂(T3)、 立清除草剂(T4)处理,以不除草(CK1)和人工除草(CK2)为对照,测定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处理下的杂草防效及燕麦产量,计算产值。【结果】 湟中县燕麦种子田杂草危害级别高达4级,杂草种类以荠菜、灰绿藜、刺儿菜、密花香薷、节裂角茴香、苦荬菜、猪殃殃和田旋花等为主,其中荠菜的危害最为严重。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均有一定的杂草防治效果,且对不同杂草的防除效果也有差异,以人工除草和田普除草剂处理的效果最佳,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均在85%以上。田普除草剂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达8 472元/hm2,是不除草处理的3.4倍。【结论】 在湟中地区的燕麦种子生产田,推荐施用3 000 mL/hm2的田普除草剂进行杂草防除。

    • 14份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2025, 45(1):205-211.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4

      摘要 (3) HTML (0) PDF 1.4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旨在明确紫花苜蓿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发芽特性。【方法】 对内蒙古广泛栽培的14 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多个抗旱性指标进行测定,并使用15%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旱胁迫条件下,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为4030 >蕴能>3010>飞跃>巨能551>WL343>巨能201>沃蓿1号>WL168>耐盐之星>阿尔刚金> WL298>雷霆>北极熊。【结论】 根据种子萌发试验,初步认为4030、蕴能抗旱能力较强。以上结果为选育紫花苜蓿抗旱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 干旱胁迫对万寿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25, 45(1):212-219.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5

      摘要 (3) HTML (0) PDF 1.5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在干旱胁迫下万寿菊(Tagetes erect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方法】 设置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2%、4%、6%、8%和10%)模拟干旱胁迫,利用发芽盒发芽研究干旱胁迫下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自然干旱胁迫0~12 d对万寿菊幼苗形态指标(株高,地径)以及生理指标(含水量、膜透性,3种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 随着PEG浓度增加,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逐渐降低;在PEG浓度为6%时,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显著下降(P<0.05),较对照分别降低46%、14.45%、32.21%和 0. 713;随着自然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万寿菊幼苗株高和地径先增大后减小;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束缚水逐渐降低,自由水逐渐升高;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先上升后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3 种酶活性随含水量先降低后升高,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结论】 PEG浓度小于6%万寿菊种子能正常萌发生长;土壤含水量大于50%万寿菊幼苗可以正常生长。

    • 青贮型玉米品种在河西走廊的适应性研究

      2025, 45(1):220-22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6

      摘要 (1) HTML (0) PDF 1.91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和掌握青贮型玉米品种在河西走廊的品种性状和适应性。【方法】 以国美808、河农1号2个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豫玉22为对照品种(CK),对其农艺性状、生物产量、 营养品质、抗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用隶属函数法将22个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国美808 的株高、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国美808和河农1号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倒伏率和抗病性也表现为2个青贮型玉米品种显著高于豫玉22。供试玉米品种的鲜、干草产量与株高、穗长、持绿性以及粗蛋白与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适应性综合评价排序为:国美808>河农1号>豫玉22。【结论】 青贮型玉米国美808和河农1号的产草量、株高、叶部性状和营养品质均优于粮用型玉米豫玉22;3个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叶部性状以及营养品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个青贮型玉米相比,国美808产量高、相对饲用价值好;河农1号蛋白质含量高,综合抗性好,均可在河西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

    • 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性质及草地早熟禾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2025, 45(1):227-235.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7

      摘要 (3) HTML (0) PDF 1.5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适合兰州新区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剂,对提高兰州新区绿化的丰富度和景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选取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内一处绿化用地为试验地,采用盆栽试验分析5种土壤改良剂组合在草地早熟禾种植前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草地早熟禾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结果】 5种土壤改良剂组合均降低了土壤pH值、全盐含量,指示植物的出苗数、叶绿素含量、高度、叶宽、盖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4种改良剂(处理2除外)降低了植物中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及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论】 5种盐碱改良剂以“3 750 kg/hm2腐殖酸+13 500 kg/hm2有机肥”组合效果最好,改良后土壤pH值、全盐含量分别为7.43、0.31%,比改良前分别降低了0.88、0.32%,与CK相比,土壤pH值、全盐含量分别由8.14、0.56%降低为0.71、0.25%,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土壤改良剂。

    • 19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的营养价值评价

      2025, 45(1):236-246. DOI: 10.13817/j.cnki.cyycp.2025.01.028

      摘要 (2) HTML (0) PDF 1.41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宁夏引黄灌区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的重要基地,探究区域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紫花苜蓿品种。【方法】 测定国内外19个紫花苜蓿品种不同茬次的营养品质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高品质紫花苜蓿品种。【结果】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营养指标在同一茬次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均值差异显著(P<0.05),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均值和相对饲喂价值差异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在18.21%~ 19. 91%,相对饲喂价值在116.03~132.42。【结论】 在宁夏引黄灌区,秋眠级在4.0~6.0的4746、 MF4020、阿迪娜、巨能601和瑞得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